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從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有機結合的視角,探討了積極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英語聚合新聞App的必要性。英語聚合新聞App的媒體特性與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高度契合,合理把其納入課程資源將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真實語言材料的自然習得并建構新聞英語知識框架。同時,英語新聞聚合App在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大學生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英語聚合新聞App;建構主義;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8)03-0046-04
一、引言
陳堅林(2010)認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內涵是指,外語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外語教學方式。新聞英語課程的宗旨在于通過閱讀英語國家報刊上不同種類和文體的報道、文章或者新聞分析使學生熟悉新聞英語特點,擴大詞匯量,同時逐步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等(薛洲堂2000)?;ヂ?lián)網作為人類最大的知識寶庫,相當多的教師通過密切跟蹤互聯(lián)網新聞資訊來補充課程資源,但傳統(tǒng)的瀏覽器客戶端的信息加載方式往往讓人感到紛繁蕪雜,信息的組成較為松散,獲取英語資訊的效率比較低下。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提出:積極開發(fā)和合理應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教師有效地使用和開發(fā)網絡多媒體及其他教學資源。隨著互聯(lián)網移動接入設備的普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涌現出大量的優(yōu)秀App,新聞類應用又涌現出一股聚合式應用的風潮。其中最為風靡的英語聚合新聞App以一種嶄新的媒體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這類App使用戶能夠便捷地獲得英語新聞資訊,同時能與文本、圖片、視頻、地圖、微博等多種媒體復合的頁面進行語言交互,以一種比傳統(tǒng)瀏覽器閱讀更具有沉浸感的方式獲得最為接近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新聞閱讀體驗,這種新媒體形式的風靡必將大大豐富新聞英語教學的課程資源。
二、英語新聞聚合(News Aggregator )App的概述
1.新聞聚合的定義
網景公司(Netscape)1997年開發(fā)了簡易信息集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協(xié)議,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訂閱站點信息源(RSS Feeds),這可以看成新聞信息聚合的最初應用方式。近年來,隨著便攜式移動互聯(lián)網接入設備的普及,閱讀電子新聞的互聯(lián)網入口已經逐步由瀏覽器演變?yōu)槭褂眯侣劸酆蠎茫∟ews Aggregator App)。通過客戶端軟件或網絡應用程序將諸如新聞頭條、博客、播客等網絡信息聚合到單一應用方便用戶瀏覽。
2.知名英語新聞聚合App及其特色
隨著聚合媒體形式愈發(fā)受到公眾歡迎,大量的英語新聞聚合App,如Flipboard、Yahoo News Digest、Zite、News360等因操作界面友好,信息聚合算法優(yōu)異,版面生成迅速、準確,媒體交互形式豐富,界面美觀,功能齊備而成為行業(yè)翹楚。
Flipboard與《金融時報》、《名利場》、《紐約時報》等都有合作關系,會從不同的內容發(fā)行商以及各大社交平臺抽取各類別的雜志內容呈現給讀者。它還有自己的智能信息系統(tǒng),會自動捕獲并分析讀者評論了哪些文章、分享了哪些文章、跟誰分享了這些文章、花多長時間讀一篇文章等等數據,并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變得更加智能,從而找到讀者喜歡讀什么。
Yahoo News Digest每天通過推送式通知向用戶發(fā)送兩次新聞摘要。通過這種設計讓用戶感受到一天中最重要事件的不斷更新,而不必查閱一大堆文章。它不怎么注重獨家消息和事實,而是立足于人腦只有有限的處理能力這一認識,為互聯(lián)網上無窮無盡的新聞內容作了“減肥”。它在提供新聞圖片和文字的同時,還聚合了多種媒體形式,如與文章相關的地圖、視頻、博客、百科等媒體信息的聚合。
Zite通過采集用戶的閱讀行為,判斷用戶的興趣,從而能夠把一些用戶感興趣的新聞、資訊、圖片、音樂、視頻聚合起來呈現。Zite引人注目的地方還在于其推薦搜索技術,能基于用戶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閱讀的內容進行新聞推送,同時兼顧用戶的閱讀歷史和偏好。
News360可以根據用戶個性化的選擇來呈現出用戶想要的新聞,具有比較突出的可定制性。它可以幫用戶尋求“想要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的最佳選擇,可以“成堆”地將同一類的新聞展現給用戶,免去了需找同類新聞的麻煩。
3.新聞聚合App的使用過程
如圖1所示,新聞聚合App的使用過程可分解為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1)App用戶打開新聞聚合應用后,應用會實時抓取各知名新聞媒體的頁面,生成默認的初始新聞聚合版面(同時實現剔除廣告、字號統(tǒng)一、版式統(tǒng)一等預處理功能);
(2)App用戶可結合其主題、地理、國別、語言等規(guī)則對文章的抓取、聚合進行定制;
(3)App根據用戶的諸項定制條件生成度身定制的專屬聚合版面,可謂千人千面;
(4)點擊新聞標題后進入具有媒體聚合特性(圖片、視頻、地理信息、微博、百科、評價)的新聞正文;
(5)App用戶點擊具有媒體聚合特性的新聞正文后,App通過機器學習同步獲得了用戶對新聞類型和媒體類型偏好的用戶傾向模型;
(6)App把用戶傾向模型反饋到新聞推薦算法的改進,直接作用于步驟3中新聞聚合版面的動態(tài)生成。
以上步驟的1、2和3筆者定義為App用戶定制交互區(qū),步驟4、5和6筆者定義為意義構建和語言習得區(qū)。App通過機器學習獲取了用戶的使用習慣,通過摸索App用戶的閱讀主題和媒體類型傾向來不斷優(yōu)化對相關支撐性語言背景信息的抓取和分揀,App用戶卻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構建了語言點的關聯(lián)性支撐信息(Context),加強了對語言知識點的意義建構和多媒體的全方位認知刺激,這是一個動態(tài)閉合提升演進的交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App用戶完成了語言習得。
三、英語新聞聚合App特性與建構主義的契合
1.與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契合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中主張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建構主義教學目標傾向以促進學習者高階能力發(fā)展為己任,運用高階思維、獲取高階知識,其價值取向注重學習者實踐能力的發(fā)展“知行合一”取向(Learn by Doing)。從當今主流的英語新聞聚合App所展現的媒體特性來看,新聞聚合App時效性和可定制性的網絡媒體特性,在其被充分利用后可以成為新聞英語良好的課程資源。
(1)時效性與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不是教師簡單地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是單單通過教師傳授的渠道,教學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學習者在社會文化背景的情境下,通過相應的教學資料,利用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取知識。尤其達(2001)提出,“教師要注意把教材與教材外的語言材料的使用有機結合”,這是因為“教材是靜態(tài)的,其內容和語言材料經常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動靜態(tài)相結合,根據學生水平和時代特點,恰當地選擇、添補一些新事物、新詞語的材料”。英語新聞聚合App由于是通過算法不斷地去實時抓取最新的新聞,實時地生成新聞內容,各種新的詞匯都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中,這就使課程材料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同時,Krashen(1991)的二語習得理論也強調了語言輸入必須遵循“此時此地”原則,即輸入的語料是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這種語言的輸入與習得可以使學生掌握到各領域最前沿的資訊、Knowing語言發(fā)展的脈搏。
(2)定制性與個性化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絕對控制者,而是組織者和所學主題的專家。教學就是創(chuàng)設有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隱性知識學習的支持環(huán)境。 教師需要引導、鼓勵學生整合碎片化知識,實現零存整取的目標;在學生有困難或者困惑時,教師可以分享自身的網絡學習經驗,示范自己的碎片整合過程。英語新聞聚合App幾乎都支持用戶對新聞頻道的個性化定制,同時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App會對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進行記錄,以便在下一條新聞中精確地指向用戶更感興趣的主題。很多聚合App專注于通過推薦引擎和機器學習為用戶過濾內容,用戶收到的是個性化、結合情境、定位準確以及過濾過的內容。它們通過這種交互深化了對用戶興趣點的感知,從而優(yōu)化后續(xù)的新聞推送,為用戶提供更多更感興趣的相關高質量內容。
善用英語新聞聚合App的這一特性,就意味著教師有可能基于某一英語新聞聚合App基礎信息平臺為學生度身打造專屬于特定主題教學目標的新聞電子雜志,從而獲得特定領域的符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新聞英語課程資源,同時學生對英語新聞的各領域碎片化知識加以整合強化。
2.與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契合
建構主義學習理念認為,學習是以學習者已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環(huán)境作用和與他人協(xié)作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扒榫场?、“會話”、“協(xié)作”和“意義建構”是學習過程中的四大要素。另外,建構主義學習論還提出,學習是一種開放的、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不是線性的信息輸入、存儲與提取過程,也不是反復練習、被動吸收和強化記憶的過程。當前業(yè)界主流的英語新聞聚合App所具有的互動性、便攜性、社會性等媒體特性也契合了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
(1)互動性與知識構建
學習不是簡單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學生通過構建知識的過程,主動地構建知識的意義。使用英語新聞聚合APP的過程同樣可以使學習者構建英語新聞知識的過程從被動變?yōu)橹鲃?。英語新聞聚合APP在用戶選擇新聞并呈現的過程中,與用戶實現一種深層次的互動——“對話”:欄目是在用戶的閱讀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生成分類和主題選擇,通過用戶有傾向性選擇主題分類和對文章的喜好,動態(tài)生成新的文章推薦規(guī)則和排版。在用戶摸透App的這一功能后,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善用這一功能,使文章的選擇更加符合用戶的預期,用戶與App形成雙向互動或多向互動,而不是簡單的單向灌輸和傳播。同時,主流的英語新聞聚合App還是一個聚合多種媒體形式的聚合器(Media Aggregator),可以展現與文章相關的圖片、視頻、地圖、博客,甚至維基百科等媒體形式的信息,使用戶可以就正在閱讀的文章對地理信息、視頻信息、博客等與App產生互動,實現全方位的聚合多種媒體形式的真正交互式學習。通過交互式學習,學習者新聞英語的認知水平,不再是簡單的新聞信息積累,而是不斷地進行新聞英語新舊知識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過程,從而構建新聞知識的意義。
(2)便攜性與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從自己的學習任務、學習能力水平出發(fā),主觀努力調整學習策略并努力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自主學習要求對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問題有自覺的反應和意識。英語新聞聚合App統(tǒng)一整合的設計讓人們在同一個應用中看到不同來源的內容,而不必在一大堆應用中切換。多數應用允許用戶存檔保留,進行離線閱讀、搜索排序、相關分類等多種管理操作,信息的本地存儲與管理功能為用戶建立起一個“隨身資料庫”。利用便攜式互聯(lián)網接入設備打造無處不在的語言環(huán)境,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有意識地探索和發(fā)現,并對所學知識意義主動建構。
(3)社會性與自然習得
建構主義指出,學習總是與社會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的,在實際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自身原有知識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使新知識被賦予某種意義。網絡雖然有一定的虛擬性,但它是社會文化和社會關系現實性的又一種呈現方式。通過基于信息化手段和互聯(lián)網而衍生出的新聞聚合App媒體形式,學生可以將來自多模態(tài)的信息捆綁成一體的體驗,了解更加豐富和真實的英語本族語者的社會文化知識。國內目前英語學習者短板之一恰恰就是緣于社會文化知識的匱乏。由于社交媒體交互形式的聚合,用戶可以直接就新聞事件探討看法,并隨著評論的被關注,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進一步加強了“習得”體驗。顧曰國(2007)把輸入和產出之間發(fā)生模態(tài)變化的學習行為稱為“模態(tài)轉換過程”。他提出,恰當的模態(tài)轉換可以增強學習者內容的內化度,提高內容記憶的持久度。學生閱讀新聞的個體行為通過聚合媒體的手段實現了社交活動的參與,學生的社會屬性得到滿足,更加激發(fā)了其與英語文化的參與感,使其更好地以英語文化圈的語匯在媒體上施加影響,從而進一步引起學習興趣,在虛擬社區(qū)感知英語文化,拓展英語思維的空間。
四、英語新聞聚合App的實際應用
1.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的有效媒介
建構主義的外語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教師是情境創(chuàng)設者而非知識灌輸者,學生是自主學習者而非被動接受知識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過程的探索者和協(xié)作者。張艷、金杰(2013)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實驗前后,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我管理和教師角色四個維度變化顯著。通過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自我管理有積極變化、學習策略顯著提高,對師生角色的看法也有了根本變化。由此可知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教學模式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探索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英語新聞聚合App的時效性、可定制性、互動性以及社會性等特點,將使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資源更為便捷、高效。學生通過應用英語新聞聚合App進行自主學習,課前學習主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定,具體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定。課上學生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向同學匯報自己學到的東西,教師進行點評和引導,大家結成興趣小組或選出共同感興趣的內容,安排下階段協(xié)作或探究式學習。課后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繼續(xù)開展英語新聞聚合App學習,同時通過用英語說、寫或做等方式提升英語新聞的知識掌控與理解能力,實現碎片整合。通過課前、課上和課后的引導,學生通過零存整取方式建構個性化知識體系,實現知識創(chuàng)新。
2.大學生提升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的有力工具
大學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已于2016年的6月開始,對四、六級聽力部分進行重大改革,取代短對話和短文聽寫的是新聞聽力和學術講座,進一步向托福、雅思等國際權威考試接近。這一考試改革也充分證明了英文新聞是英語語言發(fā)展的集中展現,是公眾獲取資訊的重要方式,也是規(guī)范使用新詞的典范。 劉喜琴、鄧軍(2005)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課中進行英語新聞報道活動做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學生通過課前閱讀英文報紙和收聽英文廣播、課上進行新聞報道和口頭討論、課后就有關問題進行寫作訓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作者也提出了該活動的推廣意義,現實生活與英語學習融為一體,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密切相連,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一般沒有選修新聞英語課的機會,平時也難以接觸到紙媒的英語新聞報刊。網絡媒體在傳播特點方面結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點。由于英語新聞有其特有的文體(Style),其所使用的新聞一般現在時,省略法、小詞等大量語言現象往往是英語習得者所缺乏的。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最為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就是閱讀前沿英文媒體信息的能力。新聞聚合媒體由于根植于其自身的網絡新聞采編,使它的語言相較于傳統(tǒng)紙媒出版物更加緊跟語言發(fā)展的潮流,語言更加地道。英語新聞和移動設備App的這種內容和交互形式的有機結合勢必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效手段,增進他們的英語習得能力。
五、結語
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有機結合業(yè)已成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通過英語新聞聚合App這種嶄新的英語文化媒體形式獲取英語資訊,將成為新聞英語課程良好的課程資源。同時,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大學生練習新聞英語閱讀能力以及大學英語教師開闊職業(yè)發(fā)展空間等方面,英語新聞聚合App也將是高效的媒介與工具。但英語新聞聚合App所存在的碎片化、依賴性等問題,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也應該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要適時、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Pregamon,1991.
[2]Wikipedia.News aggregator[D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ws_aggregator.
[3]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6.
[4]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5]劉喜琴,鄧軍.新聞報道活動運用于大學英語課的嘗試[J].外語界,2005(2):27-32.
[6]司顯柱,趙海燕.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視閾中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13(3):70-74.
[7]薛洲堂.新聞英語網上教學:問題與對策[J].外語研究,2000(2):5-7.
[8]張艷,金杰.師生共同開發(fā)新聞英語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外語,2013(2): 67-72.
[9]尤其達.輸入與輸出并舉,提高英語應用能力[J].外語界,2001(6):40-43.
(編輯:王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