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區(qū)希望小學落后的教育現(xiàn)狀令人擔憂,其地域封閉、教學點分散以及教學模式都已經很難適應當今教育形式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山區(qū)希望小學落后的教學思想和學校管理以及師資力量的欠缺,又嚴重制約著山區(qū)教育的進步。在這種形勢下,只有盡快實現(xiàn)集中辦學、改善管理、建設校園文化、培養(yǎng)師資,才是山區(qū)希望小學的出路。
關鍵詞:山區(qū)希望小學;教學點分散;改善管理;集中辦學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09-0032-03
2017年,筆者來到某山區(qū)支教,支教期間走訪了一些山區(qū)的中小學校。據筆者了解,近幾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與幫扶下,貧困山區(qū)的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村鎮(zhèn)上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學校,不僅增建了教學樓、綜合樓、學生宿舍、食堂和圍墻,而且學校還有了硬化的水泥地板或瓷磚地面,有了電腦、打印機、復印機、多媒體等,還接通了網絡;教師們的工資待遇、居住和辦公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同時師資水平也在提高,各種進修在不斷地開闊著教師們的視野;過去家庭貧困的學生讀不起書, 而今“兩免一補”政策,使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免費上學。雖然貧困山區(qū)的教學現(xiàn)狀有了很大改觀,但是貧困山區(qū)的教育落后問題依然普遍存在,主要是教育管理的落后,學校在管理層面還需要尋找更大的提升空間。
一、偏遠山區(qū)農村教育現(xiàn)狀分析
以某小學為例。該學校從學前班到六年級一共有七個教學班,共二百多名在校生,每個班平均有三四十名學生。學校內的一百多名住宿生,都是來自附近七個村莊的學生。在該地區(qū),由于學校規(guī)模的受限制,五、六周歲以下的孩子沒有入學資格。該學校有兩座兩層的教學樓,包括七間教室、一間微機室、一間集體辦公室、一間多媒體教室,其中打印機、復印機配備齊全。其他房間就是住宿生的宿舍、食堂及小賣部,而且在校教師每人都配備有一臺嶄新的聯(lián)想電腦。
該小學硬件設施雖然已經相當完備,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教師們盡管有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卻缺乏合作精神、缺少團隊意識,思想封閉、各自為政,單干、蠻干的現(xiàn)象嚴重。不僅如此,教師之間基本上沒有組織過任何教研活動,更談不上集體備課。學校方面,也沒有制定過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師基本不知道學期的教學任務是什么。例如暑期開學,師生全都到齊,可是教師的任課還沒有安排,教師不知道自己該教哪個班、該教什么課。這樣持續(xù)一兩天之后才能逐步步入正軌。所以開學第一天就給人松松垮垮的感覺,沒有緊張氣氛,好多學生以為開學后跟假期間沒有區(qū)別。除此之外,學生課程除了語數(shù)英學科外,科學、思品課形同虛設,音體美課程基本沒有,連班會課都沒有開設。加之教室文化、校園文化的嚴重匱乏,學生缺乏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消極怠惰現(xiàn)象明顯存在。更為嚴重的是,校園衛(wèi)生和學生個人衛(wèi)生問題沒有解決,春季水痘在學生中間普遍泛濫。
二、偏遠山區(qū)農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據了解,該村有民戶278戶共831人,其中貧困人口192戶446人,占全村人口的53.67%。由于地域封閉、交通落后導致人們的思想也比較保守,當?shù)厝说慕逃砟钜蔡幱诼浜鬆顟B(tài)。因此,教育的落后加劇了農民素質的持久低下,使貧困狀況難以扭轉,形成“經濟落后——教育落后——經濟更落后”的惡性循環(huán)模式。
(一)地緣因素是造成偏遠山區(qū)農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該村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只是交通極為不便,這就制約了區(qū)域社會經濟的良性發(fā)展。落后的經濟阻礙了農村與其他各地的交流與合作,使農村教育處于自我閉合狀態(tài),學校與學校之間、人才與人才之間缺乏交流以及信息與信息之間的共享,進而阻礙了先進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時傳入,使得學校教育理念落后、管理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農村學生有刻苦奮斗的學習精神,但現(xiàn)實的殘缺、閉塞的文化使他們很難開拓眼界、增長知識、獲得全面發(fā)展。
(二)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引導者,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高低和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根據現(xiàn)在山區(qū)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不僅不完善,而且教師在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方面也亟待提高。盡管教育局的領導們對教師的培訓也很重視,各種各樣的培訓也不少,但多流于形式、不重結果、不抓落實,缺乏實效性。教師們也拿各種培訓當應付差事,蒙混過關,根本起不到提高教師隊伍建設的作用。
(三)“第二戰(zhàn)場失敗”:家、校教育脫節(jié)
在對小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不容忽視。然而由于山區(qū)地區(qū)學校和家長平時缺乏溝通,沒有形成家長會制度,直接導致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出現(xiàn)片面性。教師因為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動態(tài),致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以學定教的原則都不能完全落實。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對學生的管理力度不夠,而且管理藝術也嚴重缺乏,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差。
三、山區(qū)希望小學的希望:提升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集中力量辦學
某鄉(xiāng)有十幾所小學,雖然距離并不是很遠,但是每所小學的辦學規(guī)模都很小。每所學校1~6年級基本上都只有一個教學班,每個班差不多有二三十名學生。因為這些學校過于分散,所以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缺乏師資,學校課程無法開齊。有些學校的學生上到小學六年級,不知道什么是班會、家長會、運動會,甚至好多學生不會排隊、站隊,因為從來就沒上過體育課。
雖然這些學校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而且還有各地愛心人士捐贈的教育物資,但是大多被閑置,利用率極低。與此同時,學校教學儀器、圖書、體育器材管理不合理,浪費現(xiàn)象明顯,與城市的現(xiàn)代化教學形成鮮明的對比。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農村教師基礎知識薄弱、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致使多媒體教室形同虛設。
所以,只有加快農村小學布局調整,實現(xiàn)集中辦學,才能盡快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進而集中有限的物力財力,使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可提升管理質量,引進師生競爭機制,提升教師的責任心、業(yè)務水平;也可以實行集體備課,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和團隊精神,提高教學質量。
(二)改善教師工作環(huán)境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
近年來,隨著教師收入的提高,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有了明顯提升,但由于山區(qū)交通不便利,教師出行困難,再加上農村學校提供給教師和學生居住的房舍條件有限,教師和在校住宿生一年四季都無法洗澡。尤其是炎熱的夏天,教室里空氣質量差,加之教室后窗子不讓打開、無法通風,教室里炎熱無比,給教和學都造成嚴重影響。另外,村里至今都沒有飯館、蔬菜市場,更沒有超市,出現(xiàn)“有錢沒地方花”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教師們的生活質量。在偏遠農村地區(qū),大多數(shù)村鎮(zhèn)沒有圖書閱覽室、娛樂場所,學校也沒有電視,很難了解國家大事,教師精神生活貧乏、閉目塞聽……所有這些問題,都使得農村教師無法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
這些問題的改善也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加以重視,可以為相關學校購置校車,滿足教師與學生走出山區(qū)、走進城市去學習、參觀的愿望。與此同時,豐富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加大對基礎生活設施的投入,以便于吸引更多的教師愿意到山區(qū)地區(qū)支教交流。
(三)大力提倡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實現(xiàn)家校共管
因為教學點的分散,或者受自我封閉意識的影響,所以山區(qū)教師們都是各自為戰(zhàn),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之間也缺乏合作,加之學校與家長之間少有溝通,學校對問題學生的管理極不到位,學生在家時間也難以掌控。
鑒于以上原因,學校需要創(chuàng)設集體備課的條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研活動,交流一段時間之內的教學經驗與心得。學校也可以在學期初或學期末召開家長會,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學校的教育政策以及學生的在校情況,實現(xiàn)家校共管的有利局面。同時為解決家長素質低下、農村學生知識面狹窄的問題,鄉(xiāng)村可設立圖書館,增加相關教育期刊,滿足農村家長和學生處處有書讀的需求,這對于解決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推進新農村的建設百利而無害。
(四)建立科學完善的學校管理機制
首先,每學期開學前幾天,就應該對教師進行全員集中培訓,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安排任課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示范課,讓優(yōu)秀班主任介紹教學經驗以及班級管理經驗等,以做好開學初的準備。
其次,合理安排課表。某一門課程不可連續(xù)上,以免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和厭倦。課表上應該有明確的班會課、自習課、活動課、音體美課等課程。
最后,資料管理應該完善。作為一所學校,應該將近幾年的每個學期的試卷保存完好,以待日后查看、總結。在某學校,有時候想找一份六年級的期中或期末試卷竟然完全找不到,因為校方并沒有及時將試卷歸攏,所以資料管理必須要完善,才能在教學中及時總結經驗、有所提升。
(五)轉變傳統(tǒng)觀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當下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學生能否得到全面發(fā)展是教學的關鍵。完善學生評價標準,更新舊觀念,制定全面、詳盡的評價標準體系,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極為重要。
偏遠山區(qū)、農村因為信息閉塞,所以致使學校文體活動不活躍,與外界交流少,同時農村教師知識更替遲緩、教育觀念落后,甚至部分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技能較差,這些不僅導致學生成績很難提高,而且更嚴重的是,學生逐漸產生了厭學情緒。所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組織教師參加專業(yè)培訓迫在眉睫。
需要注意的是,培訓不能只重形式而更應該注重結果,每次培訓都應該帶著問題,培訓完立即檢測,同時教師要參加一些教研、教改活動以及校本研修等以鞏固培訓成果。向山村教師傳播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改經驗,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教學管理中忽視教師隊伍建設的頑疾。通過實現(xiàn)教師培訓由重點提高向整體提高的轉變,可切實加強教師的教學與管理能力,更新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