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鵬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教育系統(tǒng)的一次改革,是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根據(jù)現(xiàn)代教學倡導的十大理念,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評價標準都發(fā)生了改變,特別強調學生作為教育主體所發(fā)揮的作用。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在研究性學習五個階段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念;教育主體;
一、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現(xiàn)代教學倡導的十大新理念是:1.以人為本的理念;2.全面發(fā)展的理念;3.素質教育的理念;4.創(chuàng)造性理念;5.主體性理念;6.個性化理念;7.開放性理念;8.多樣化理念;9.生態(tài)和諧理念;10.系統(tǒng)性理念。
結合上述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我們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從五個維度加以設計:
從上面的五個設計維度可以看出,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評價標準都發(fā)生了改變。老師不再扮演教育中絕對權威的角色,轉變?yōu)椤爸更c者”、“詢問者”;學生也擺脫了被動聽課的狀況,轉變?yōu)榻虒W過程中互動交流的主要角色;對教師教學任務完成質量的評價從學生成績這一唯一標準轉換為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對學科知識的根本理解和運用、對課堂氛圍的感受與參與等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評價標準。在這些轉變過程中,學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教師的社會價值也得到了彰顯。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是教育系統(tǒng)的一次改革,是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本身的價值,其側重點與以往的強調學習成績有所不同,側重的是通過學習過程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問題的看法、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學習過程的感受以及對于結果的評估。教學主題的設定由老師和同學共同商議后最終加以確定,因而會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和選擇,充分融合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訴求。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將系統(tǒng)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念和現(xiàn)代教學方法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廣泛涉獵與學科相關的各類知識,掌握全新的知識構架,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驗,才能夠勝任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任。
二、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在如下五個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
1.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盡管研究性學習活動無法等同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但其組織形式和探究過程非常相似,能夠使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研究性學習具有多元目標,包括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增強主體意識,陶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學習體驗科學研究,學會人際交往,養(yǎng)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等。
3.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開發(fā)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不注重研究結果,而是讓每個學生經歷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能力。
4.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僅僅在必要時為學生提供研究方法和學習條件等方面的支持。
5.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同學之間建立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伙伴關系。同時,在社會調查訪談、外出收集資料、向專家請教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協(xié)力,而且要獨立運用社交技能與對方進行溝通。因此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的機會。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通常要經過以下五個基本階段:
1.問題分析階段:按興趣或特長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小組規(guī)模適中且允許人員流動,小組及小組之間開展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然后通過調查、學習、討論等方法制訂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
2.信息收集階段:這是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階段。學生開始收集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教師要在獲取資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篩選資料信息并作價值判斷等方面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指導,避免學生產生過強的挫折感。學生可以通過圖書目錄、統(tǒng)計年鑒、書籍報刊、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媒體學習專業(yè)知識,查找數(shù)據(jù),逐步建立起解決該領域問題的知識體系,并形成自主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3.綜合研究階段:經過信息收集階段之后,學生重新回到學習小組中,利用所學到的新知識重新對問題做出評估。學生通過設疑、質疑、交流、合作、研討等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本階段,學生要應用所學到的新知識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學生通過對現(xiàn)實中問題的解決,將所學知識進行外化,新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得到鞏固與應用,從而牢固地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4.成果展示階段:各小組利用小論文、圖表、模型、影像等不同形式來展示和匯報自己的研究結論,展示得出結論的過程。成果展示既要依據(jù)一定的課題內容,也要依據(jù)自己的特長和客觀條件的許可程度來決定。
5.反思階段:一旦問題得到解決,學生需要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歸納與總結,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對自己或他人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指導教師應適當作一些關鍵環(huán)節(jié)上的點評,幫助學生歸納與總結。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對新知識的反思,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多元認知能力。
四、研究性學習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核心問題及對策
1.研究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全過程。有三種解決辦法:一是對課題的評價實行過程性評價導向,明確項目結題的基本要求;二是加強教師對課題的指導和監(jiān)督,保持與課題組的經常性溝通,了解課題的最新進展,并要求課題組定期提交階段研究報告;三是不斷激勵。在檢查學生進度的同時,要適時地對學生已經完成的工作進行肯定,鼓勵其繼續(xù)下一步的研究。
2.研究工作呈隨意性。指導教師一定要充分重視這種情況,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解決:一方面要強調科學研究的嚴肅性,不允許有任何不嚴謹或虛假的結論;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科研方法的指導,把課題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3.組長單獨做,缺乏團隊合作。出現(xiàn)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好組長的工作,弄清楚問題出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其次要幫助組長理清小組內部各成員的關系,避免不良情緒的蔓延;最后要審核小組的分工是否合理,明確各個組員的責任,強調要“在其位,思其職”。
4.遇到挫折不能迎難而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加強指導,培訓學生社交和溝通技巧,指導學生做好準備和設計,同時盡量為學生的研究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部條件。
5.研究方法不規(guī)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定期舉辦培訓講座,對學生進行常用的研究方法的培訓,并做好課題研究的跟蹤和答疑,指導學生采用適當?shù)难芯糠椒?,?guī)范學生的研究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