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生
[摘要]在合同法中,嚴格責任原則運用需要嚴格把握,其中對法定免責事由、約定免責事由,以及債權(quán)人的原因等免責事由需要在審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此外,嚴格責任的規(guī)定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應考慮我國的立法傳統(tǒng)等,實現(xiàn)對權(quán)利的平等保護。
[關鍵詞]合同法 嚴格責任原則 免責
在統(tǒng)一合同法頒布之前,我國關于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的規(guī)定混亂不堪,直到1999年《合同法》頒布為止,新法在第107條明確將嚴格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加以規(guī)定,只要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和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就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但是,嚴格責任的存在并不否定過錯責任可以作為一項歸責原則。于是,合同法中多有使用“過錯”、“過失”、“重大過失”、“故意”等概念,并規(guī)定在這些主觀因素之下,當事人可以免責。在此,可以看出嚴格責任不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其也是要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過錯責任的適用就是最好的例證。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原因就在于嚴格責任的缺陷以及過錯責任的優(yōu)勢所在。嚴格責任最大的缺陷在于其自身的僵硬性,在很多情況下不利于準確認定責任,也不與懲罰有過錯的行為,實現(xiàn)合同正義。所以,合同法為了克服嚴格責任的僵硬性,在規(guī)定嚴格責任為一般的歸責原則時,也將過錯責任作為例外規(guī)定進去了,并最終形成了目前的雙軌制的歸責原則。過錯原則在合同法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因一方過錯造成對方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二)因非違約方的過錯造成的損害,違約方不承擔責任。這種情形主要體現(xiàn)在《合同法》第302條、第311條等條文中。
一、免責事由
(1)法定免責事由。法定免責事由是指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當事人對其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約定的行為不承擔違約責任的原因和理由。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的規(guī)定,一般而言法定免責事由包括了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zhì)、貨物的合理損耗、托運人或收貨人的過錯等原因。其中,不可抗力是普遍適用的免責事由,其他則僅適用于法律規(guī)定的個別場合。不可抗力,我國《合同法》第117條定義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通常包括自然災害、政府行為、戰(zhàn)爭、罷工等情況。此種情形雖發(fā)生債權(quán)的損害,但因為債務人之行為與債權(quán)損害后果無因果關系,因而不承擔責任。但是,在遲延履行中的不可抗力以及金錢債務中的不可抗力卻不能作為承擔違約責任的抗辯事由。
(2)約定免責事由。約定免責事由就是指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在現(xiàn)代社會里,免責條款被大量的格式合同所采用,為何它有此等功效?因為民事責任的成立及其實現(xiàn)關系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對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穩(wěn)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德來說雖然需要,但作用相對較小些,即使允許當事人以協(xié)議限制或排除,也不礙大局,甚至是必要的風險分配,故應承認其有效性。另外,雖然合同責任同其他責任一樣具有國家強制性,但畢竟是屬于私法領域,具有極強的意思自治,因此,當事人是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共同協(xié)商免除合同責任的條件,法律僅在其約定嚴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時才宣布免責條款無效。對此我國《合同法》有所規(guī)定,并在第39條、第40條、第41條有專門的限制?!逗贤ā穼τ诿庳煑l款的效力上也有所規(guī)定,即當其存在第52條,第54條之情形下,免責條款無效。
(3)債權(quán)人的原因。如果債權(quán)人對債務人的違約行為有過錯,可以免責。比如說雙方違約,合同關系雙方均得承擔相應責任。因為“同時履行抗辯權(quán)”和“先履行抗辯權(quán)”的引入,“雙方違約”目前即成為一個存有相當爭議的話題。退一步講,即使承認雙方違約,該種情況也會將因債權(quán)人的原因而免責的事由限定在一個相當狹窄的范圍。因此,一般情形下,債權(quán)人會因自己故意或過失致使對方違約,或?qū)Ψ降倪`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其當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嚴格責任需要改進的幾個問題
首先,應考慮我國的立法傳統(tǒng)。在我國以往的合同法中雖未出現(xiàn)“過錯”的字樣,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民法中的違約責任多采過錯責任原則,即便是原經(jīng)濟合同法也曾明文規(guī)定了過錯責任原則。這點突出表現(xiàn)在對《民法通則》第106條的理解上,雖然有所爭議,但是通說觀點還是過錯責任原則。在實務界里,更是以之為基本的指導原則。最高院曾出臺過《關于審理經(jīng)濟糾紛案件具體適用民事訴訟法(試行)的若干問題的回答》中指出:“不論是調(diào)解結(jié)案還是判決結(jié)案,在確認當事人雙方的權(quán)利義務和是非責任方面,應當是一致的,不能無原則地‘和稀泥,或者因為是調(diào)解案而回避違約的過錯責任。據(jù)此,有學者認為,堅持過錯責任原則,在實踐中要求區(qū)分單方過錯和雙方過錯、法人過錯與法人的工作人員的過錯、有效合同的過錯責任與無效合同的過錯責任,這對正確認定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我國民法多受大陸法系民法的影響。盡管目前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理論界及立法界雖有吸收英美法系嚴格責任的傾向,但在立法上多堅持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主體的規(guī)定,而未將嚴格責任原則放在主導地位。我國立法卻突然改變這一趨勢,使得理論和立法發(fā)生了突變,算得上我國民法歸責原則的理論和實踐的重構(gòu)。這一突兀表現(xiàn),似乎有矯枉過正之嫌了,它就像激流一般沖刷了人們心中長久的記憶,使得人們無所適從,只有經(jīng)過時間的鍛煉讓人們慢慢熟悉,慢慢深化理解,也許才能最終走向立法者所追求的目標。然而,這個宏偉目標的實現(xiàn)必將伴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習慣、思維的阻撓,在歷盡艱辛中前進。尤其我國在民法傳統(tǒng)精神的不足,加之專權(quán)、以強凌弱等劣根,更將可能造成嚴格責任的濫用。
最后,嚴格責任雖然效率很高,利用起來方便,卻可能傷及無辜,有違公平合理之民法原則。我國合同法雖然重視鼓勵交易和提高效率,但同時注重交易安全和合同正義,合同法既重視維護非違約方的利益,也要求在交易中貫徹誠實信用原則,從而維護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秩序。一個人只有對他的過錯行為負責,才是符合道德原則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歷來具有倫理化的傾向,在合同中的表現(xiàn)十分明顯,而對有過錯的行為實行制裁,也具有強烈的道德屬性和邏輯性。懲罰有過錯的違約行為,也在于傳遞一種信息,即合同必須嚴守,允諾必須遵守,合同應以善意的方式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