摘 要:當前,雖然中小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廣大教師也更新了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被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的教學手段所替代,但是,前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對教材的挖掘不深入、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對學生的作業(yè)布置及評價方式不合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課程改革和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以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和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材設計;提問方式;評價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09-0038-04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及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過程中,廣大教師努力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自身角色、樹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發(fā)生變化,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已經被教師們所運用;多數教師已經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現(xiàn)代化、信息化教育技術使課堂教學手段由封閉轉向開放、由惟一轉向多元;以學生為主體的融洽、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形式已基本形成,平等、民主、互動的教學關系也已經建立,不僅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了提高,而且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有了增強。從總的情況看,課堂教學的形勢是令人鼓舞和振奮的,但是,在欣喜之余,還應看到目前課堂教學中仍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課程改革和教育的發(fā)展,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材挖掘不深入
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們依賴教材的現(xiàn)象依然比較嚴重,存在著局限于教材內容、局限地理解教材內容、局限地運用教材內容的傾向。不僅如此,課堂上,仍然有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教師在研究教材上下的工夫不夠,不能正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對教材中蘊含的深層次的教育價值挖掘不到位,不僅不能融會貫通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課程資源,而且不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缺少對教材精細地加工和對教學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的意識、習慣。與此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資料、挖掘學習資源等方面下的力度不夠,致使教學內容單調枯燥,課堂不生動、不活潑,教師主宰課堂的現(xiàn)象依然嚴重。這些都影響著課堂教學,制約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
新教材和傳統(tǒng)教材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論是從深度、廣度和開放性方面,還是從現(xiàn)實性、系統(tǒng)性和靈活性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空間,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合理使用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不但會教“書”,而且要會編“書”,要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能把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經驗及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強調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發(fā)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以期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將教材與信息技術等其他基礎學科有效整合,不拘泥于教材及自己的知識視野,悉心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挖掘、調整、補充、完善,靈活地運用教材,真正擺脫教材的束縛。開放教材,需要以教材為線索,由點及面地向課外延伸;開放課堂,需要以課堂為中心,能動地向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領域拓展,最終實現(xiàn)對教材的組織、呈現(xiàn)方式等合理的組合,真正體現(xiàn)教材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不實用
一堂課上得如何,關鍵在課前的設計。有些教師不注重教學設計,導致其與課堂教學內容不相符合,存在著設計流于形式、走過場、應付檢查等現(xiàn)象。比如有些教師教學設計完全照搬教輔內容或照抄他人教案,不能根據實際認真籌劃;有些教師先講課后設計或不設計;有些教師設計中沒有吃透《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沒有落實,教學任務不明確、不具體,重點、難點不突出,對所教內容哪些是需要理解、掌握的,哪些是需要運用、探索的心中無數;有些教師缺乏對教學策略的研究,缺少教學方式、手段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設計;有些教師對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缺乏實際運用,不能放開手腳組織、引導學生探求知識,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反應缺乏預見性,甚至有的教師完全不顧及學生的實際和課堂的生成,不能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活動,因材施教及分層教學體現(xiàn)不夠,全體與個別教育區(qū)分不明顯。
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學內容。教師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各冊教材,把握一冊教材中各個單元及每個單元中的每一節(jié)(課)的內容,弄清知識結構體系,掌握知識脈絡,而且更要把握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做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以實現(xiàn)教學設計系統(tǒng)化、精細化,教學方式靈活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對象是智力、能力、興趣等各方面都不相同的學生,因而教學設計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因生而定。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應靈活多變,要一課一法、一課多法,更要綜合運用。教師要學會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最優(yōu)的學習情境,充分組織學生采用各種形式去學習,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努力構建“立體化”的課堂教學結構,要體現(xiàn)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項交流,以獲取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使教學活動向預期目標協(xié)調發(fā)展。
三、教學中的提問不明確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它在教學中使用十分廣泛。然而,有些教師并不注重教學提問的設計,課上提問隨意性強,有的問題范圍過大,缺乏針對性、指向性,學生無從回答;有的問題又太小,所提問題沒有意義;有的問題難度過大,缺乏思維含量;有的問題要求不明確、不具體,又過于繁瑣等等。所以,教學過程中,不能促使學生充分思考的問題充斥著課堂,有的教師甚至不允許學生之間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忽視了對學生置疑能力的培養(yǎng)。
由此可見,教師要認真思考教學中每一個所要提問的問題,不僅包括問題容量、難易程度,而且還要兼顧開放性問題和封閉式問題的設計;所提問題要有梯度,提問方式要靈活,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思考;要講究提問藝術,掌握調控策略,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反應要有充分的應對策略,同時要注重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動性。在提問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研討式問答的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置疑問難的能力。通過師生、生生的多項交流,利用激疑、質疑、解疑等手段,激發(fā)學生渴望學習的愿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教學方式不靈活
新的教學理念雖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有些教師對自己的角色依然把握不準,教師主宰課堂現(xiàn)象明顯存在,教學形式單一,不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依然是以灌輸式為主。比如有些教師不愿嘗試研究性學習、合作交流式等學習方式,不愿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依然以講解為主,課堂教學缺少活力與生氣;有些教師雖然也在力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各種教學方式,但其效果則是形勢上的熱熱鬧鬧,實效性不強,而且小組討論不是隨意組織,就是任務不明確,學生各行其是;有些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缺少精心策劃,各種活動交叉混雜,沒有充分考慮活動與教學的關系,出現(xiàn)了形式化傾向;有些教師對現(xiàn)代教育手段運用機械化,教師運用電教手段只是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學習目標、出示課堂提問、展現(xiàn)一些課堂練習、布置課后作業(yè)等,對優(yōu)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不能發(fā)揮作用,課堂教學出現(xiàn)無序化狀態(tài)。
為有效實施教學,教師要解放思想、開拓思路,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性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小組學習要選好組長、明確學習任務、運用恰當的激勵方式,但切忌復雜化、形式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內容、每節(jié)課都適合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中要在學生獨立思考并在組內交換意見后,再向全班匯報,實現(xiàn)討論的現(xiàn)實意義;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教學思想,是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它追求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提煉有價值的問題,并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組織學生去探究,使學生真正在動腦、動手、動口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此外,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采取表演、辯論、對話、采訪、座談等多種形式有效地學習,增強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自學、自思、自創(chuàng)、自展、自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作業(yè)布置不精細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作業(yè),不能用更多的時間去考慮給學生留什么樣的作業(yè)、留多少作業(yè),盲目傾向比較嚴重。有些教師所留作業(yè)很少經過精心地選擇與加工,不論是課上鞏固練習,還是課下作業(yè)的預留,在形式和容量上隨意性較強,在層次和梯度上把握不夠,而且缺乏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性。此外,作業(yè)形式單一,主要是以書后作業(yè)為主,缺少動手操作性的作業(yè)和社會活動性作業(yè)以及表演、調查、座談等開放性作業(yè)。有些教師對作業(yè)評價、處理缺乏實效,教學中很少有作業(yè)講評,更少有教師與學生對作業(yè)進行交流與討論。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學習的主要形式,布置好作業(yè)是檢查學生學習、加強學生練習的有效手段,對于激發(fā)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花費一定的時間來考慮如何布置作業(yè)以及如何精心地選擇和編寫作業(yè)。需要注意的是,作業(y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它的代表性、價值性。教師要認真思考課堂教學中留什么樣的練習、課后留多少作業(yè)、留什么形式的作業(yè)。作業(yè)完成后,教師要通過不同的形式給予學生評價,使學生充分認識所學知識,也可以通過討論不同學生完成作業(yè)的不同方法,使學生從中掌握多種學習技能,增強學習能力。精心設計的作業(yè)對于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六、評價方式單一
有效的教學評價對促進教學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不注意教學評價或很少考慮評價用語和評價方式,不論學生回答問題怎樣或不論學生表現(xiàn)如何,都用“很好”等激勵性語言來評價,缺少有針對性地分析與點撥,給其他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帶來干擾。此外,教師評價形式單一,而且在評價內容上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定量輕定性、重教師評價輕學生評價,其結果是失去評價的意義。
現(xiàn)代化的教學在評價上主張全面、整體地評價學生。在評價范圍上,既要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在評價標準上,要從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轉向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在評價方法上,不僅要有定量評價,而且還要有定性評價;在評價主體上,要改變教師的單一評價,需調動學生自身評價的積極性,形成評價主體多樣化;在評價內容上,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的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糾正偏差;在評價形式上,力求形式多樣,除語言評價外,還可運用分組打分評價、獎勵評價、標識評價,鼓掌、點頭、微笑也可以做為評價方式。
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思考,以便得到有效的解決。一是要徹底更新教育觀念,用新的理念充實頭腦、指導教學;二是要加強教學管理,特別是校長要增強教學管理的責任心與管理力度,深入課堂,全面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分析研究教學,對教師研究教材情況、教學設計情況及課堂教學要實施的具體的方式,和其他教師們一起研討,以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三是組織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學校領導要充分調動教師參加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以教研組、課題組為單位,經常組織教師學習、培訓,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煉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定期開展以問題為主題的研究活動,活動以課例研討、經驗交流等形式為主,強調活動的時效性;四是提倡反思性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悉心實施課堂教學,而且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總之,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每位教師都要認清教育改革的緊迫性,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課程的開發(fā)者、教學的研究者、終身的學習者。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材觀、學生觀,并努力實踐,使課堂煥發(fā)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