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清 李蓉 毛頻 李璋
摘要: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狀況是法院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隊伍心理健康建設勢在必行。選取代表H省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C市、L市、G市三市。運用權威的心理健康量表(SCL-90)對三市2000名法院干警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成人平均水平,且受年齡、崗位等背景變量影響。采用深度訪談法,詳細了解干警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心理健康狀況 影響因素 對策建議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最佳的狀態(tài)。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好壞對于個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單位的正常運行都具有重要影響。在當前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院干警處于解決糾紛沖突的第一線,長期面對社會負面情緒,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研究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以中部地區(qū)的H省法院干警為調研對象,采用量表法和深度訪談法相結合,深入了解該省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建議。
一、H省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狀況
我們以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為標準,選取了H省C市、L市、G市三市為研究對象。C市屬于該省經濟發(fā)達地區(qū),L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在該省居于中游,G市在該省屬于經濟社會欠發(fā)達地區(qū)。三市兩級法院一共有干警2000人,本次調研發(fā)放SCL-90心理健康量表2000份,回收問卷共計1483份,有效問卷共計1301份,問卷回收率74.15%,有效率87.72%。
(一)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三市法院干警的SCL-90量表不論是總均分還是各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p<0.001),以上結果說明,H省法院干警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成人平均水平。
(二)各背景變量下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1.以法院層級為背景變量進行比較
此次調研我們首先對基層法院干警與中級法院干警心理健康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基層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中級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表2基層法院干警與中級法院干警心理健康比較
以法院級別為分組變量,以SCL90總均分和各因子為檢驗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基層法院干警在總分和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中級法院干警,這表明基層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中級法院干警。
這可能是因為基層法院工作任務明顯比中院繁重,且基層干警處于解決糾紛的第一線;但由于級別限制,基層法院干警的發(fā)展空間明顯狹小。同時,基層法院的判決要受到上級法院的監(jiān)督,基層干警辦案壓力自然遠較中院大。
2.以不同年齡段為背景變量進行比較
以不同年齡段為自變量進行F值檢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20-30歲干警在SCL總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上的表現(xiàn)比31-40歲和41-50歲的干警普遍要好(p<0.001),其他年齡段干警在總分和各因子得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沒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性(p>0.05)。
表4不同年齡段干警心理健康比較
這可能是因為20-30歲干警大多剛步入工作崗位,擁有工作新鮮感和工作熱情,而且他們大多處于單身狀態(tài)或者步入婚姻不久,經濟壓力較小。而31-40歲、41-50歲干警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tài),該階段干警不僅有生計問題還有工作中的升職問題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和長久積攢的工作倦怠感,處于各方面壓力累積期。而50歲以上的干警屬于單位的資深員工,工作年限較長,經濟上有了一定積累,經濟壓力較小,又臨近退休,對于升遷看得比較淡然,故壓力相較于50歲以下的干警要小。
3.以不同工作崗位作為背景變量進行比較
以不同崗位為自變量進行F值檢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司法輔助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于審判人員和行政人員(p<0.001)。
這可能是因為法院屬于業(yè)務單位,審判是主業(yè),其他人員為法官和審判服務。法官的工作任務重,考核壓力大,且易受外界的非法干預,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低。行政人員處于管理崗位,需要和各個部門甚至外單位的人員交往,任務繁重,故心理健康水平低。輔助人員雖然也有工作壓力,但是工作量小于審判人員和行政人員,責任也小于審判人員和行政人員;且輔助人員普遍年輕,多為臨時工,崗位流動性大,故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審判人員低。
我們還以性別、職務作為背景變量進行檢驗,均未發(fā)現(xiàn)以上背景變量對于干警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這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法院屬于業(yè)務單位,以審判為主業(yè),男性和女性從事的工作差別很?。欢敲鎸υV訟爆炸的局面,法院領導和普通干警面臨的壓力都不小。
二、影響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為了尋找影響法院干警職業(yè)心態(tài)的相關因素,我們查閱大量資料并與50位干警深度訪談,根據聚類分析法初步得出職業(yè)因素、外部環(huán)境因素、個人能力因素等三個方面是影響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職業(yè)因素
根據數據統(tǒng)計分析,其中有39%的法院干警認為職業(yè)因素對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明顯影響,50.4%的法院干警認為職業(yè)因素對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響。通過進一步的深入訪談發(fā)現(xiàn),在職業(yè)因素中導致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的主導因素主要是兩點。
1.工作任務繁重
目前司法改革推行法官員額制度,將其員額比例確定為39%以下,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官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使其流失加速,辦案壓力急劇上升。2015年通過的《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但立案登記制在保障當事人訴權的同時,給法院案件數量的上升帶來很大影響,據調查,H省法院干警2016年人均結案77.6件,即三個多工作日要辦結一起案件,且結案數逐年呈遞增狀態(tài)。在案件數量大
幅增長的同時,而法院干警人數大幅減少,致使其工作壓力可能成倍數增長,不堪重負。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法院干警尤其是民庭、刑庭干警甚至周六都全員上班,“5+2”、“白加黑”已是常態(tài),而且,有的干警甚至多年未休過公休假?!吧习鄼C器人,下班植物人”成為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干警的真實寫照。由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全省法院干警都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芬蘭科學家研究指出,工作任務重、時間長的人員比正常上下班的員工患上抑郁癥的風險要高出兩倍。這是由于工作時間過長的人通常睡眠和運動時間都偏少,容易導致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tài),同時這些人面臨的壓力也比常人多。因此,長期處于此種工作狀態(tài)是影響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工作責任大且追責不合理
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司法責任制是其中“牛鼻子”。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但這兩種制度存在著諸如權力主體職責不明晰、責任追究事由標準不一、處分措施不合理等問題,影響著責任制的發(fā)揮。
司法改革中強調“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通過“誰行為”(行為主體),再確定“誰擔責”(責任主體)。但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主體與責任主體也存在脫節(jié)情況,如地方政府、法院領導干預“審理者”辦案,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在這樣的情況下,主審法官還需要承擔責任顯然存在責任主體錯位問題。
在司法追責中,“錯案”的認定標準模糊,主觀性強,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制度規(guī)范。在司法實踐中,判斷“錯案”的關鍵和難點主要在于難以認定責任者是否有主觀過錯。有的法院則不論是否有主觀過錯,只要上級法院改判或發(fā)回重審,都統(tǒng)統(tǒng)作為錯案予以追責。這樣的司法責任制由于片面地強調了干警的司法責任,而忽視了過錯的程度和原因,因此人為地加重了干警的心理負擔。在調研中,有46.3%的干警認為責任重,打消了法院干警工作的積極性,使其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這種主觀性強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使得干警長期處于對工作的擔憂與不確定狀態(tài),給其帶來了較重的心理負擔,嚴重損害心理健康。
(二)外部因素
影響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據調查,有30.4%的法院干警認為社會因素對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有34.2%的法院干警認為家庭因素對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明顯影響。
1.社會輿論對法院的不當影響
在全民大眾的參與下,社會輿論監(jiān)督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監(jiān)督方式,民眾通過新聞媒體、網絡等對司法活動進行評價,雖然社會輿論監(jiān)督有助于防范司法腐敗行為,但過分強調社會輿論對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更有可能給司法審判人員造成不當壓力,結果將法律問題道德化、政治化,法律的運行變成隸屬于政治和道德的活動。尤其在信息時代,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很難確定,其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與自發(fā)性等弊端,給法院的審判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
同時,由于民眾的教育層次不同、媒體自身利益需求、體制不規(guī)范等因素,出現(xiàn)社會輿論被惡意利用等現(xiàn)象,影響了正常的案件審理,額外加大了法院干警的工作壓力。此外,網民在網絡輿論活動中若是使用匿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責任意識,很多網民不負責任地發(fā)表言論,攻擊、誹謗、謾罵時常見諸于網絡,這就容易使干警辦案時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偏離事實真相和法律規(guī)范,被迫迎合“民意”。
而司法獨立要求司法權由司法機關排他性行使,法官在行使職權時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但是,某些不當的社會輿論監(jiān)督可能會妨礙司法獨立的實現(xiàn),使得社會輿論監(jiān)督超出合理限度,最終可能影響司法背后的正義。在我國目前特殊的社會背景和司法體制下,法院干警被要求遵循司法獨立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在社會群體中形成的具有巨大合力的傾向性意見,甚至迫使其妥協(xié)于強大的輿論壓力。這兩種相互沖突對立的壓力讓法院干警在工作中經常處于困惑、焦慮、壓迫的狀態(tài),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2.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據調查,34.6%的干警對于自己和家人可能會遭受當事人傷害存在擔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干警是“刀尖上的舞者”。當事人報復法院干警家屬的事件也屢見不鮮。而法院系統(tǒng)推行法院干警信息透明化后,其家屬便很容易遭到一些當事人的騷擾與威脅。這些現(xiàn)象導致法院干警不僅要擔心自身安危,更要時刻擔心家人的安全。
現(xiàn)階段我國司法公信力不高,當事人乃至普通大眾對法院的工作都持不信任態(tài)度,而且老百姓普遍欠缺守法意識。這兩方面原因導致當事人只要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往往就不執(zhí)行法院判決,個別極端人士甚至會因為他們所謂的“不公正判決”而報復社會報復法院干警,如2016年北京馬彩云事件,2015年湖北省十堰法官被刺事件,都反映出法官人身安全狀況不容樂觀。
目前,《法官法》中對于干警人身權利的保護較少,且缺乏相關配套措施。2016年通過的《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規(guī)定》強調,依法保障司法人員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要依法從嚴懲處暴力傷害司法人員及其近親屬行為,并規(guī)定了有關出庭保護、禁止特定人員接觸以及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但這些措施至今仍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很好的落實,也沒有得到其他部門的配合。雖然,《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了擾亂法庭秩序罪,強化了對于法庭秩序的保障,但是對于保障干警的人身安全作用不大,更難以保障干警在8小時之外的人身安全。
(三)個人能力因素
據統(tǒng)計,有23.6%的干警對于自身能力沒有信心。通過進一步的深入訪談發(fā)現(xiàn),在個人能力因素中導致法院干警心理健康不容樂觀的主導因素是以下兩點。
1.存在本領恐慌感
目前,高校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脫節(jié),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培養(yǎng)出的法學人才缺乏實踐能力。法科生進入法院就是直接上崗跟著前輩做,法院干警的業(yè)務能力主要靠老法官的偶爾指點和自己的積累,這種能力提升方式既慢又不規(guī)范。雖然,在入職前有培訓,但是這種培訓形式大于實質,且在職培訓亦不規(guī)范,不能真正提升干警的業(yè)務能力。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類型案件,部分法官“本領恐慌感”更加強烈。這種能力與工作不匹配的狀態(tài)成為部分干警的壓力源之一。
2.缺乏心理調適能力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要克制隱忍,喜怒不形于色,心理健康意識極其薄弱。法院干警在巨大工作壓力下,對談論心理問題嗤之以鼻,甚至會隱藏自己的心理問題,對于心理健康問題“不知道、不承認、不治療”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面對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H省法院沒有一家配有專職心理咨詢師,連兼職心理咨詢師都寥寥無幾。遇到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法院干警只能靠自己摸索去調節(jié)心態(tài),將壓力自我消化,而這樣的自我調節(jié)效果十分有限。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提出的宣泄理論與安全閥理論認為,矛盾與沖突不能掩蓋、壓制,應當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使不滿情緒有一定的渠道、途徑和方式發(fā)泄出來,使組織得到穩(wěn)定和有序的運行,這里的發(fā)泄渠道、途徑和方式就稱為“安全閥”。人們及時發(fā)泄負面的情緒與壓力對自身與外界環(huán)境均具有安全閥的作用,如果沒有這種安全閥,人們內心可能達到壓力積蓄爆發(fā)的臨界值,很多的社會關系也不可能良好地持續(xù)。而現(xiàn)實中,干警常常沒有合理的宣泄途徑,心理問題自然累積起來。
三、提高法院干警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鑒于此,我們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職業(yè)因素的建議
1.優(yōu)化人員配置
案件數量逐年上升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法院的編制則相對固定,員額制將法官比例控制在39%以下,這使得案多人少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在司法實踐中,基層人民法院的辦理案件工作量遠遠超過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故作為員額制的配置比例,還應該參考審判工作量等實際情況,加大基層人民法院的員額比例,甚至可以突破39%的員額比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同時,在選拔入額法官時,注重考查法官的審判能力,把業(yè)務能力強的法官選拔到員額中來,將業(yè)務能力差的法官淘汰下去,以提升審判者素質的方式來提高審判效率。另一方面,在確定法官員額制的同時,還需要科學確定審判輔助人員與法官員額的配置比例,細化輔助人員的職責,使得法官從事務性工作中抽身出來,集中精力審理案件,形成一個以入額法官為中心的審判團隊,這樣才能大幅度提高審判效率。
2.完善司法責任制
首先明確追究責任的界限。2015年實施的《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規(guī)定,審判人員對于故意違反和重大過失且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要承擔司法責任。但在實踐中,“故意”和“重大過失”這兩種心理狀態(tài)的判斷往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還需要一些客觀標準,如違背日常經驗和邏輯常識,證據明顯不足等,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錯案認定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審判權在本質上是一種判斷權,法官在行使判斷權的過程中,“錯案”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司法現(xiàn)象,一方面既要嚴格要求干警依法辦案,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不當追責,以防打擊干警的工作積極性。如果是干警根據自身對法律的理解而做出的錯誤判決,并非違反法定程序和審判規(guī)則,則不應當追究干警的責任。
其次,完善責任追究的程序。完善而公正的程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司法責任追究的公正性。在法院系統(tǒng)中,紀檢、監(jiān)察機構的人、財、物并不獨立,在身份仍然是法院工作人員。在責任追究中,他們既是參與者,又是裁判者,難以公正追責。因此,我們建議,基層法院審委會承擔錯案申報工作,認為是錯案就報中級人民法院錯案追究委員會確認,其本身無權確認錯案。而中級人民法院的錯案由高級人民法院認定,高級人民法院的錯案由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同時,在錯案認定過程中,要充分保障相關干警的權利,賦予其申辯權。
(二)改善外部因素的建議
1.強化輿情應對機制
社會輿論作為民眾知情權和表達權的工具,在司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司法機關的法院,不能逃避輿論,應當積極對社會輿論進行正面引導,認真對待輿論中反映出的問題,積極對輿情進行調查、研究,并做好信息反饋。同時,建立相應的輿情應對機制,安排專門的法院干警對社會輿論實時關注,完善應對方案。通過運用各種媒體對法院進行正面報道,讓人民群眾了解法院干警的工作,推動法院和群眾的良性互動,提升人民群眾對法院干警及工作的認同度。
2.實行職業(yè)安全保障制度
在立法上,目前《法官法》對于人身安全保障規(guī)定過于原則,保護作用甚小,全面充實和細化人身安全保護的內容,使其體系化?!斗ü俜ā繁Wo的主體范圍有限,可以考慮加入對整個法院干警以及其家人親屬的保護,專門作為一章規(guī)定。在實踐中,為了保護法院干警及家屬安全,法院應保密干警的個人信息,如住所信息,在干警住所安裝監(jiān)控、報警裝置,給受威脅干警提供必要的保護;在辦公場所,增加警衛(wèi)巡視,避免其他無關人員進入。對于在庭外發(fā)生的針對干警及其家屬的傷害、恐嚇、騷擾等行為,法院應和相關部門加強聯(lián)系,依法予以及時、有效地懲處。
(三)提高個人能力的建議
1.強化與創(chuàng)新培訓機制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對于法院干警的業(yè)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干警們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相關法律知識,還需要掌握現(xiàn)代科技知識、經濟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等相關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得不能僅依靠干警通過自學去掌握,加強培訓是提升干警業(yè)務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建議強化和創(chuàng)新培訓:一是強制規(guī)定每位干警每年必須接受多少學時的培訓,將培訓和晉升掛鉤;二是采用“知識超市”的培訓模式,干警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培訓課程;三是采用集中學習和線上學習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習效果,又不過于影響工作。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狀況欠佳與缺乏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有關,因此,有必要對法院干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干警心理調適能力,具體而言,要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培訓。法院要高度重視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法院干警培訓的重要內容,在崗前培訓、日常培訓、晉升培訓中設置心理健康課程,讓其掌握自我調節(jié)的科學方法,提高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定期進行干警心理健康檢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在每年進行身體檢查的時候,增加心理健康的檢查項目,并將檢查結果以“一對一”的方式告知每位干警,根據檢查結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于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者,采取重點跟蹤服務的方式,切實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當然,提升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社會、單位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提出以上問題和建議權當拋磚引玉,以期引起更多人對于法院干警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