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為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課堂提問在彰顯學科特點、融合師生關系以及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在當下的后課改時代,很多一線教師功利性地追求課堂效果,往往把課堂提問簡單地作為一種形式來潤色自己的課堂教學,這就催生了各種各樣的課堂“偽問題”設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而給真正的課堂教學帶來消極影響。對于課堂問題的設置,如何做到“去偽存真”是發(fā)揮課堂提問功能的關鍵所在,也是增強課堂教學功效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高中政治 課堂提問 問題設置
課堂提問具有集中學生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促進師生和諧交往等功能[1]。課堂教學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課堂提問的影響,而課堂問題的設置又是制約課堂提問功能發(fā)揮的關鍵所在。
筆者在大量聽課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當下高中政治課堂提問中問題的設置包藏著諸多嚴峻的問題。特別是后課改時代眾多一線教師為了迎合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追求非同凡響的課堂效果,提問就成了師生對話和表演的主要形式并占據(jù)著課堂的重要位置,但各種各樣的“偽問題”設置也暴露無遺,給課堂教學帶來諸多消極影響。
一、課堂問題設置中的各種“偽問題”
1.明知故問型
課堂的預設應該在充分調研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教師在課前如果沒有充分把握學情,往往會就一些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可以輕松掌握的簡單知識而提問,或者會為了教師的講授順暢而去提問,這種提問方式就陷入明知故問型。
在一堂《經(jīng)濟生活》中“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的公開課上,筆者記錄了如下的課堂導入提問:
教師拿出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喜形于色地開始問:“同學們,這是什么?”“錢能干什么?”“你們上學需不需要錢?”“錢是怎么來的?”“大家說錢神秘不神秘?”……
這種提問明顯屬于明知故問型,不僅發(fā)揮不了提問的效果反而容易使教師陷入被動,使課堂秩序陷入失序狀態(tài)。
2.請君入甕型
智者善啟,教師的功夫應花在問題設置和啟發(fā)學生的探究上。課堂問題設置恰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但并不是所有能夠起到引導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設置都是恰當?shù)?。有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教學特色,特別是在重難點突破上,喜歡根據(jù)自己的預判故意設置問題陷阱讓學生誤入圈套,這種問題的設置屬于請君入甕型。
例如,在講授矛盾的基本屬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問題時,教師說:“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斗爭性包括相互排斥和相互斗爭,同一性包括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那么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是不是也具有普遍性?”學生齊聲答:“是!”
這就是一個問題的圈套,從學生的集體入套就可斷定學生根本就沒有真正理解矛盾的基本屬性問題。教師主動混淆問題維度設置陷阱,實際上是多此一舉地增加問題難度進而掩蓋了真正的問題,這樣會使學生理解起來不順暢反而容易先入為主地長久陷入錯誤認識。
3.漫無邊際型
在一堂《政治生活》中“我國的政黨制度”的新授課公開課上,教師問:“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什么?”學生回答道:“為人民服務。”
這個回答開啟了教師一系列的問題:“我國政府的宗旨是什么?”“我國政府工作應該堅持的態(tài)度是什么?”“政府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是什么?”“為人民服務的態(tài)度是否屬于政府的責任?”“政府為什么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tài)度?”“我國政府的性質是什么?”“我國國家性質是什么?”……
這是典型的漫無邊際型的提問方式,這種缺乏約束的提問方式甚至容易走向與課堂無關的生活瑣事探討,嚴重偏離課堂方向。
4.完美無瑕型
完美無瑕型的問題設置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問題設置就是十足的課堂造假,其他幾種問題設置雖有問題但具有相對的真實性,而完美無瑕型的問題設置是一種經(jīng)過多次演練和安排好了的準點表演。對于什么問題怎么回答、甚至是由誰來回答都被教師分秒不差地預設好了,課堂生成也早已被教師牢牢掌控。
完美無瑕型的問題設置在公開課上的體現(xiàn)尤為嚴重,這種問題設置實際上完全違背了課堂的存在意義,課堂異化成了不是教師成全學生去掌握知識,而是學生成全教師去收獲獎牌。
二、課堂問題設置中追求“真問題”的策略
1.誘思——把問題設置在“最近發(fā)展區(qū)”
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不是超越或低于最近發(fā)展區(qū)。
例如,在講解“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這一知識點時,如果教師問:“真理為什么具有客觀性呢?”或者“真理是不是認識?”這就顯然超越或者低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種問題就是無效的問題。
如果教師說:“真理屬于一種認識,而認識是人類意識的范疇,根據(jù)前面所學內容,意識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呢?”這樣的問題學生通過回想都不難得出“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這一結論。同樣,通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也不難得出“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這一結論。這樣一來,真理的內容客觀,檢驗標準客觀,真理只有一個,所以說“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把問題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真正誘發(fā)學生思考,才能引導學生思維順暢發(fā)展,也是將教學范式由教師的華麗表演轉向師生的樸實發(fā)展的關鍵所在[2]。
2.導辯——把問題設置在思維矛盾區(qū)
問題的設置較難或較易都不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也都不會真正激起學生思維動蕩,因此,難易適中的問題設置才會起到導辯作用,才會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這就需要把問題設置在思維的矛盾區(qū),要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經(jīng)過辯論和探索從而去獲得新的認知。
3.引趣——把問題設置在生活感悟區(qū)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向人們傳遞生命的氣息。”所以,教育不能偏離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就是一門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社會學科,因此,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注重生活化,要讓問題接地氣,要讓學生通過問題去感悟生活,通過感悟生活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引發(fā)志趣,才能發(fā)揮問題的課堂意義和生活意義。
4.激情——把問題設置在情感體驗區(qū)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敝蛔⒅刂R和能力的學習是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新課改精神要求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課堂問題要設置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區(qū),讓學生有話可說,要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才能真正起到提升的作用。
例如,對于《文化生活》的教學,只有讓學生充分體驗文化才能真正激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才能擁有包容世界文化的文化胸懷。如果離開了文化場景和文化體驗,干巴巴的說教無疑是枯燥無味的,更談不上激發(fā)情趣。
提問作為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在教師的常規(guī)教學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3]。課堂問題的設置是課堂發(fā)展的靈魂,也是最能體現(xiàn)教師智慧和能力的地方。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問題設置尤其需要技巧,不能落入假大空、高大上的俗套,要做到真正的以生為本就需要對問題做到甄別,做到“去偽存真”,這樣才能讓政治課成為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 劉麗群,石鷗.課堂講授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吳晗清,李政,馬薇.當代教學的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3).
[3] 陳桂生.漫話“滿堂問”[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7).
【責任編輯 鄭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