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
朋友家有一女兒,不是神童,卻常常“一鳴驚人”。剛剛兩周歲的她看著殘缺的月亮,著急地說:“媽媽,不好了!天上的那只碗摔破了!”剛剛五歲的她看著微亮的天色說:“雖然天上沒太陽,但是有一點兒亮光了;雖然天黑乎乎的,但是我不怕!”兩個“雖然”“但是”把家長樂得急忙在她的成長記錄里美美地記了一筆。入幼兒園后,她的“妙語”更是“驚人”。有一天,她母親在組裝剛拆洗的電風扇,手忙腳亂,她對正在一旁玩電腦游戲的父親說:“爸爸,怎么不與媽媽合作呢?”作為剛執(zhí)教過《學會合作》的語文老師,父親驚愕地追問:“嘿!丫頭,什么叫‘合作呀?”“哈哈,合作就是兩個人一起做呀!”說完歪著腦袋又補充說:“還要互相幫助!”這些話樂得父親急忙上陣幫忙完成電風扇的組裝。
仔細想想這些天真幼稚的語言包含著多少想象能力、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小小的孩子在大人的影響下,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學以致用,讓我們?yōu)橹@嘆!我想這得益于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方式,現(xiàn)在的孩子身邊總有一個或兩個大人陪伴,孩子整天浸潤在大人的完整甚至比較規(guī)范的語言中,在潛意識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同時,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從而獲得對周圍一切的認知,為他們語言發(fā)展提供生動活潑的源頭。直觀感知是孩子的思維特點,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促進他們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fā)展語言,在這樣的無形教育中發(fā)展了口頭表達能力。是近乎完美的語言示范,是豐富的生活實踐,是及時的鼓勵誘導讓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讓人拍案叫絕的發(fā)展。
在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上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情景:老師提問后,課堂上只有稀稀拉拉幾個學生舉手,在45分鐘的一堂課中,常常是老師一個人的聲音回蕩在“空曠” 的教室里。這是我國教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一種課堂氛圍。應該說,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成為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巨大障礙。那么,學生為什么會“沉默”呢?華中師范大學的閆旭蕾將這種“沉默課堂”歸于一種教育方式的“必然產(chǎn)物”,并具體闡述了三方面的原因:1.權威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套上精神枷鎖。在課堂上學生不敢尋求獨立性,不敢向教師提出問題打破課堂教學平靜順利發(fā)展的局面。2.講授教學法從心理上拉開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老師講授的時間越長,學生被動接受、缺少表達的時間也越長。3.學生課堂中的挫敗體驗,增大學生的心理負擔。
新課程表明,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過程。而我們語文教學過程中給書面語言的訓練予以了足夠的重視,卻忽視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現(xiàn)實中學生不說、少說,或即使說了,也是含混不清,言不成句、語不成義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在考試的指揮棒下進行。疲于應試的教與學,便造成了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只重“文”,而忽視“語”的現(xiàn)象。有時學生好不容易撈到一個發(fā)言的機會,但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達的閃光點缺乏熱情和肯定。若學生口頭表達中出現(xiàn)缺點和問題,不合老師的意,就用眼神和其他肢體語言阻止學生“口若懸河”地說下去,因為怕浪費時間呀。學生在這一次次的“特殊關愛”中熄滅了表達欲望,學會了察言觀色,體會到了“言多必失”,逐漸信奉“沉默是金”。所以他們變得不言不語,唯教師是聽。這些“沉默課堂”的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嚴重阻礙學生進行口頭表達的鍛煉。
我們多么希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沿著兒時的道路繼續(xù)發(fā)展呀,讓他們能用一句生動的話打動別人,能用精煉的語言表達自己。理想總是美好的,現(xiàn)實的道路總是很崎嶇的,然而我們只要有目標,有正確的方法,一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一、創(chuàng)設表達的情境
寬松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是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是調(diào)動學生有話敢說的內(nèi)部動機和必要條件。它體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關系上的平等,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讓學生有安全感,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敢說,有話愿說。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支持和引發(fā)學生表達的愿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因為每個學生的語言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抓住時機,選擇適宜的談話內(nèi)容、方式和場合,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nèi)容引發(fā)話題,鼓勵學生的每一次表達,并讓他們通過語言表達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意義、成功和快樂。當學生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我們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給學生以挫折感或壓抑感,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積極性。
學生口頭表達氛圍的營造,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課上,二是課外。課堂教學本身離不開“聽”和“說 ”。但這里講的“說”,不僅僅是課堂上簡單的回答問題的“說”,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指導、 有評價的經(jīng)常性的“說”的訓練?!罢f”與“讀”“寫”,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理應加大復述、討論、辯論等形式的比例。例如教《落花生》時,孫雙金老師設置了“你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你愿意做個蘋果式的人還是花生式的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yǎng)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課堂外的口頭表達氛圍的營造,主要放手讓學生以組、班、團、少先隊、學校等為單位組織演講比賽、模擬采訪、模擬談判、模擬電話,進行即興表演、講故事、讀報、辯論、社會調(diào)查等系列活動。教師在這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嚴密策劃,精心組織。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必然會對語言做一番斟酌、取舍、連綴、組裝工作,這就自然而然地從多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這類活動的開展,能調(diào)動學生鍛煉口才的積極性,入情入境,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給予自由表達的權利
馬克思指出:“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自由的基礎?!苯處熞M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氛圍,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們在自由表達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各自的潛能。因此,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比學生說得是否正確更為重要。
小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強,自控能力差,有了自己的想法馬上就要說出來,因此插話正表明了學生在認真聽積極想,她是靈感的一種表達,是頓悟、創(chuàng)造性飛躍的一種表現(xiàn),教師不可簡單地斥止,而要聆聽、引導、尊重。只要善待插話,讓插話成為可貴的生成資源,我們的課堂會因插話而精彩。
馬克思說:“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爭論”的基礎是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它必然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精神亢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尋求不同見解,智慧的火花必會競相迸射,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組織課堂爭論,讓語言進行交鋒,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個性潛能都會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因此課堂中教師應積極尋找“爭論點”,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爭論的能力。
別林斯基說:“學生如果把教師作為一個范本而不作為對手,那他就永遠不可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痹陂喿x教學中,很少有唯一的答案,我們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觀點,在“標新”思維中組織語言表達出與眾不同的思想。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如果對敘述的錯誤總是加以訓斥懲罰,那么學生就會為了不犯錯,而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或干脆停止對學習的探究而保持沉默。幫助學生了解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比懲罰更重要,找到起因?qū)λ陌l(fā)展又是一個新起點。
三、增強表達的底蘊
1.豐富生活經(jīng)驗
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與經(jīng)驗是學生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與體驗,學生才會有樂于表達和交流的內(nèi)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我們應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jīng)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觀察對象,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學生體驗的內(nèi)容,這就需要做個有心人。
在與學生相處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凡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或親手做的事,說起來總是那么繪聲繪色,感情真摯。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動手,充分讓學生手、腦、口并用,邊做邊說。如組織學生植樹,在學生親手勞作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步驟說出勞動過程,最后讓學生想象綠樹成蔭、大樹成林的美景,產(chǎn)生喜悅之情,增強表達欲望。還可以組織各種班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外出旅游等豐富學生的生活。
2.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隨時可以組織。如看完電影、電視后,鼓勵學生主動向其他同學介紹電影或電視劇的主要內(nèi)容或觀后感;課余時間和同學談新聞、談有趣的事情;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多讀課文和報刊上的短文章,大聲讀;背誦一些好的例文和詩歌,反復背,體會其精妙;讀課文時,有意識地練習復述課文……在進行這些語言實踐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能說清楚自己想說的話,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會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口頭表達要把內(nèi)部語言迅速外化為外部語言,這是一個較為繁雜的過程,在訓練中必須立足學生實際,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蘇教版教材“書后練習”中多次明確指出,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在此,我向大家交流一下在平時的閱讀課中我是如何利用朗讀和復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
(1)首先從“讀”入手,并要求用普通話朗讀。通過課文導讀,培養(yǎng)其興趣??墒褂媒滩呐涮椎睦首x磁帶,教師也可用普通話繪聲繪色地范讀、帶讀課文,努力營造一種學說普通話的濃郁氛圍,使學生由傳統(tǒng)的被動的指名讀,轉變?yōu)橹鲃拥淖杂X跟讀。另外,教授那些聲情并茂的課文時,可采用感情朗讀和分角色朗讀訓練。如《煙臺的?!贰饵S果樹瀑布》等文,指導學生在感情朗讀中切身體會作者的感情;而《半截蠟燭》《負荊請罪》《螳螂捕蟬》等文,則可指導學生分角色繪聲繪色地朗讀,從而讓學生感悟、體味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2)采用口頭復述的方法強化訓練。復述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課文,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語言,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連貫的說話技能和有選擇的突出重點的說話能力。復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詳細復述(按課文的順序作清楚、明白、連貫的復述);第二,簡要復述(按照課文的順序,抓住文章主要內(nèi)容復述);第三,創(chuàng)造性復述(它不僅要求學生復述課文的內(nèi)容,并且要求在復述過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見解)。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和課文加以變化,做到因文而異,因生而異。如《螳螂捕蟬》一文復述,可以采用表演式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要求交待清楚少年勸說吳王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并要能抓住體現(xiàn)吳王、少年各自性格特點的關鍵語句。復述時,還要重點突出少年的足智多謀和吳王恍然大悟以深刻體會課文的旨意。學生在口頭復述中常常存在著照課文背誦的通病,教師在復述前、復述中應及時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整體,抓住復述要點,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樣的訓練,既能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的清晰性、完整性,又能深化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回首傾聽孩子們的妙語,看看沉默內(nèi)向的“莘莘學子”,心里多了一份責任和期盼,我們多么希望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輝煌的太陽——用完美的語言潤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