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云
(泉州市泉港區(qū)涂嶺中心小學,福建 泉港 362 8 0 5)
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考諸教育現狀,不可否認,批判性思維已確實成為我國學生素質上的重要缺陷。批判性思維能力要真正成為學生的素質,就要從思維習慣定型的中小學時期開始培養(yǎng)。中小學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課,應成為批判性思維教學的重要載體。
批判性閱讀實質是批判性思維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屬高階思維力。批判性閱讀包含兩個階段或過程:理解階段和評價階段。“批”是理解階段的任務,指的是批注、評論、思考分析、邏輯推理之過程,“批”重要的是有深度、有自己的看法?!芭小笔窃u價階段的任務,指的是辨析、評判、根據自己的思考作符合實際、合乎邏輯的結論、決斷或選擇。[1]
批判性閱讀就是通過精讀,堅持在寬容和諧的基礎上,準確地回答理解性問題;通過深度思考,在保持理性中立的基礎上,恰當地回答評價性問題,并在兩者的基礎之上得出判斷。簡而言之,就是先系統(tǒng)論證,而后才得出判斷。而講究邏輯和實證,正是當代科學思維的主要特征,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是語文閱讀教學首要任務的立論正基于此。如教學賈平凹充滿人生哲理的散文《丑石》時,可緊扣中心句“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引導學生細讀精讀,然后讓學生結合對文本和生活的理解,發(fā)表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此時,沒有對與錯,只有批判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語文教學中,應精選適合學生的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課文進行精讀指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批判,在批判中學分析、學思考,在邏輯和實證的基礎上得出理性判斷,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
只有讓學生把閱讀之根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中,才能在廣闊的精神空間自由馳騁。批判性閱讀必須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對詞語、術語、概念,一定要勤查工具書,弄清其準確含義;對有關背景資料,也應掌握理解,讓批判建立在可靠可信的基礎上,切忌主觀臆測、“望文生義”式地批判。批判性閱讀的讀應以“自主深度學習”為主要形式,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潛心細讀課文,不匆匆而過,這是批判性閱讀教學的第一要義。[2]批判性閱讀教學的重點不是對課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從整體閱讀感知入手深度閱讀,自由自在地,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難處多讀,疑處多思,不懂之處更加細讀細品,讓批判性閱讀建立在實實在在的深讀的基礎之上。
教學中,要更多地采用問題導學法,培養(yǎng)學生追求理性,博采眾長,傾聽不同意見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懂得說話要有理由,有根有據,不為表面所惑。例如,在學習《赤壁之戰(zhàn)》一課時,可以設計誘導式問題引入:“曹操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劉備、孫權才有三萬聯(lián)軍,這一仗為什么能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呢?”該問題起到創(chuàng)設批判性學習情境的作用,上課伊始,就將學生引入求知的新境界。學生為了達到以理服人,要深入文本細讀精讀尋找相關證據、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又如學習《包公審驢》一課,可設計問題:“驢也能審嗎?包公為什么要審驢?包公是怎樣審驢的?審驢的結果怎樣?”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誘導式問題,旨在讓學生明了“為什么?”“怎么樣?”“何以見得?”“有何根據?”,很快把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激發(fā)起來,投入到課文的深度學習中去。
再如,可依據課文運用對比、反比、類比等方法提出比較式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可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瞧’呢?”學生通過對“盯、看、瞧”詞意和文本內容的比較思考,得出用“盯”更能突出種葫蘆的人看問題過于片面的判斷。學生在比較中提高認識和鑒別能力,養(yǎng)成以實證分析問題的習慣。
潛心會文本,入境始與親。在批判性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敏感性,并不斷地向自己、向文本、向作者提出質疑。還要注意克服慣性思維,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于無疑處質疑,多角度思考、比較選擇判斷,這樣才有批判性閱讀的精彩。
批判性閱讀不是無源之水,必須建立在個性化閱讀基礎之上。個性化閱讀就是要實現學習主體有深度的、自主的、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課標“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3]旨在讓學生在批判閱讀中不斷有所發(fā)現,讀出新意。
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敢于爭辯、敢于質疑。如學習《猴王出世》一文,學生在初讀后對文本內容提出疑問:“猴王在跳進水簾洞前為什么要‘瞑目蹲身’?”對這個意外之疑,教師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辨析。大多數學生認為:“猴王還沒有進入水簾洞之前,對洞里的情況不明白,心里有點害怕,所以在跳進之前閉上眼晴?!币灿袀€別學生提出異議:“美猴王勇敢頑強、無私無畏,他不會因為這一點困難就害怕得閉上眼睛,這與猴王的個性不符?!彪p方爭辯不下時,教師插話:“事實勝于雄辯,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上,請大家再細讀課文,找出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學生帶著疑問又興趣盎然地深度讀文,細讀描寫猴王的語句,從課文前后聯(lián)系和字里行間尋找證據。第二次辯論,學生聯(lián)系猴王再次進入水簾洞時“卻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這一動作,形成共識:“瞑目蹲身”是描寫猴王跳躍時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了猴王了無牽掛、藐視困難,體現了他的勇敢無畏。批判性閱讀,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要引導學生“質之有理,疑之有據”,形成探究質疑理性中立的批判氛圍。
“探究質疑,交流辨析”應成為語文批判性閱讀的新常態(tài)。批判性閱讀不僅是學習行為,更應成為教師自覺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讀書,教師導在點子上,學生質疑,舉一反三。語文課文質疑點很多,教師可依閱讀要求靈活運用。例如,對課題質疑,是《草船借箭》還是《草船“騙”箭》?對內容質疑,學習《田忌賽馬》一課,大多數學生喜歡田忌或孫臏的謀略,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喜歡齊威王,他們從體育競賽的規(guī)則和為人處世的角度覺得齊威王不耍計謀、大度直率,值得肯定。對標點符號質疑,如學《流動的畫》第二節(jié)“我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忽然看見——哦,媽媽,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國的畫……”可導疑:“我看見了什么?破折號有何作用?你能不能把省略號的內容補充完整?”對細節(jié)質疑,如《瑞雪圖》寫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的銀條兒“毛茸茸、亮晶晶”,松樹和柏樹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對這4個ABB型詞語,可質疑:“毛茸茸的東西怎么會亮晶晶?蓬松松的東西又怎能沉甸甸?”在辨析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謙遜、理性、開放的批判精神。
語文是一門極具開放性特征的科目,語文教學又是一個“不確定的系統(tǒng)”,往往沒有單一的答案,這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極為有利。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和權利,大膽想象和發(fā)散思維的空間,批判性閱讀的根本意義也在于此。教學中要把學生的思維打開,大膽發(fā)散,在閱讀中生疑、質疑、釋疑,鼓勵培養(yǎng)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
現行教材中很多課文的主旨是通過中心句來體現的,因此可抓住“畫龍點睛”的語句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如學習《詹天佑》一課,可從課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入手,提出詹天佑的科學精神表現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學習由點到面的發(fā)散思維。又如學習《西門豹》一課,出示自學問題:西門豹不用這種方法懲治巫婆官紳,還可以有什么辦法呢?學習《跳水》一課,向學生提出:“冷靜機智的船長舉槍逼兒子跳水,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救了兒子,除了這種方法,你還能想出其它的辦法嗎?”圍繞問題,學生可以發(fā)表自己大膽的猜想和假設,訓練學生以退為進的發(fā)散思維。同時,還可以通過課文的關鍵詞句、插圖、空白、懸念等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
想象力是學生發(fā)展的“第三種力量”。語文的批判性閱讀要奏響想象音符,讓學生飛得更遠;要突破“想象要合理”的桎梏,讓學生更大膽地飛翔。如學習《撈鐵?!芬徽n后,可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懷丙想的辦法有沒有缺點?如果有,你能不能想出比他更好的辦法呢?”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聯(lián)想,訓練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批判性閱讀激發(fā)了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活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現了“學思并重”的閱讀本真。學生學習語文的情商得到了提高,對語文始終有新鮮感、新奇感和追求感,把批判性思維、多角度思維、理性思維、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思維作為一種需要、一種追求、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并逐步把批判性閱讀中形成的謙虛、理性、開放精神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而這種風格將影響他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