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音樂二者都具有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都可以歸為“美育”的范疇。適時適地地在語文課堂中采用音樂輔助教學,既能優(yōu)化課堂,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在音樂特色班采用音樂輔助教學更具有優(yōu)勢,同時也將對執(zhí)教教師的藝術素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音樂的可行性
語文教育與音樂的實質都是一種審美教育 文學是音樂藝術取之不竭的文化寶庫,而大量有關于音樂的信息又通過文字的手段被保存下來。這在內容上就保證了音樂與文學結合的可能性。黑格爾曾說:“通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心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可見,音樂不僅是情感對象,更是情感的催化劑。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最實際的作用是將學生引入由音樂創(chuàng)造的一個寬泛、朦朧的環(huán)境中,來激發(fā)他們的想象,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更準確地理解文本,體驗文本蘊含的情感。
語文教育的實質是審美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人、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使命。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备咧猩幱谒茉旖】捣e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教師急需采用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除了一般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多媒體情境,使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也是一種不錯的情境教學法。
語文教育要注重“美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之“美”,讓學生感受到漢語的聲、調、韻。語文之美不是在課堂上大談美學理論,從理論層面強加給學生美學名詞,而是從文本分析中讓學生獲得美的情感體驗。音樂作為一種教輔手段,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抖Y記·樂記》提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鼻擅钍褂靡魳罚茏寣W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不僅能夠創(chuàng)新教學,還能達到美育要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鑒賞能力。
亞圣孟子曾曰:“仁言不及仁聲之入人深也?!痹诶收b優(yōu)美的散文、詩歌時常會借助音樂作為背景,配合朗誦時的情感走向,起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效果,這便是借助了音樂更能喚起人的情感認同、直達人心的作用。適當加入音樂元素,既能起到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作用,又能一瞬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重回文本。
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執(zhí)教音樂特色班首先要對學生的特點有大致的了解。音樂特長高中生的個性心理較文化生有獨特性,有熱情、敏感、藝術思維發(fā)達、比較敢于表現(xiàn)的一面,也有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邏輯理解能力較差等特點。敢于表達自我,我行我素,但又比較在意他人的看法,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和關懷。
由于專業(yè)的特殊性,這兩個班的學生除了要學習九門常科之外,還有額外的專業(yè)課,平時沒有自修課,且在晚自習期間還要進行器樂訓練?!跋忍臁被A薄弱,后天學習時間較少,這就使他們極少有時間來回味當天所學。久而久之,對他們而言,學習上的復習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他們中的部分學生,對文化類課程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有排斥心理,語文課程因為學科的特殊性相對比較容易上手學習,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更愿意將語文看成一門供自己放松的學科。捕捉到了這一特點,我在教學時更愿意盡可能地將學習內容放在課堂,而不是讓他們在課后自主學習。
音樂特長的學生在思維方式本就偏重感性思維,他們的專業(yè)也需要他們更好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感性思維。與文化課薄弱相對的是,他們的音樂特長十分突出,對音樂的理解與掌握能力遠好于其他學生。多年的音樂學習經(jīng)驗,使他們對節(jié)奏的把握能力很強,能敏感捕捉到一首曲子中的情感變化,并在彈奏過程中傾吐不同的情感傾向。曲子有抑揚頓挫、情感波折,一篇語文課文更是,這就是音樂學習和語文學習上的共通處。在情感把握上,如果能讓他們將文本學習看成是不同的曲子練習,讓他們把握作者在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則容易得多。這也使在音樂班采用音樂教學法成為可能,并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在語文課堂上融入音樂教學,根本要點是借助所選音樂旋律上與文本節(jié)奏的一致性,所選音樂傳達的情感與文本內蘊的相通性。使聽覺與視覺相溝通,將學生帶入藝術的境界,領略語文的藝術魅力。在選取音樂時,要選取具有一定知名度、代表性的曲子,來喚起學生的共鳴。
課前導入 課前導入是一堂新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頗有“起興”之意。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迅速從課間的喧鬧中回歸課堂,集中注意力,并且有個鮮明的意識“我這是在上語文課”。課前導入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應與文章的基調有個高度的契合,先聲奪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課前導入時,一段好的音頻甚至是視頻都是不錯的選擇,讓學生在接觸文章內容前就能對文章的情感導向有個基本的了解。
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囊皇自?,在沒有接觸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前,學生可能認為這首詩代表的僅僅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了解過這首詩的人都知道,在這個美好意境的背后,是海子對現(xiàn)實的逃避和失望,是一種杜鵑啼血似的哀鳴。在教授這首詩的時候,可以借用班得瑞的《林間小溪》。鋼琴聲下緩緩流動出潺潺水聲,和詩歌一開始營造的“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的意境不謀而合,而隨著水聲的淡去,曲調進入一種哀而不傷的境界,似乎在幸福之上籠了一層憂愁的薄霧,正配合了海子想到而到達不了的“從明天起”。曲子的哀而不傷,與詩歌的哀而不怨相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海子既單純又復雜的內心世界。
教學過程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配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人文性和藝術性更強的音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選擇好的曲子十分重要,但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天衣無縫地插入使用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豪放派詞人蘇軾的詩詞在義務教育階段便被引入到教材中,高中生對蘇軾是不陌生的,對他詩詞的風格特點也能說出個一二。必修一學習的《赤壁賦》更使學生對蘇軾的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以此為基礎,更能領會蘇軾詞中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蘇教版必修二著重介紹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詞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從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便可見一斑。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突出代表,在選取配樂時也以民樂伴奏為佳。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第一部分寫漢軍戰(zhàn)前的演習,著重表現(xiàn)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鼓聲由慢逐漸加快,營造出大戰(zhàn)前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正配合蘇詞開闊雄壯的場景,慷慨豪邁的形象,以及對周瑜“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描寫。讓學生在一整個大氣的音樂環(huán)境中進一步掌握蘇詞的風格,和字里行間透露的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感慨。在講解完該詞后,為進一步鞏固所學,并且完成該詞的背誦任務,教師可播放央視《朗讀者》的熱門視頻——京劇名角王佩瑜用京劇唱腔朗讀《念奴嬌·赤壁懷古》。京劇與宋詞的搭配,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讓學生大呼過癮。
詩歌似乎天生與音樂相配,而散文的學習也可借助音樂來表情達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素有“美文”之稱。學界普遍認為,它文筆流暢優(yōu)美,風格清新淡雅,構思精巧細膩,內涵豐富深厚,一直是中學教科書選用的范文。全文以“靜”為文眼,作者獨自享用無邊的荷塘月色就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其情感線索從“心里頗不寧靜”——“尋靜”——“入靜”——“出靜”,前后似乎像是畫了一個圓。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任務,就是能讓學生從景色描寫中體會到朱自清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在國難之際復雜的內心情感。文章情感的復雜性決定了在選取音樂時,不能一曲到底,而要配合不同的情境選取不同情感色彩的音樂。
使用音樂輔助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是分清主次。將音樂引入語文教學縱然有千般好處,仍不能動搖語文為主、音樂為輔的原則。我們的課堂是語文教學課堂,首先要保證的是學生能在一堂課的時間里讀懂語言、運用語言、感知語言,其次才是在這基礎之上考慮如何提高語文課的被吸收效率和讓學生盡量學得輕松,獲得更多美的享受。因此要合理控制音樂播放時間和討論時間。作為音樂班的語文老師,我播放的任何一首曲子,在座的學生里都有比我更熟悉、點評更為專業(yè)的。課堂短短40分鐘,每一個探究問題的時間都應該盡在把握,探討音樂的時間更是。因為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他們在音樂上的見解比在文本上深刻和準確得多,也更愿意就音樂話題展開討論,兩三個學生發(fā)揮下來,時間便悄然溜走了。因此當斷則斷十分必要,要始終牢記音樂是為文本服務的,而不是文本淪為音樂的附庸。此外并不能因為學生群體的特殊,就將音樂引入每一堂新課。對于音樂班的學生來說,音樂比任何一門文化課都讓他們感到輕松與熟悉,適當?shù)夭捎靡魳份o助教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若像規(guī)矩一樣在每堂新課引入音樂,一來會使學生失去新鮮感,偏離初心;二來,過多的音樂會使語文課堂像是音樂鑒賞課,一堂課七嘴八舌熱熱鬧鬧下來,看似參與度非常高,實則學到的非常少。語文課也會逐漸喪失它的主課地位,得不償失。
二是音樂選擇要多元化。首先從演奏器材上講,作為朗讀背景的音樂多為鋼琴曲、小提琴曲、管弦交響樂,而音樂班的學生的專長卻以民族樂器為主,從演奏器材上講有個“血緣親疏”的選擇。在選擇音樂時盡量不失公正地選擇他們熟悉的器材,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師生之間的互動,避免產(chǎn)生厚此薄彼之感。插入音樂的時機是多樣的,音樂形式也應該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的作為背景音樂插入的純音樂之外,一些帶有表演性質的音樂視頻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比如在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選取了京劇表演藝術家王佩瑜的朗讀視頻,磅礴的音樂,配上獨特的京劇唱腔,藝術家飽含深情的眼神、到位的肢體語言,無一不給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三是教師要提升自我音樂素養(yǎng)。初任音樂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不知道揚琴原來是弦擊樂,分不清琵琶與柳琴,辨析不了古箏與古琴的音色。鬧出了不少笑話。后來因為工作的需要,以及與學生交流的情感需要,我有意地去接觸了一些音樂專業(yè)知識。從閱讀音樂家的書信札記、音樂評論入手,欣賞更多各種表演形式的藝術作品,去聽室內音樂會等。這在有效提高自己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也讓我進一步了解學生音樂專業(yè)學習的內容,對我語文課堂的展開有不少裨益。腦海里有了更多的音樂作品,才能根據(jù)文本選擇更合適的作品,才能吸引學生去“傾聽”文本之聲,才能對音樂作品、文本作品發(fā)表更多更深刻的見解。不然,教師自我音樂素養(yǎng)不高,盲目使用音樂,不僅南轅北轍,還有可能陷入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尷尬境地。
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音樂越來越頻繁地走入中小學語文課堂,發(fā)揮著包括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等在內的重要作用。此外,從美育角度而言,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音樂特長班采用音樂輔助教學,更要把握好一個度,既喚起學生的認同感,又不至于本末倒置。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長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