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于冬青,包艷麗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吉林長春 130024)
市場經濟的深入開展,幼兒園已經處在一個公共關系整合管理的時代。幼兒園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迫切需要處理好與家庭、社區(qū)、政府的公共關系,尤其要處理好與幼兒園的首要公眾——家長的關系。[1]因此,處理好幼兒園與家庭的關系,主動引導,幫助和影響家長,加強家園一體化建設是園長公共關系管理的重要內容。而隨著教育宏觀領域變革的深化,學前教育管理體制發(fā)生深刻的變革,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園管理自主性逐漸增強。園長有更多的自主權,園長成為幼兒園的領導者。在開展家長工作中,園長是否真正地履行職責,能否明確自身的角色,可否有效地實施領導策略,將會對幼兒園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然而,當今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并不盡如人意。家長工作缺少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規(guī)劃;教師缺少足夠的支持與引領、互動合作的文化氛圍尚未建構等都阻礙了幼兒園和家庭社區(qū)的合作進展。因此,家園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呼喚園長領導力的提升。
《幼兒園園長專業(yè)標準》是對園長專業(yè)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和約束,標志著園長角色向專業(yè)教育者轉變,要求園長成為教師的教師,引領著園長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因此,從《幼兒園園長專業(yè)標準》視角下看園長的家園合作理念,不僅有利于園長反思自身的實踐行為,同時,還可以深化園長對于家園合作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使命感。
權變管理理論認為組織子系統(tǒng)內部、子系統(tǒng)之間以及組織所處環(huán)境間存在著交互聯(lián)系?;谏鷳B(tài)學解釋框架的影響重疊理論認為幼兒處于家庭、學校和社區(qū)關系網(wǎng)的中心,是幼兒成長所依托的重要環(huán)境,三方應抱有相同的目標、承擔共同的任務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和互動,將幼兒置身于關懷型的社區(qū)。[2]社會互動是個體層次與群體層次、社會層次結構的中介。個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由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促進個體自我觀念的形成和人格發(fā)展;社會在互動中形成并促進結構的完善。社會互動是個體和群體以及個體間溝通鏈接的紐帶。[3]作為家園合作重要組成部分的良性互動也一定是家園雙方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共事,是幼兒園和家庭理解信任的橋梁。
傳統(tǒng)上,學校領導是身為教育專家的學校行政者獨有的責任。學校領導與家長和社區(qū)并無關系。[4]隨著家長和社區(qū)對教育的高期望和大眾對學校的問責意識的增強,從疏離的學校管理轉為家長和社區(qū)的互動參與成為趨勢。在早期教育領域也如此。幼兒教育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家園社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形成以兒童健康和諧發(fā)展的共同體,共同促進教育和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幼兒園與家庭、社區(qū)的良性互動應成為幼兒園辦園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家園合作是幼兒園和家庭(社區(qū))的雙向互動,而不是幼兒園或者家庭(社區(qū))的單方努力。家園社區(qū)的互動也并非單一領域或維度的合作,而是全面的深層次的互動合作。但是,在現(xiàn)在的家園合作中,雙方的溝通交流并不暢通。角色認知錯誤,雙方地位不平等;信息交流不暢;溝通機會不均等;教師溝通的知識和技巧缺乏;教師溝通勝任力差;幼兒園一方發(fā)揮主導作用,家長被迫參與,家園“假合作”等現(xiàn)象數(shù)不勝數(shù)。
從經濟學上看來,幼兒園和家庭之間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家長向幼兒園繳納費用,給幼兒園帶來經濟收益,幼兒園保育教育幼兒,家長反過來給予幼兒園良好的社會評價,提升幼兒園在社會上的口碑,增加生源。幼兒園與家長兩者之間總是一對矛盾體,一旦利益這一關鍵因素介入幼兒園和家庭的關系時,幼兒園一方面會規(guī)避家長對于幼兒園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幼兒園也會認為缺乏專業(yè)資質的家長群體過多干涉幼兒園事務,對自己也是一種潛在威脅或者損害。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很好地說明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教育場域中,幾方相互博弈,征占制高點,爭奪發(fā)言權。[5]
幼兒園與家庭的關系又不僅僅是一場博弈,更多的應該是以幼兒為橋梁的合作,合作共贏理念理應成為園長理解家園關系的關鍵點。合作也不應僅僅是雙方的貢獻,而是有新事物的生成和人的發(fā)展。指向于事,主要是新的課程、新的家園關系等,指向于人,最直接的是幼兒的發(fā)展,其次是教師和家長在合作中有不同程度而變化和發(fā)展。因此,雙向互動、相互服務、合作共贏,是幼兒園與家庭文化不斷發(fā)展的生命線。家園合作是幼兒園和家庭相互滋養(yǎng)的成長過程。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功能,都必須定位在互補互助、共商共建共發(fā)展文化這個基礎上。[4]但是,在現(xiàn)在的幼兒園中,幼兒園和家長之間更像是一場博弈,一場名義上基于幼兒健康成長的博弈。家園合作儼然已經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痛。機構外的一部分家長與其說是參與到幼兒園,不如說無形中在監(jiān)視教師,是監(jiān)督教師的第三只眼睛,更有甚者,一些私立幼兒園為了留住生源,滿足家長的不合理生源,開發(fā)APP,家長只要打開手機便可隨時知道教師和幼兒的動態(tài),一些園長對這種做法也樂此不疲,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專業(yè)工作的一種困擾。另外,大多數(shù)園長對于家長資源的價值認識不清楚,不能主動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家長資源,家長資源的利用還停留在低層次水平。更高水平的向社區(qū)資源共享更是舉步維艱。
現(xiàn)代學校和公共教育制度的發(fā)展及政府主要職能逐步轉向公共服務,教育公共服務概念因運而生。隨著民主和公平成為世界范圍的價值追求,許多國家都把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作為公共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主要目標。我國2010年也提出“努力構建覆蓋城鄉(xiāng)、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指在政府、社會和市場等主體的參與下,將公平、優(yōu)質的學前教育惠及所有適齡兒童的管理保障體系,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政府主導特征。提供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最基本的主體是幼兒園尤其是公辦幼兒園。因此,公辦幼兒園園長應把辦好家長滿意的幼兒園作為自身辦園的基礎,領導好保育教育,引領好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幼兒園還應調試好外部環(huán)境,秉持為社區(qū)服務的理念,開放辦園資源,為社區(qū)家長提供早期教育指導,育兒服務等。
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推進,對學前教育質量的不斷追求,家長對幼兒園教育服務滿意度逐步提高。一項基于中部地區(qū)的調研顯示,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滿意度較高(M=4.17,SD=0.53)。且鄉(xiāng)鎮(zhèn)農村幼兒園家長的滿意度在各個方面都高于N市城區(qū)的家長。[6]但是,幼兒園作為社區(qū)幼兒教育的集中專業(yè)地區(qū),其對社區(qū)的輻射作用始終有待加強。有研究表明,私立幼兒園與社區(qū)的關系大多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基于生源,主動與社區(qū)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為社區(qū)提供早期教育指導的幼兒園的數(shù)目僅為17%,數(shù)目可謂少之又少。幼兒園還遠未成為社區(qū)文化的中心和標志。
為了解園長對于家園合作的看法,研究者根據(jù)《園長專業(yè)標準》中“調試外部環(huán)境”部分的“專業(yè)理解和認識”的三方面要義,結合《校長專業(yè)標準》中“調試外部環(huán)境”的內容,將廣義的家園合作理念概括為良性互動觀、合作共贏觀和服務責任觀。具體的問卷內容包括園長的基本信息和家園合作理念兩部分的內容,以及3道主觀題,共計23道題,其中,第二部分共計12個條目。為檢驗調查工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研究者選擇園長研修班的50名成員進行了預調查,并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檢驗,其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Alpha系數(shù)為0.932,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問卷的KMO系數(shù)為0.876,顯著性水平為0.000,因子貢獻率為60.37%,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在正式調查中,研究者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隨機抽取教育部幼兒園園長園長培訓中心高級骨干研修班的園長學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30名,回收問卷115份,有效問卷107份,有效率為93.04%。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9.0。
在日益強調交往和合作的信息化時代,家園合作概念也在不斷發(fā)展,它早已突破家庭與幼兒園之間進行簡單聯(lián)系、相互溝通的狹隘范疇,走向社會參與幼兒園教育、幼兒教育機構服務社會的大教育內涵。園長是幼兒園辦園的引領者和總設計師。園長對家園合作的基本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園家園合作工作的重要程度、開展深度和實際成效。因此,聚焦園長的家園合作理念現(xiàn)狀就顯得尤為重要。調查結果顯示,園長對家園合作的認識不一,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理解片面、意識缺失等問題。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為了解園長家園合作理念的基本狀況,研究者把園長對家園合作的整體認識的均值以及其在家園合作理念的良性互動觀、合作共贏觀、服務責任觀三個維度上的均值作為考察的依據(jù)。分析結果顯示,園長家園合作理念總體均值為4.26,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各個具體維度上平均值呈現(xiàn)差異。具體來說,合作共贏觀均值最高,為4.55,表明園長們對家園合作可以共同促進幼兒、教師、家長的發(fā)展認同度最高;其次均值較高的得分是4.19,說明園長對幼兒園和家庭、社區(qū)應該良性互動呈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認可;最后,園長們認同度最低、也是最應該提高的觀念是合作共贏觀,均值僅為4.11。(見表1)
表1 園長家園合作理念現(xiàn)狀(N=107)
1.有顯著性差異的組別
本研究將幼兒園所在地區(qū)分為城市、縣城、鄉(xiāng)鎮(zhèn)、村屯四類,運用單因素ANOVA考察園長家園合作理念在其地域上的差異顯著性。結果顯示,在良性互動觀上,城市園長和鄉(xiāng)鎮(zhèn)、村屯園長呈現(xiàn)顯著的差異(Sig分別為0.035和0.013);在合作共贏觀上,鄉(xiāng)鎮(zhèn)園長和村屯園長呈現(xiàn)顯著差異(Sig為0.019);在服務責任觀上,城市、縣城園長和鄉(xiāng)鎮(zhèn)、村屯園長呈現(xiàn)顯著差異。
本研究將幼兒園的辦園性質分為公辦園、民辦園和其他性質的幼兒園三類,運用單因素ANOVA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三類辦園性質的園長在家園合作理念上在服務責任觀上存在顯著(Sig分別為0.038和0.047),在其他維度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本研究將園長的年齡分為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50歲以上四個年齡段,運用單因素ANOVA進行考察。結果顯示,在合作共贏觀上,20歲以下園長和41—50歲園長呈現(xiàn)顯著性的差異(Sig分別為0.049);在服務責任觀上,30歲以下園長和30歲以上的園長都存在顯著性的差異(Sig分別為0.045、0.002和0.020)。
在學歷上,本研究將園長學歷分為高中以下、高中、中專/中師、大專、本科及以上五類。運用運用單因素ANOVA進行考察。高中以下學歷園長與其他學歷水平的園長家園合作理念都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本研究將園長的教齡分為3年以下、3—5年、6—10年、10—15年、15年以上五類。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教齡的園長在總體的家園合作理念(F=2.29,p<0.05)和服務責任觀(F=4.00,p<0.05)上存在顯著性差異(Sig分別為0.002、0.049)。
2.無顯著性差異的組別
研究者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園長家園合作理念在性別上的差異,結果顯示,園長家園合作理念總體和各個維度上的Sig都大于0.05,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幼兒園變革的首要成功條件在于園長領導力。家園合作的成功開展首先也在于園長領導力。但是,無論是在傳統(tǒng)上,還是當今時代,他們—教師、保育人員和管理者—都被當做自我管理、獨立決策和教學的早期教育專業(yè)人員來訓練,而且現(xiàn)在依然如此。[7]調查結果顯示,65.31%的園長從未進行過幼兒園管理方面的培訓,僅有34.69%的園長表示進行過幼兒園管理方面的培訓,更不用說是家長工作方面的學習和培訓了。因此,促進家園合作的順利進行,必須提升園長的家園合作領導力,發(fā)揮園長在家園合作中的價值領導和結構領導,引領教師家園合作專業(yè)發(fā)展。
教育組織變革發(fā)生在兩個層面上,一是比較表層的組織與活動方面,二是深層次的成員價值觀和信仰方面的。二者相互依托,共同構成變革的兩大關鍵要素。而其實質就是學校(園所)文化的重塑,這就需要園長具備良好的文化領導力。文化領導指園長通過鼓舞、幫助成員發(fā)展有關幼兒教育的使命、價值和規(guī)范,構建園所獨特的文化。因此,首先,領導者自身端正的文化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再此基礎上,形成組織共同的合作愿景;其次,營造協(xié)同共享的文化氛圍。
1.增強認識:強化公共服務意識,營造共同愿景。教育公共服務落實的關鍵在于園長能否把政府提供的有限教育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的公共教育產品。園長的公共服務意識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園合作在幼兒園中的角色定位。并且,幼兒園接納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態(tài)度和方式更會直接影響家長對家園合作的參與度。因此,園長要想實現(xiàn)園所家園合作的變革,必須要將一種科學、正確的家園合作的價值觀深深扎根于園所中。首先,園長自身必須樹立正確的家園合作觀念。雖然,家長和社區(qū)涉入幼兒園管理和領導,不可避免地會增加學校內政治層面的復雜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但是,家園合作的益處還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園長不應逃避問題,而要思考如何領導家長和社區(qū)、建立聯(lián)盟、平衡和解決不同形態(tài)的利益沖突以帶來教育的成效,又要避免家長和社區(qū)的涉入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切實將公共服務意識落實實際行動。其次,園長還要建立家園合作的共同愿景,描述家園合作要達到的整體目標和基本策略。世界十大管理大師圣吉·彼得指出建立共同愿景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愿景是自上而下產生和由來的。但并不是說愿景不能來自于高層。共同愿景是從個人愿景中浮現(xiàn)出來的。[8]因此,建立家園合作的共同愿景必須首先激勵成員開發(fā)個人愿景,其次鼓勵教師、家長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互交流分享個人愿景,最終實現(xiàn)將個人愿景整合到共同愿景中。
2.塑造文化:營造互動合作氛圍。每一個社會人都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以一種無意識的傳導機制,通過塑造、改變人的價值觀從而控制人的行為。里維斯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種強大的學校文化能夠導致持續(xù)性改善和長期的學校成功。”[9]園長文化領導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其彰顯和凝聚“意義”的能力。因此,首先,園長應積極營造家園合作的組織文化氛圍,其實質是園長將基于園長和教師、家長的個人愿景加以綜合成組織的共同愿景并進行傳達的過程。園長要通過多種途徑讓教職工明晰和理解愿景,將愿景轉化為具體的、可達到的目標,內化到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中。具體可通過兩種主要途徑,一是物質方面,主要包括用家園聯(lián)系欄等方式傳播家園平等尊重、有效合作的理念;幼兒園網(wǎng)站設置有家園聯(lián)系板塊,方便家長了解幼兒園等。二是精神方面,能夠以研討、慶典及文化活動等形式形成教職工的家園合作共識,形成家園合作的研究文化、團隊合作分享的文化;進行家長講座、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設有家長義工、家長志愿者等活動,宣傳家園共育觀念。除此以外,家園合作事實上提供了幼兒園引領社會文化的現(xiàn)實路徑與可能空間。幼兒園對于自身文化引領責任與功能的覺醒,既彰顯幼兒園的獨特性,又能增強幼兒園自身的存在價值。因此,園長還應發(fā)揮幼兒園對家庭的文化引領力。發(fā)揮幼兒園對于家長、家庭價值觀的引領,影響家庭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容,進而最終促進當代家庭的健康發(fā)展。
組織領導要求領導者首先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能夠根據(jù)當前任務發(fā)展出清晰的工作結構和制度和技術支持,促使成員實踐政策并對結果負責。[10]組織變革的重要內部推動力是組織結構,合理的組織結構在面臨變革時表現(xiàn)出更高的靈活性和更強的適應性。[11]因此,促進家園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園長既要改善管理,完善家園合作的體制機制,同時,又要調整外部資源,整合家庭、社區(qū)力量,實現(xiàn)由家園互動向家園社區(qū)三方聯(lián)動。
1.改善管理:完善家園合作的體制機制。自1990年代開始,教育管理由外在結構的控制轉變?yōu)樾1竟芾砘蜃晕夜芾?。傳統(tǒng)中央集權式的管理通常忽略學校本位的需求和人本積極性,被認為是沒有效率且太僵化,以至于不能發(fā)展校本創(chuàng)新和滿足變化中的校本需求。在早期教育領域亦是如此。因此,在現(xiàn)今的學前領域改革中,首先,迫切需要中央下放權力至幼兒園層面,鼓勵幼兒園自主、自我管理和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如家長、幼兒、社區(qū))以促進機構的發(fā)展。其次,幼兒園需進一步建立現(xiàn)代管理制度,發(fā)揮好主導作用,依托制度和機制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保障家庭、社區(qū)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管理權,努力探索本土化特色的家園合作機制,確保家長參與早期教育落到實處。
2.整合力量:指引幼兒園由家園互動走向家園社聯(lián)動。幼兒園和家庭處于社區(qū)之中,是社區(qū)文化的微型體現(xiàn),社區(qū)加入合作更能形成堅固的家園合作立體式教育格局。美國家長教師協(xié)會于21世紀初新修訂的《家庭與幼兒園合作國家標準》中明確指出家長和教職員工與社區(qū)成員共同合作,擴大幼兒學習機會和社區(qū)服務,并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其理論宗旨認為,將社區(qū)成員、企業(yè)和組織作為合作伙伴融入幼兒教育,并能在相關方面改善合作教育學習共同體。[12]因此,園長要主動地協(xié)調外部資源,發(fā)揮主導作用,在協(xié)商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求得平衡,形成合力,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婦聯(lián)、政府相關部分的作用,為幼兒園營造一個適宜發(fā)展和變革的外部環(huán)境,達到組織系統(tǒng)的內外平衡。
家園合作工作的展開需要園長、社區(qū)、家長、教師多方參與。其中,園長是全園家園合作工作的總體領導者,教師是班級家長工作的最直接開展者。因此,在家園合作中發(fā)展教師的領導力,提高教師的家長工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队變簣@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和合作能力也明確要求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發(fā)展;協(xié)助幼兒園與社區(qū)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然而,現(xiàn)實中卻并非如此。家園合作本應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平臺,但是,由于職前學習中家庭教育和家長工作的缺乏,以及在職培訓家園合作內容的稀缺,導致教師較低的家園溝通勝利力,難以勝任家園合作工作,對于剛入職的新教師更是如此。因此,園長應發(fā)揮對教師的引領作用,指導教師了解幼兒家庭教育的基本情況,掌握家園共育的知識與方法,進而提高教師的家園合作能力。具體來說,首先,園長要整體設計促進教師家園合作專業(yè)發(fā)展的計劃。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實施有針對的策略。如針對新教師,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培養(yǎng)、帶領;鼓勵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攻克家園合作中的難題等。其次,園長要了解教師家與合作中的困惑和難題,及時指導教師,把教師家園合作能力作為培訓工作的重點,為教師搭建培訓、學習、實踐的平臺,同時,形成教研共同體,定期探討班級家長工作中的困惑。再次,園長要公正公平對待教師和家長的沖突。教師和家長出現(xiàn)沖突在所難免,園長不要一味偏向家長,更不要包庇教師,要理解雙方的情緒,幼兒園要做好處理工作。
[1] 邢利婭.幼兒園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楊啟光.重疊影響閾:美國學校與家庭伙伴關系的一種理論解釋框架[J].外國教育研究, 2006(2):76.
[3]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4] 郁琴芳.中小學校長家校合作理念更新與領導力提升——基于校長專業(yè)標準的視角[J].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4(20):82.
[5] Baeck UK."are the professionals:a study of teachers" views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0,31(3):323-335.
[6] 裘指揮,張麗,胡新寧.農村地區(qū)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成效、問題與對策——基于中部地區(qū)N市的調研[J].教育研究, 2016(6):60.
[7] Jillian Rodd.早期教育中的領導力[M].郭良菁,劉蓉慧,莊淑幸,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8] 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M]張成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9] D.Reeves.How Do You Change School Culture?[J].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6,64(4):92-94.
[10] 鄭燕祥.教育領導與改革新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1] 劉霖芳,柳海民.教育變革背景下幼兒園園長領導力的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J].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15(2):86.
[12] 張鴻宇,王小英.協(xié)作走向合作:美國家園合作關系國家標準的新發(fā)展[J].基礎教育, 2017, 14(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