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457000)黃社霄
中草藥現(xiàn)已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對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草藥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疾病治療的對象也越來越多[1]。近些年,中草藥的影響力度也隨著對疾病治療的深入影響越來越廣[2]。目前相關(guān)部門也開始逐漸加大了對中草藥研究的投入,這也是我國中醫(y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科學有效的中藥粉碎技術(shù)也是中草藥發(fā)展的前提條件[3]。此次研究選取天麻、云芝、三七以及西洋參、川貝母各800克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分析中藥細胞級粉碎技術(shù)應用于中藥藥劑中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用天麻、云芝、三七以及西洋參、川貝母各800克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藥物都為400克。同時每組都含有同等質(zhì)量的藥物。觀察組與對照組藥物在數(shù)量以及性質(zhì)等方面都沒有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所選取的天麻、云芝、三七以及西洋參、川貝母各400克,全部使用常規(guī)粉碎技術(shù)實施粉碎處理。觀察組的藥物則使用振動磨設備,對所選取的中藥實施粉碎性處理,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藥物粉碎處理細度。
1.3 觀察標準 觀察組與對照組藥物在進行粉碎完成之后,全部使用顯微鏡對粉碎之前以及粉碎之后的細度實施檢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nèi)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天麻、川貝母、云芝、西洋參以及三七粉碎之前的細度分別為(63±15)ug、(143±30)ug、(143±30)ug、(143±30)ug、(63±15)ug,粉碎之后的細度分別是(1.4±0.5)ug、(37±8)ug、(5±2)ug、(14±6)ug、(33±31)ug,對照組天麻、川貝母、云芝、西洋參以及三七粉碎之前的細度分別為(63±15)ug、(143±30)ug、(143±30)ug、(143±30)ug、(63±15)ug,粉碎之后的細度分別是(22±14)ug、(119±15)ug、(78±13)ug、(92±12)ug、(58±27)ug,觀察組與對照組粉碎之前細度對比沒有差異,統(tǒng)計學沒有意義,P>0.05。粉碎之后觀察組細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謂中藥細胞級粉碎,實際上就是以中草藥細胞壁為基本目的的粉碎作業(yè),粉碎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粉體的細度,而是追求細胞破壁率大于等于95%。對于中草藥而言,我國將其分為兩個大類,一種為動植物藥類,而另外一種就是礦物質(zhì)藥類[4]。前一種的藥物是由多種類型的功能植物細胞組合而成,而細胞通過進一步的劃分又可以分成多個種類,比如細胞膜以及細胞核[5]。不過理論上完整的細胞壁以及細胞膜均會不同程度的阻礙中草藥成分的釋放。所以,為了把中草藥藥材的最有效成分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往往需對中草藥實施粉碎處理,這樣的粉碎處理就是為了把細胞打破,這樣也是為了幫助用藥的成分得到最合理地溶出[6][7]。
臨床研究已充分證實,細胞級的粉碎具備下面幾個特點:首先是工作效率極高,這和一般的粉碎技術(shù)有很大的差別,細胞級的粉碎技術(shù)對其中草藥材實施粉碎的過程中,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局部的過熱情況,同時粉碎的速度極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有效的粉碎效果。所以,通過細胞級的粉碎藥物之后,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藥物的活性成分,提升中草藥質(zhì)量。且在這種粉碎技術(shù)下,不但藥物的利用率更高,同時也便于服用,對患者的吸收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