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秀英
(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系,廣東 佛山 528041)
對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具備一定的英漢互譯能力,能借助詞典處理涉外事務中一般或中等難度資料的翻譯,以及勝任日常的外事聯絡和接待、陪同觀光和購物、商務洽談等情境的口譯工作。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許多學生離這個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絕大多數在中學經過了幾年高強度的學習,進入高職院校后又經過了一至兩年的聽力、口語、語法、精讀、泛讀等專業(yè)基礎課程訓練,詞匯量、語法知識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也具有一般的口頭交際能力,但是在實際翻譯時,許多人要么停留在“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尷尬境地而無能為力,要么就牽強附會地硬譯、亂譯,結果往往是連最基本的意思正確、語句通順都無法保證,更談不上措辭恰當、意義準確、語法規(guī)范等。這樣的譯文質量與他們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是很不相稱的。是什么阻礙了這些翻譯初學者語言知識向實際翻譯能力的轉化?如何幫助他們清除這些阻礙?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針對翻譯初學者存在的困難,筆者在我校(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第二學期開設的“商務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觀察、分析和總結,認為影響翻譯初學者將語言知識順利地轉化為翻譯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
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詞匯量普遍較大,也已經系統(tǒng)地學習了英語語法體系并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但多數人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僅停留在表層水平。在詞匯方面,他們對許多詞語的掌握程度局限于大致理解其常見基本詞義的層次,而沒有透徹理解其全面、深層的含義及實際用法。具體表現為:對很多英語詞語一詞多義的現象認識不足,對一些詞組、短語的整體意思與其中單個詞語基本意思的辨識不夠,在翻譯時往往想當然地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基本詞義去解釋原文信息并生成譯文;在遇到陌生的詞語時雖可從詞典上得到其各種含義,但不能夠根據上下文語境及背景知識來理解其所指代的真實含義并選擇符合實際語境的詞義表達,從而導致翻譯偏差或錯誤,甚至無法完成翻譯任務。例如,對“The arbitration fee shall be borne by the losing party unless otherwise awarded by the arbitration organization.”這樣的句子,很多人無法完成后半句的翻譯,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otherwise的意思是“否則”,但在這里用“否則”是譯不通的。于是,要么就思維停滯、一籌莫展,要么就硬譯為“除非否則被仲裁機構授予”,也不管譯文是否通順、意義是否準確;稍好一點的會自己再修改補充一下,而譯成“否則仲裁機構會授予勝訴方”。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otherwise除了“否則”的含義外,還有“另外”“別的方式”之意。而像短語be true of,他們往往直接按其中的主要詞匯true譯成“真實的”,很少考慮是否需要根據不同的搭配、組合對其含義和表達作適當的調整和變換。在需要更深入地掌握詞語具體用法的漢譯英時,翻譯初學者所譯出的英文句子錯誤就更多了。如“我代替湯姆出席了這次會議?!边@樣一個較簡單的句子,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還是有一些人譯成“I instead of Tom to attend the meeting.”,細心一點的還會用insteaded表示過去式;“我們要熟悉自己的產品以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則常被譯為“We are supposed to familiar with our products so that we can explain kinds of questions from customers.”。出現上述錯誤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詞語學習時只關注其意思而不注意其詞性、用法等。
在語法方面,許多翻譯初學者也存在較大的問題。雖然從專門的語法考試題目(尤其是選擇題)來看,他們對主謂一致、時態(tài)、語態(tài)、從句等英語語法知識的掌握似乎已經很不錯,但在實際的語句翻譯時卻常常顧不上運用這些知識。如“And it need us to have strong skills about negotiation.”;“He told me to unfastened the safety belt.”;“I have highly-motivated and reliable person with excellent health and pleasant personality and highly organized and efficient.”。這些句子中的人稱、時態(tài)、動賓搭配或謂表搭配等語法錯誤及用詞錯誤,在翻譯初學者的漢英翻譯中比比皆是。此外,句法知識的不足使他們對稍長、結構稍復雜的英語句子往往難以理解和翻譯。如翻譯“We hereby engage with the drawers, 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draft drawn under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is credit that the same shall be honored by T/T on presentation of the documents at this office.”這樣的長句時,在給出時間查詞典解決了生詞問題后,許多人還是無從下手。為找出具體的困難所在,筆者讓學生給這個句子劃分成分,結果絕大多數人直接把動詞engage后面的全部內容劃作賓語,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注意到后面的that從句才是engage的賓語。像這樣沒有搞清楚句子的基本結構,當然就無法理解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和篇章。英語句法知識的欠缺對英譯漢和漢譯英都會造成困難。
一些翻譯初學者在翻譯時比較隨意,對自己不確定的單詞、詞組、句型,即使有時間、有條件也不愿意去查閱詞典或相關資料,更不愿意多動腦思考、研究或與他人討論、請教去解決問題,而常常只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當然地翻譯,譯完之后也很少研讀、檢查、修改譯文。為了測試學生對待翻譯的態(tài)度,筆者曾給出“This is as true of nations as it is of individuals.”;“Some plants grow well in certain areas, but not in others, for they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themselves to foreign climates.”;“Every man is not polite, and all are not born gentlemen.”等句子讓他們翻譯,并再三強調、提醒他們可以查閱詞典和其他資料,也可以相互討論或咨詢老師。然而能夠主動查詞典解決is true of等短語的含義,能夠與同學討論或咨詢老師關于but not in others的具體內容,能夠聯系前文的area去重新審視把foreign譯成“外國的”是否恰當,能夠質疑“每個人都不禮貌,所有的人都不是天生的紳士”這樣的說法是否太絕對,需不需要重新研究這個句型的含義等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翻譯初學者在翻譯活動中的這種隨意態(tài)度,除了他們自身的惰性之外,盲目自信、缺乏自我批判意識和思維也是一個方面。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像這樣翻譯時隨性而為,譯后也不審視、檢驗、校正自己譯文的態(tài)度,都是造成其譯文質量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翻譯初學者之所以會停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階段或只能硬譯、呆譯,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基本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如果他們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如詞性轉換、正反說、語態(tài)變化、語序調整等,并能在翻譯時靈活運用,那么在著手翻譯時會容易得多,也能譯得更通順和地道。例如,在翻譯“We find difficulty in solving the problem.”;“That fellow is far from being honest.”;“It was a very informative meeting.”;“I regard it as an honor that I am chosen to attend the meeting.”這樣一些幾乎沒有生詞、結構也很簡單的句子時,在沒有經過翻譯方法與技巧訓練的班級,很多學生譯成“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中發(fā)現了困難?!?;“那個家伙遠離誠實。”;“這是一個通知的會議?!被颉斑@是一個報告消息的會議?!?;“我把它當作是一個榮譽,我被選去參加會議?!?。而在經過專門的翻譯方法與技巧訓練之后的對比班,基本沒有出現這樣生硬的字面翻譯,很多譯文還能看出學生對所學方法與技巧有意識的模仿和運用。無論從句意正確、語句通順,還是從用詞確切、表達規(guī)范等方面看,學習訓練過翻譯方法與技巧的對比班的譯文質量整體上要比沒有學習過的好得多。
除以上幾個因素外,文化差異意識不強、其他知識不足等也會對翻譯初學者將語言知識轉化為翻譯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針對翻譯初學者在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掌握上的不足,有必要提醒、要求他們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注意加深對各個單詞、詞組、短語的意思和用法的認識廣度和深度,同時多關注英語句子組織的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結構順序等各種規(guī)則,提高詞語、語法辨識力。建議學生通過大量難度不太大的語句、語篇的閱讀和口頭翻譯來增強整體語感和理解能力,體會中、英文句子的成句規(guī)則及主、謂、賓、定、狀、補等成分的特點和結構順序差異,并深刻理解英語詞語在具體語句中的意思和用法,在翻譯時靈活運用和變通。鑒于句法知識是多數學生的難點,且對句子基本結構的認識不清使學生連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都做不到,更無法正確翻譯,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教師可針對結構相對復雜的長句進行專門的句法分析訓練。例如,“We hereby agree that each draft drawn under an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is L/C will be duly honored at sight if presented at our office in Boston with all above required documents, on or before the close of business on said expiration date.”,句中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較長也較復雜,有人會把drawn當成draft的謂語,從而無法理解后面內容的意思,有必要提示單純的過去分詞不可能作謂語,應另尋可作謂語的動詞形式;if后面省略的狀語從句主語和謂語中的be動詞也容易給學生造成困擾,可引導他們根據前文補充出來。又如句子“It is mutually agreed that the Inspection Certificat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Weight) issued by the China Entry-Exit Inspection Quarantine at the port of shipment shall be part of the documents to be presented for negotiation under the relevant L/C.”中,由于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的謂語部分離得較遠,很多學生把issued當成了從句謂語,有必要提醒他們先通讀全句,找出真正的謂語shall be。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句子結構,才能正確理解意思;只有理解正確了,翻譯才能得以完成并且不出大的錯誤。再如,針對上述“We hereby engage with the drawers, 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draft drawn under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is credit that the same shall be honored by T/T on presentation of the documents at this office.”一句,經過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終于弄清楚了句子的主語是We,謂語動詞是engage,engage的賓語是“that the same shall be honored by T/T on presentation of the documents at this office”整個從句,“with the drawers, 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draft drawn under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is credit”則是主句的狀語以及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中的主語、謂語和狀語,能基本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了。但在著手翻譯時賓語從句的主語the same的表達又把學生給難住了。same這個詞的意思學生非常熟悉,但拘泥于“相同的、同樣的(人/事物)”這樣的詞語本義,而不能領悟到the same實際上指代的是前面的credit一詞,這使得他們無法把句子的意思真正理解和表達清楚。造成這樣的理解和翻譯困難主要還是由于學生的語法知識欠缺,不能把相關的詞語知識運用到具體、復雜的語境中進行靈活處理。正如劉華等指出的,“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語言知識,而不具備復雜語境下語言形態(tài)知識的融通能力和處理能力,是不能達到對文本的準確理解,更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譯者的”[1]。
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是學生走出校門、邁入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yè)素質之一。如果他們現在以隨意、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翻譯、學習,以后往往也會以同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的崗位工作。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從現在開始就樹立認真、嚴謹、負責的學習和工作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批判意識和思維,增強其對自身翻譯過程的監(jiān)控和對自己譯文質量的把關意識,這是翻譯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為達到這個目的,筆者要求學生每次翻譯時對不確定的單詞、短語務必勤查詞典,譯后必須自己對照原文檢查至少一次,思考推敲意思或用詞是否正確、恰當,然后大聲朗讀譯文以檢驗語句是否通順,漢譯英時還要專門檢查人稱、時態(tài)、名詞單復數等語法規(guī)范。有時還要求學生之間互相交換檢查,以消滅一些自查難以發(fā)現的錯誤。對明顯由于偷懶造成的低級錯誤,給予批評和扣除一定平時分的懲罰,而對做得好的學生則給予表揚和加分的獎勵。經過這樣的專門檢查、改正并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學生的譯文質量明顯提高,并逐漸養(yǎng)成了勤查詞典、譯后檢查的習慣,而在互相檢查、討論中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形成了批判與自我批判的意識與思維。這樣的良好習慣、態(tài)度、意識和思維,在他們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初學翻譯者面對翻譯任務時往往只能直譯,先看到什么就譯什么,但由于中英文語言在用詞、句子結構、順序、時態(tài)、語態(tài)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簡單的直譯往往是行不通的。因此學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翻譯方法與技巧,以免一味地直譯、硬譯,而能夠靈活意譯,根據表達需要適時地轉換詞性和語態(tài),適當增詞或減詞,正說反譯、反說正譯等,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形式而側重語義的正確和語句的通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盡量避免集中純粹地向學生講解這些技巧,這種灌輸式教學一方面難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及創(chuàng)新意識,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即在專門講解相關技巧時學生會注意使用這些方法與技巧,但碰到綜合性的翻譯任務時又顧不上了。教師宜將這些方法與技巧分散結合到具體的翻譯任務中,啟發(fā)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學習、領悟、總結這些技巧,然后在實際的篇章翻譯時綜合運用,最終達到自然熟練的程度,也就是遵循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
例如,在翻譯國際貿易中信用證支付的一些條款時,對于“If anything is found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ontract, the buyer has the right to lodge with the sellers a claim which should be supported by survey reports issued by a recognized surveyor approved by the seller.”一句,學生在翻譯前面部分“如發(fā)現(信用證)與合同有不符之處,買方有權向賣方提出索賠……”時基本沒有問題,但對claim后面的內容就說不清楚了。即使教師引導他們對后半句進行結構分析、劃分成分,明確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claim,過去分詞短語issued by...修飾survey reports,approved by...修飾surveyor,學生還是被這種層層疊加的修飾語搞暈了,雖然他們似乎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但就是難以用中文通順地表達清楚。這就需要結合這個句子教給他們一些具體的英語復合句和被動句的處理方法:因為兩個作定語的過去分詞較短,可直接按中文修飾語的表達方式先把最后面的部分譯為“賣方認可的檢驗機構”,結合前一部分譯出“賣方認可的檢驗機構所出具的檢驗報告”,而在結合前面的部分時,他們用同樣的方法譯成“賣方認可的檢驗機構所出具的檢驗報告支持的索賠”,最后得到全句的譯文:“如發(fā)現(信用證)與合同有不符之處,買方有權向賣方提出被賣方認可的檢驗機構所出具的檢驗報告支持的索賠?!?。譯好后筆者讓學生大聲朗讀、檢驗自己的譯文,他們終于意識到死板生硬地譯出來的句子雖然意思沒錯,卻缺乏可讀性。于是筆者引導他們試著先說完“……買方有權向賣方提出索賠”,然后另起一句話去表達從句的意思,同時又給出幾個類似的句子讓他們舉一反三,最后學生自己總結出翻譯方法與技巧:較短的定語可以譯成“……的”放在所修飾的名詞之前,而某些不適合這樣譯的定語(尤其是較長、較復雜的定語從句)可放在主句后面單獨成句;同時英語中的被動句可靈活處理,不必拘泥于漢語的被動表達。在以后的翻譯實踐中,筆者也經常提醒學生回顧運用這些翻譯方法與技巧。經過這樣具體的分析、引導、總結和運用,這些方法與技巧就能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有效提高其翻譯能力。
翻譯作為一種技能,需要在一定知識和技巧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才能掌握。因此翻譯課程教學應該定位為以實踐訓練為主,知識和技巧學習為輔??紤]到翻譯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學習可以以語言知識,尤其是句法知識為主,同時適當學習一些必要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更多的翻譯實踐以及文化知識、百科知識等的學習。需要明確的是:所有這些知識與技巧的學習都是為翻譯實踐訓練服務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