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圓》是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是重點與難點,本文以實踐教學的方式,對該部分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
關鍵詞:小學數學;組合圖形;面積計算
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圓》的知識過程中出現了某些組合圖形,既內圓外方和外圓內方計算相關面積的問題,現就對本知識點的某些探究、思考與大家交流一下。
數學問題的解決進行公式化處理是學生最易理解和接受的學習方式,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周長公式化,三角形面積公式化等,那么內圓外方與外圓內方相關問題能否公式化處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和我班同學進行了一番探討,情況如下。
我們首先討論內圓外方問題。
一般來講,內圓外方問題有兩種情況:
1. 知道正方形邊長a求陰影部分面積,陰影部分面積=正方形面積-圓的面積。根據圓與正方形的關系(外切)我們可以知道圓的直徑d=a,所以陰影部分面積=a2-π×d22=a2-π×
a22=a2-π×a24=1-π4a2,此類情況較為簡單。
2. 知道圓的半徑r求陰影部分面積。我們知道圓與正方形外切,故2r=直徑d=正方形邊長a,所以a=2r,進而知道正方形面積=a2=(2r)2=4r2,陰影部分面積=4r2-πr2=(4-π)r2。
以上兩種情況較為簡單直觀,在與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基本是以學生的合作討論為基礎,教師稍加總結即可得出結論。
下面我們討論第二類問題:外圓內方。
對于外圓內方問題我們同樣分為兩類展開討論。
1. 知道正方形邊長a求陰影部分面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借助輔助線來讓邊長a與圓的半徑r建立聯系。由正方形的特征我們知道三角形ABD為直角三角形,所以AB2+AD2=a2+a2=BD2=直徑d2,所以2a2=d2,又由d=2r可知d2=(2r)2=4r2=2a2,進一步得出r2=a22,所以圓的面積=πr2=πa22,陰影部分面積=圓的面積-正方形面積=
πa22-a2=π2-1a2。這類問題利用了勾股定理讓正方形邊長與圓的半徑建立聯系,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 知道圓的半徑r求陰影部分面積。解決這類問題仍需借助輔助線及勾股定理相關知識讓半徑r與正方形面積建立聯系。根據半徑的特征我們知道點C到圓心O的距離=半徑r,所以線段BD=d=2r。根據正方形特征我們又知道三角形ABD=三角形BCD,線段OC垂直于線段BD,所以OC是三角形BCD的高,由此可知三角形BCD的面積=OC×BD÷2,前面我們知道了OC=r,BD=d=2r,所以OC×BD÷2=r×d÷2=r×2r÷2=r2,正方形面積=三角形ABD+三角形BCD=r2+r2=2r2,那么陰影部分的面積=圓的面積-正方形面積=πr2-2r2=(π-2)r2。
以上四種情況雖以計算陰影部分面積為方向,但在計算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圓與正方形在內切、外切情況下它們面積的內在聯系。就六年級同學情況而言,整個探究推理過程中只有勾股定理較為生疏,此處對學生稍加點撥,學生基本都能正確運用。此類問題雖不是教學重難點,但對此類問題的探究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研究探討問題的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楊福海,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什集鎮(zhèn)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