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薇薇
[摘 要]《哈姆萊特》作為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著作,意蘊豐富,但高中語文界對這部被稱為“文學中的蒙娜麗莎”“戲劇中的斯芬克斯”的學術研究并不多?!豆啡R特》節(jié)選部分進入浙江省中職語文實驗教材后,哈姆萊特“排山倒海”式的貌似癲狂實有所指的言語,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閱讀障礙,也讓很多教師感到難以駕馭。從戲劇的“文學性”和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梳理文脈,以“人稱”為“命門”將對三個人稱“你”“你們”“我們”的解讀作為教學途徑,并輔以教學實踐進行驗證,以共同探討戲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人稱;哈姆萊特;荒唐言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03-0091-02
當中職生邂逅哈姆萊特,猶如阿里巴巴遇到了巨大的寶藏。然而,如何進得寶庫,“芝麻開門”的密鑰又在哪里?他們需要跨越橫在面前的閱讀障礙。
一、文本特征:經(jīng)典帶來的教學困境
以高教版浙江省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第一冊所選的《哈姆萊特(節(jié)選)》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了哈姆萊特得知父親被新王克勞迪斯毒死,開始裝瘋尋求報復。而新王克勞迪斯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試探其真假,哈姆萊特強忍內(nèi)心的復雜情感,講了一堆看似癲狂其實暗有所指的話,其中包含了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和哈姆萊特裝瘋賣傻式的與奧菲利婭的大量對白。
從文本內(nèi)容看,其意蘊深刻,可教點多。經(jīng)典文本是取之不竭的寶藏,這部分內(nèi)容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深挖,處處可教,字字可究。如何取舍,當取其最關鍵的內(nèi)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直抵戲劇核心。
從學生理解層面看,其中詩化深刻的叩問,話外有話的“瘋人瘋語”,既是哈姆萊特豐富內(nèi)心的體現(xiàn),也是閱讀理解的障礙。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哈姆萊特的話語晦澀難懂。當他們一頭扎進《哈姆萊特》的大海,看似有一座“哈姆萊特是裝瘋”的燈塔在引領,然而身邊卻是無數(shù)意有所指的句子組成的海洋,無邊無際,無從突圍。
二、教學途徑的確立:以“人稱”解讀破解閱讀障礙
1.以學情定可教區(qū):“荒唐言”的意向所指
有效的教學必跳出單一視角,從學情出發(fā),不以教師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學生的困惑處、不解處,就是課堂教學的區(qū)間。本課可教區(qū)間通過課前預習作業(yè)情況來確定。 教師課前布置預習作業(yè):
(1)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用關鍵詞進行概括。
(2)哪些地方讀不懂?請簡述。
這兩道預習題可以檢測學生的原初閱讀情況,了解學生對人物的理解程度及他們對人物的評價,通過學生的質(zhì)疑確定可教區(qū)間。預習作業(yè)情況:
(1)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用關鍵詞進行概括。
正面:孝順,聰明,果敢,心思細膩,有自知之明,疾惡如仇,小心謹慎,說話直率,有勇有謀(對抗權力、裝瘋賣傻),不向世俗低頭,向往自由,有禮貌,成熟。
負面:無情冷酷,口是心非,喜歡嘲弄人,語言尖刻、一針見血,可悲,矛盾,聰明且笨,優(yōu)柔寡斷,缺少斗爭,記仇,很愚蠢,憤怒,自卑自大,自私。
從學生的原初閱讀體驗看,他們對哈姆萊特的性格多面性是理解的,并且可以比較準確地概括。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分析在學生的自發(fā)閱讀中可以解決,不應成為上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2)哪些地方讀不懂?請簡述。
學生對文本的困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與情節(jié)相關的,如“前國王是否是王后和哈姆萊特的叔叔一起毒害的?”“母后為什么要嫁叔父?”這類問題只需要自行閱讀課文節(jié)選外的劇本即可解決,也不應成為上課教學的內(nèi)容。而第二類問題,學生共提出了13個問題:為何說沒有送過東西?貞潔、美麗指什么?為什么不直接殺死他的叔叔?生存還是毀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多次說進尼姑庵去吧?為什么要提到上帝,為什么和上帝造的生物有關?為什么他的一生會這么悲?。繛槭裁床桓嬖V奧菲利婭真相?為什么說“把這個詛咒送給你做嫁妝”?為什么見奧菲利婭之前要說“理智使我們變成了……”?為什么說“我曾愛過你”,又說“我沒有愛過你”?哈姆萊特并沒有死,為什么奧菲利婭卻說他隕落了?為什么哈姆萊特要用瘋傻的狀態(tài)偽裝自己?
學生的質(zhì)疑集中在如何理解“生存與毀滅”和“哈姆萊特為何要那樣對奧菲利婭說話”兩部分。教學重點,應該就在學生有疑的這兩部分。在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及哈姆萊特的性格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礎上,為什么還不能理解這兩部分內(nèi)容,是因為學生沒有抓住在這些“瘋言瘋語”背后的根本——三個關鍵的人稱:“我們”“你”“你們”。
2.找突破口:理文脈找“命門”,以“人稱”破解語義
文有文眼,戲劇也不例外。縱觀哈姆萊特的獨白與對白,從言語形式看,獨白與對白剛好形成了“真話”與“偽話”的反差。從言語內(nèi)容看,獨白部分復仇是一個人的行為,卻出現(xiàn)了多處“我們”,如:
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后……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
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颉?/p>
獨白里沒有出現(xiàn)復仇計劃,甚至連“我”都沒有出現(xiàn),而是多次出現(xiàn)了“我們”,說明哈姆萊特思考的不僅僅是復仇,而是站在“人”“人類”的立場,以“我們”大眾的身份在說話。他深刻的人生思辨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儼然是人類面對生存的意義、生的痛苦、死的疑懼、思與行的矛盾等人生問題的詰問和喟嘆。
對白部分明明說話對象只有一人,卻多次出現(xiàn)了 “你們”。如:
聰明人都知道你們會怎樣的讓它們變成怪物的!
我還知道你們會怎樣涂脂抹粉,上帝他媽的給了你們一張臉了,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一張!你們淫聲浪氣,矯揉造作,替上帝的造物亂起名字。endprint
這里的“你們”是誰?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哈姆萊特三個問話里的“你”。
你貞潔嗎?你美麗嗎?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來呢?
一個裝瘋的人,他的提問比回答更值得重視,因為他問的,必定是對他而言很重要的,而他又不能直說的東西。奧菲利婭美麗與貞潔與否,是不需要問的,哈姆萊特問的,其實是一個他認為既不美麗也不貞潔還生了一群罪人的人,那個人就是他的母親!他不是在問奧菲利婭,而是在控訴他母親,乃至包括奧菲利婭的所有女性。理解了這一點,“你們”就可以類推,是叔父、王后……
抓住這三個代稱,就找到了文章的“命門”,就不會被淹沒在各個意有所指的句子的汪洋大海里。
至此,直抵文本核心的途徑凸顯?!澳恪薄澳銈儭薄拔覀儭本褪侨膶Π椎脑搭^,這三個人稱猶如將蕪雜紛繁的話語收歸于一枚小小的核。只要學生能確定人稱所指,那么從人稱延伸的話語意義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從而無須逐句解釋,學生亦可自行推知其背后指向,起到以一頂十、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學實踐:“人稱”解讀順利破解閱讀障礙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完成了以“人稱”破解哈姆萊特“荒唐言”的教學設計,并進行了教學實踐。
課堂伊始,以一個問題引入:“俗話說,酒后吐真言。那一個瘋了的人會講什么樣的話?一個裝瘋的王子又會怎樣講話?”引導學生聚焦學習內(nèi)容——哈姆萊特的“話外話”。接下來,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裝瘋的哈姆萊特提了哪些問題?”意在引導學生思考,一個裝瘋的人主動發(fā)問,所問的必定是他極為關注、不能直言的問題。
師生共同找出哈姆萊特的三個問話:
你貞潔嗎?你美麗嗎?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來呢?
這三個問題的共同點在于,看似在問奧菲利婭,卻是種種不合理的指責,這就是哈姆萊特“荒唐言”部分的“命門”。弄清這三個問題所問的“你”到底是誰,就能消除整個“荒唐言”的迷霧,顯示所有“荒唐言”的源頭。
學生根據(jù)奧菲利婭實情,馬上可以確定問的不是奧菲利婭,再聯(lián)系前劇情介紹,結合“不貞潔、不美麗、生了罪人”這些線索,推斷出這個“你”是王后。
教師趁機補充背景,印證學生猜測。
補充哈姆萊特的獨白: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她在送葬的時候所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就,她就——上帝?。∫活^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得長久一些——她就嫁給我的叔父,我的父親的弟弟,可是他一點不像我的父親,正像我一點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樣。
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
并且展示哈姆萊特曾經(jīng)對人的評價: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貴!力量是多么無窮!行動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選擇精當?shù)难a充,以哈姆萊特對母親的評價印證學生的猜測,學生更確定哈姆萊特的“話外話”就是對王后薄情的控訴,對女性的失望,對自己處在兩難境地的悲鳴。引入哈姆萊特曾經(jīng)對人的高度評價形成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他性格轉(zhuǎn)變的理解。
解決了“你”的所指,類比探究就可以解決“你們”是誰,并再次印證學習方法。
課堂上完成對“你”“你們”的解讀,學生已經(jīng)可以把握住哈姆萊特“瘋言瘋語”的背后所指。而課前他們所提的13個問題,不過是從“你”和“你們”兩個人稱延伸出來的。用兩個人稱問題就統(tǒng)領解決了學生的疑惑,是教學生從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摸規(guī)律,找“命門”,課堂高效且有效。
而“生存還是毀滅”部分多次出現(xiàn)的“我們”是誰,這個問題作為課后作業(yè):在沒有人監(jiān)視可以說真話的時候,哈姆萊特為什么沒有想詳細的復仇計劃,沒有想“我”,而是想到了一系列的“我們”?
課后用這一道題來鞏固課堂所學,提示學生關注“命門”詞,通過解讀人稱揭示話語旨意,從而深入人物內(nèi)心,感受戲劇沖突,增進對悲劇主題的理解。
從課堂實踐看,“人稱”解讀法抓住了文本的關鍵,課堂的“三問”把教師的閱讀心得轉(zhuǎn)換成學生的學習指引,學生易于理解、迅速內(nèi)化,在完成了對“你”的解讀后,自然遷移到對“你們”的解讀,解讀準確,課堂效率高。
《哈姆萊特》入選中學課本已久,各種解讀設計亦不可謂不多,在諸多解讀中,以“人稱”解讀還是首創(chuàng)?!叭朔Q”是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的“命門”,統(tǒng)攝著全部“荒唐言”,把握住這一“命門”,就不會陷于哈姆萊特的“荒唐言”大海里,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是《哈姆萊特》解讀的一條有效的新途徑。
(責任編輯 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