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娟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語系,陜西西安 710061)
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和商務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梢娍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可缺少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缥幕浑H中的語用失誤常常存在,而導致這些失誤的原因不僅僅是不規(guī)范的發(fā)音,錯誤的語法或不恰當?shù)脑~匯。即使發(fā)音地道、詞匯豐富的英語學習者在交際時,仍然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語言使用者有著不同的講話習慣或說話規(guī)則,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沖突,導致交際失敗?!盵1]Beebe,Takahashi,& Uliz-Welts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拒絕’對于非英語母語使用者來說是一個難題?!盵2]拒絕行為存在于所有語言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語言和文化都以同樣的方式拒絕別人。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像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學習者必須學習一套新的“拒絕”規(guī)約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言行,因此,如果缺乏對這套“拒絕”規(guī)約的認識和理解,很可能會在交際中造成語用失誤,從而威脅到對方的面子,導致交際失敗。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學習理念的影響,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只提高了聽說讀寫等技能,流利的語言表達就是其中一項指標,然而社會文化規(guī)約的學習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由于文化規(guī)約的缺失,在使用英語拒絕他人時,會不自覺的依賴于漢語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將漢語的語用規(guī)則遷移到英語的表達中去,從而造成語用失誤。
語用遷移是指外語使用者使用目的語時受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而套用母語語用規(guī)則的現(xiàn)象。根據(jù)對交際的作用,語用遷移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外語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套用母語語用規(guī)則是獲得成功,而負遷移則相反。語用遷移也可按照語用學研究的兩個側(cè)面分為語用語言遷移和社會語用遷移。語用語言遷移主要是指外語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時套用母語的語言形式;而社會語用遷移主要是指外語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時套用母語文化中的語用規(guī)則以及語用參數(shù)的判斷。[3]265
社會語用遷移又叫文化語用遷移。Kasper指出文化語用遷移是指二語習得者憑借他們母語社會的文化規(guī)約和社會準則來實現(xiàn)目的語的言語行為[4]。它主要是指語言學習者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借助母語社會的文化規(guī)約和社會準則來完成目的語的言語表達。Olshtain&Cohen把社交語用遷移定義為:“說話人在目標語語境中很有可能把母語中的行為觀念遷移到二語使用中來?!盵5]
禮貌原則(Politeness Theory)是跨文化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最初由英國語言學家Leech提出。 禮貌原則強調(diào)言語行為的得體性。Brown 和Levinson 認為,言語行為本質(zhì)上是威脅面子的,禮貌就是為最大限度地維護聽話人和說話人面子所作的努力。[6]66他們認為面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即交際者希望自己的主張和行為被接納的需求;一類是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即表示交際者的行為自由最大程度上不被削弱的需求。交際過程有面子威脅行為(FAT-Face Threatening Acts)構成,雙方的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都有可能遭到威脅。如請求會傷害到對方的消極面子,而拒絕則會傷害對方的積極面子。
“拒絕”言語行為被視為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行為,威脅的是聽話者的面子。因此,“拒絕”言語行為使用得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拒絕”言語行為一直是跨文化語用研究的熱點之一,但目前國內(nèi)外的研究大都是從英漢、中美、中日對比的角度來進行的(Chen, Hongyin Julie. 1996,Gass, Susan and Houck, Noel. 1999,王愛華2001,姚俊2003,盧加偉2006,王芙蓉,劉振平,2006),或是描述某一國家的某一群體的“拒絕”言語行為(Kuang Ching Hei. 2009,劉鈺2008),還有一些是對漢語“拒絕”言語行為進行的調(diào)查(唐玲,2004,王芙蓉,劉振平,2006)。這些研究很少以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拒絕”言語行為為關注點進行研究。
本研究在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67名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拒絕”言語行為進行問卷調(diào)查并訪談,且收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后,作者發(fā)現(xiàn)受試者在用英語拒絕他人時,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語用遷移的影響。因此,本文就這些語用遷移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期對英語教學有所啟示。
1.研究對象
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拒絕言語行為中的文化遷移現(xiàn)象調(diào)查。
2.受試者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67名商務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共收回有效問卷60份,他們當中有50%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屬英語中級水平。
3.研究工具
本調(diào)查使用的話語補全測試法收集數(shù)據(jù)。話語補全測試最早由Blum-Kulka 設計并被廣泛應用。本調(diào)查設計的話語補全問卷共包括四個場景,兩個場景拒絕邀請,兩個場景拒絕請求。問卷要求受試者填寫自己在各場景中用英語拒絕對方時所說的話。場景所涉及的交際雙方的社會權利(由社會地位的高低來衡量)和社會距離如表1所示。
以下為四個場景的問題:
(1)一天晚上下班后,一位朋友請你去吃飯,但是你那天有事去不了。
在拒絕他/她時,你會說些什么?
(2)一天下班后,你的上司邀請你參加公司聚會,但是你有事實在去不了。
在拒絕他/她時,你會說些什么?
(3)一位同事請求你幫他/她完成企劃書,可是你已完成自己應完成的工作,而且你還有其他事。在拒絕他/她時,你會說些什么?
(4)一天下班后,你的上司要求你加班幫忙完成公司部分預算,可是你家里有急事必須走。在拒絕他/她時,你會說些什么?
表1
4.受試者在四個場景中所使用的拒絕言語行為的語義歸類
本研究采用Blum-Kulka等設定的語義單位(Semantic formula)對受試者的拒絕言語行為進行逐一對比分析。語義單位是指用來表達特定語義功能的詞、短語、從句、句子或幾個句子。[7]196這些成分合起來實施所要表達的言語行為。如學生S9的在拒絕同學邀請時所使用的拒絕: “I'd love to but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 this evening. Shall we have dinner next time?” 可以歸類為:積極回應(Positive feeling)+理由( Reason)+ 承諾將來接受(Future acceptance)。
對于受試者使用的“拒絕”,作者和兩位英國外教Robert和Ann一起,根據(jù)Beebe, Takahashi, & Uliss-Welts總結的拒絕策略的語義分類,將它們的語義單位一一歸類,三人所得結果取兩人相同的結果,如有分歧,三人進行商討后得出統(tǒng)一結果。
在拒絕時采用間接策略來表達拒絕是英漢語共用的語用策略。但英漢語表達拒絕時采用的間接程度和間接方式存在差別,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的。由于中國學生在用英語進行表達時不自覺的發(fā)生了文化遷移,導致了他們在用英語拒絕別人時出現(xiàn)語用失誤。本研究選取受試者采用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進行分析,并深入分析導致這種失誤的文化差異的根源。
表2在是場景1(拒絕朋友邀請)和場景2(拒絕上司邀請)中,受試者所采用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中各語義單位百分比的對比結果。
表2
如表2所示,場景1中受試者采用的拒絕言語行為中“說明原因”,“承諾將來接受”,以及“積極回應”的三個語義項的百分比比場景2中的三個語義項百分比要高,而場景1 中受試者采用的拒絕言語行為的另外兩個語義項——“表達遺憾”,“感激”的百分比要比場景2中的低。這表明當拒絕一個社會地位較高的的人時,受試者傾向于更多使用“表達遺憾”和“感激”這兩項拒絕方式 ,而較少使用能夠更加緩解面子威脅的“說明原因”,“承諾將來接受”,以及使用附加語等。同時,在場景1中,受試者使用的拒絕種類多于在場景2中使用的拒絕,拒絕種類多可以使拒絕語氣更委婉更禮貌,降低對被拒絕者的面子威脅。而相比之下,在場景2中,受試者的拒絕方式卻顯得單一而生硬。
根據(jù)Hofstede建立的權力層級量表(PDI),中國人權力層級關系位于級別較高的層級中,即傾向于對權威的絕對尊重與敬畏。權力層級較高的文化中,人們認為每個人在社會秩序中都有自己固有的位置與角色,上級的特權是應該受到保護和尊重的,因此上級者的面子也是不能輕易威脅的。[8]因此,在這種文化規(guī)約下,下屬應該遵從上司的意愿,聽從上司的要求,違背權威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是要受到排斥的。因此,受試者在拒絕上司時,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出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的狀態(tài),越怕威脅上司的面子,在語言選擇上就越謹慎,從而導致語言策略選擇上的單一性,此種文化規(guī)約被遷移到英語的拒絕言語行為中,從而出現(xiàn)語用失誤。
表3是場景3(拒絕同事請求)和場景4(拒絕上司請求)中,受試者所使用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各語義單位百分比的對比結果。
表3
如表3所示,在拒絕別人的請求時,受試者在場景3和場景4中使用的拒絕策略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場景4中受試者使用的“表達遺憾”高達93%,比場景3中使用的要多40個百分點,而提供的“其他解決辦法”卻只有7.5%,比場景3中使用的要少將近40個百分點。就此作者對受試者進行了回訪,調(diào)查中作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受試者表明,拒絕上司的請求比拒絕上司的邀請更困難,即使場景4預設的社會距離比較遠,即受試者和上司不是很熟,受試者依然會在拒絕策略的選擇上謹慎有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上司面子的威脅。因此,他們在拒絕時采用的策略較為單一,大部分集中在“表達遺憾”和“說明原因”使用上。
從表2還可以看出,在場景3與場景4 中,受試者還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拒絕策略。場景3中,受試者使用了“試圖勸退”、“創(chuàng)設接受條件”、“做人哲學”等策略。而場景4中,受試者使用了“承諾將來接受”、“假借稱呼轉(zhuǎn)移”、“表達良好愿望”等策略??傮w上可以看出,在交際雙方社會權利平等(同事關系)的場景3中,受試者使用的拒絕策略更直接、禮貌度更小些。而在社會權利對比較大(上下級關系)的場景4中,受試者使用的策略更委婉、更積極,禮貌度更大些。
由此可以看出,受試者由于受到了中國高權利距離的文化規(guī)約影響,即使在用英語拒絕上司時,依然無法擺脫層級關系的影響,怕自己的拒絕得罪上司,從而最大化地降低對上司面子的威脅,不自覺地將漢語拒絕策略遷移到英語拒絕當中,出現(xiàn)了語言的不得體性,從而導致語用失誤。
在調(diào)查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了受試者在用英語表達拒絕時,采用了一些新的拒絕方式,如通過恭維、強烈道歉等方式表達拒絕,而這些拒絕方式在Beebe, Takahashi & Uliss-Welts(1990)的拒絕策略語義分類中是沒有的。如表4所示:
表4
場景3有9%的受試者使用了這種新的拒絕方式,這里有六個句子分別是:
(1)“You can do it by your own idea. You can make it.” (Student 3)
(2)“Believe yourself, you are the best one!” (Student 12)
(3) “I think you will do better than mine. You are a creative girl.” (Student 18)
(4)“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I think we all have a very good idea but same. I believe you will be best.” (Student 41)
(5)“Oh, you are clever,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idea.” (Student 45)
(6)“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y yourself” (Student 59)
從以上句子可以看出,受試者在拒絕對方時使用了“稱贊對方能力很強”或“能夠勝任某事”,來轉(zhuǎn)移談話的焦點或矛盾的指向,從而減緩了對請求者的面子威脅。作者在這里稱它們?yōu)閏ompliment(恭維),這可以被認為是間接拒絕的一個新的種類。中國人在拒絕別人的請求時,為了不傷及對方面子,常常會稱贊對方能夠勝任某事,或具備某個能力,來鼓勵對方自己完成,從而避免了因拒絕給對方造成的面子威脅。受試者在英語的語境下,依然遷移了中國文化規(guī)約下的拒絕方式。
在場景4中,也有9%的受試者使用了另一種新的拒絕方式——道歉,這里有五個句子分別是:
(1)“I'm sorry for that I can't go to help you. But I could ask others to help you. Please forgive me that I break my promise.” (Student 13)
(2)“I feel very sorry. There's something happened. So I have to change my plan. Forgive me please.” (Student 19)
(3)“I'm very sorry. I can't help you.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 apology.” (Student 20)
(4)“I'm so sorry say that I cannot go there help you. I wish you can forgive me.” (Student 21)
(5)“Sorry. It's my mistake.” (Student 60)
這五個句子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認為自己不能給對方提供幫助是自己的錯誤,在這里提出道歉,希望得到對方的原諒。自貶自謙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在漢語中,稱自己為“鄙人”,“在下”,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人”,自己的孩子為“犬子”,自己的家為“寒舍”,等等。在很多事情中主動承擔錯誤被認為是大仁大義之舉。因此,受試者盡管是在英語的語境下,依然受中國文化規(guī)約的深深影響,在拒絕別人,尤其是在拒絕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他們依然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方式,主動承認錯誤,并表達自己深深的歉意,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被拒絕者面子的威脅,保持和諧的層級關系。
以上兩種新的拒絕方式的出現(xiàn)屬于典型的文化遷移現(xiàn)象,受試者將漢語中的文化規(guī)約以及說話習慣直接遷移到了英語的語言交際中,從而導致語用失誤。
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習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高低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我們強調(diào)文化遷移影響的目的是強調(diào)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加強目的語文化規(guī)約學習重要性,不僅要了解、理解這些文化規(guī)約,還要在跨交際中得體地使用。
因此,在英語學習中不僅應努力提高英語語言水平、掌握英語的語用交際規(guī)約,還要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細心體悟目的語文化規(guī)約,并在跨文化交際中靈活運用。
[1] Wang, J.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Apology by Japanese and Chinese EFL learners: Focusing on Distracting Strategies [J].JBAET Journal, 2005(9):35-48.
[2] Beebe, L. M. Takahashi, T. and Uliss-Weltz, R.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A]. In R. Scarcella, E. Anderson & S. Krashen,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C]. New York: Newbury House.1992:55-73.
[3]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265.
[4] Kasper, G. Pragmatic Transfer [M].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2:203-231.
[5] Olshtain, E. & Cohen, A. D. Speech Act Behavior across Languages[A]. In H. W. Dechert & M. Raupach( eds. ), Transfer in language production[C]. Norwood, NJ: Alex. 1989:53-67.
[6] Brown.P ﹠S.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66.
[7] Blum-Kulka, S., House, J., and Kasper, 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 [M]. Norwood, New Jersey: Printice-Hall,1989:196-213
[8] Hofstede, G.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 [J].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w,1984.9(3): 38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