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霞
【摘 要】一年級學生由于受到識字量的限制,拼讀速度又比較緩慢,就會出現(xiàn)朗讀生字時一字一頓的現(xiàn)象。如果課文中出現(xiàn)一些長句子,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閱讀障礙。部編版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上做了有層次、有梯度的安排,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關注。本文提出要強化示范指導,踐行積極模仿展開朗讀;聚焦文本短語,分解認知梯度展開朗讀;改變言語形式,豐富認知意蘊展開朗讀;凸顯插圖資源,依托直觀形象展開朗讀;喚醒生活體驗,伴隨真情流露展開朗讀,從而促進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示范指導 插圖資源 喚醒體驗 言語形式 朗讀能力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策略,是歷練學生語感的核心路徑。一年級學生由于受到識字量的限制,拼讀速度又比較緩慢,就會出現(xiàn)生字一字一頓的現(xiàn)象。如果課文中出現(xiàn)一些長句子,就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閱讀障礙。部編版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上做了有層次、有梯度地安排,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關注,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發(fā)展。
一、強化示范指導,踐行積極模仿展開朗讀
對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的語言認知能力相對有限,對一些語句的處理尚難以獨立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朗讀之前,充分發(fā)揮自身示范引領性的作用,為學生進行示范指導,為學生的模仿提供榜樣性的支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就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自然也就包括了教師對文本長句子的示范性朗讀。
如部編版《夜色》一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每個句子都包含了大約有10個生字,其中最長的一個分句生字就達到了15個。這對學生來說無疑具有較大的難度,教師就要借助聲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讀,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展現(xiàn)文本所要表達的情韻,渲染出真實可感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的身心浸潤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不僅在聆聽和目睹中感受到文本語言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在想象的過程中感受到月色的美好,品味到晚間花草散發(fā)出的濃郁生命氣息。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關注教師示范朗讀時的語氣語調、表達和肢體語言,形成多方位的體驗,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得到語感的訓練。
事實上,低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對于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如果他們的熱情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自然呈現(xiàn)出來。
二、聚焦文本短語,分解認知梯度展開朗讀
在低年級教材的課文中,如果句子相對較長,一般都存在著定語、補語相對較多的情況。一年級學生難以從理性認知的層面理解句子的結構與層次,這也正是他們讀不懂句子的主要原因所在。這就需要教師要將長句子進行合理的劃分,指導學生讀好劃分后的短語,并將其當做一個整體來讀,這對于學生厘清句子的主干和層次、分解長句子的朗讀難度,都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如《彩虹》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針對這篇課文短語較多的情況,在學生初讀課文后的生字詞教學中,專門設置了從朗讀詞語到朗讀短語的過渡,指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嘗試將短語看作一個整體,并明確“的”字后面的詞才是關鍵詞。比如,我們從課文生字“壺”字入手,拓展到“水壺”,然后到“澆花用的水壺”,再逐步過渡到語句“你把澆花用的水壺”,讓整個語句的朗讀訓練如同滾雪球一般,在層層推進中將字詞和短語讀好。如此一來,長句子的朗讀在節(jié)奏、語氣的調整上也就做到迎刃而解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一方面將長句子逐步縮短,降低學生朗讀的難度;一方面,又從單個生字逐步向詞語、短語和語句轉化,在步步為營中突破了朗讀的難度,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變言語形式,豐富認知意蘊展開朗讀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在一些長句子中運用標注分隔符的方法,引領學生關注句子的節(jié)奏與停頓,這種方法自然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切分語句層次,起到指導朗讀、歷練語感的作用。但這種方法相對刻板,也沒有真正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們可以根據(jù)低年級課文語言精練、富有詩感的特點,將課文的語句排列成詩行的樣式,增加學生的親切感,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以教學《彩虹》一文為例,教師嘗試將課文第二自然段變成了詩歌:哥哥,/你系在/門前樹上的秋天呢?/如果/我把它掛在彩虹橋上,/坐著秋千蕩來蕩去/,花裙子飄啊飄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嗎?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初讀時,首先利用多媒體依照上面的節(jié)奏劃分將語句以詩行的形式出示出來,讓學生依照詩行自由朗讀。整個過程,教師并沒有進行過多地指導,但他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高漲的興趣,朗讀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再指明學生朗讀,尤其關注學生對語句節(jié)奏的把握,并根據(jù)學生朗讀的情況進行及時的點撥與指導,將長句子的朗讀做得更好。
其實,課文以詩句的形式出現(xiàn)本身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較強的停頓和節(jié)奏感,當學生帶著詩歌的意境朗讀這些改變形式的語句之后,對課文中長句子的朗讀自然就有了底蘊,朗讀能力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四、凸顯插圖資源,依托直觀形象展開朗讀
小學生的認知以直觀性思維為主,也只有充分運用直觀性資源,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文本中的句子。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的插圖,引領學生通過細致觀察,關注人物的表情,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知圖片中人物的動作,以模仿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肢體語言,讓學生的朗讀達到更高的層次;通過觀察插圖中的環(huán)境,奠定學生朗讀的氛圍和基調。
還以《彩虹》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中的插圖極富童真童趣,一個小女孩拿著水壺站在彩虹下給田野澆水。就此,教師展開了這樣的教學:首先,引領學生在觀察中了解小女孩在做什么?學生在觀察中了解人物的動作后進行揣摩,讓學生意識到這位小朋友其實就是在幻想自己正在下雨。當真正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真切感受到人物的童真趣味,學生對這一句話的認知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此時,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體驗:“你們想不想到彩虹上走走呢?”學生表現(xiàn)出高漲的興趣,對課文的朗讀也就更加地富有情感。
在這樣的教學案例中,教師就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圖資源,契合了學生認知思維特點,觸發(fā)了學生內(nèi)在心靈的感受。學生被插圖中小女孩的動作所感染,感受著人物的天真活潑,很多學生內(nèi)心形成了天真爛漫的感知體驗,將自己對句子的感知融入到朗讀的過程中,有效發(fā)展了學生的朗讀體驗。
五、喚醒生活體驗,伴隨真情流露展開朗讀
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睕]有生活的認知與浸潤,生活的體驗和內(nèi)在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深入鏈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順勢在朗讀中走進文本語言,提升學生的朗讀思維。
如《夜色》一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孩子從懼怕黑夜到樂于走進自然的故事。我們教學的一年級學生正好處于這樣的年齡段,學生有這方面的認知體驗和共鳴,教師則相機進行了這樣的教學:你們都怕黑嗎?在害怕的時候,你都會怎么做?一位學生皺著眉頭不敢看,教師則相機出示課文中的語句:我從小膽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這位學生在朗讀這句話同時也表現(xiàn)了雙手抱臂、顫顫巍巍的樣子,將文中所描寫的這位孩子畏懼的心理完全展現(xiàn)了出來。
在這一簡單的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喚醒了學生內(nèi)在的生活經(jīng)驗,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長句子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善于將學生已經(jīng)具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儲備作為重要的資源遷移到課本中來,讓學生在感同身受的朗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針對低年級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必須要從細節(jié)入手,充分把握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規(guī)律和基本學情,緊扣文本語句的特點,進行扎實有效的引導,從而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汪潔琴.準確解讀習題 落實語用目標[J]. 小學教學(語文版),2015(11).
[2]李芹.練出實效 讀出精彩——談小學生朗讀指導[J]. 新課程導學, 2015(25).
[3]趙磊.打造高效小學語文課堂實施策略[J]. 黑河教育, 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