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生命力精神維度凝聚著人的倫理動因。由生命倫理到生死倫理,人生在生死倫理追尋中不斷激勵富有生命正能量的生命力,實現(xiàn)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及不朽價值。人的生死互相滲透的生死倫理追尋對于解讀生命力的人文價值及智慧性地面對由個體到民族的死亡倫理問題,在當代中國,實在具有戰(zhàn)略意義。
關鍵詞:生命力精神;生死倫理;個體到民族;戰(zhàn)略智慧
中圖分類號:B821;B0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2.0022
一、人對抗死亡的生命力精神維度:富有生命正能量的生命倫理力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充滿自身活力,而生命活力決定了生命始終在與自身的衰退死亡相抗爭。生命抵抗衰退甚至死亡的基本方式就是從不間斷地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也就是說,生命活力的確保需要從環(huán)境中吸取與生命的自然衰退或死亡相對抗的能量和力量,這種活力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命力。人的生命有機體同樣也具有這種生命力的共性。雖然人的生命力以這種一般意義上的生命力為基礎,但是“只有人才是思維著的精神”[1]19,人的生命分為物質意義上和精神意義上的生命,物質生命是自然人要求具備的生物基礎。人之所以為人,更重要的是指其精神價值,是精神生命在社會層面的應用延伸。判斷生命價值依據(jù)于兩個方面: 一是物質生命的價值;二是精神生命的意義。在生命力內涵的追問中,對于人而言,除了與其他生命共有的物質維度外,還有獨特的精神維度。人的生命自然衰老趨死,其身體的物質性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說,“逐漸表現(xiàn)為與向上的生命力相反之趨向,身體中物質的惰性,達到某一程度,不能為生命力表現(xiàn)之工具時,生命便離開物質世界,而復歸于其自身了”[2],這里的生命所指乃精神生命。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力凸顯為其精神維度。從“生命的生殖力和擴散力”到 “生命的沖動力”,再到 “觀念力”和 “精神力”,生命“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生命活動與其說在于其植物性的活動(營養(yǎng)、生長等),或在于其動物性的活動(感覺等),倒不如說在于其靈魂的合乎“邏各斯”精神的活動?!斑壐魉埂本袷侵复砝硇院偷滦缘木?,尤其在生命精神中“德性就是人的力量的自身”[3],生命精神追問中內含倫理動力。對于生命力而言,由低級的生命沖動(性沖動等)轉化為高級的生命沖動(創(chuàng)造的靈感、想象力)等,即生命力的物質層面上升到生命力的精神維度,倫理德性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生命倫理的內化和修為程度決定了人脫離動物性的程度,人的精神性在脫離動物性中得以凸顯,而其倫理動因在精神性中還能促使生命精神力量的意識力到意志力的轉化,生命倫理動因實現(xiàn)了生命精神力量的意志力與意識力的有機融合,此時人生命力的精神獨特性得以完成。對于人而言,這種生命力精神通常呈現(xiàn)為生命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能量,即生命正能量。道德修養(yǎng)有助于實現(xiàn)與環(huán)境能量的溝通,從而提高生命健康。生命存在同萬事萬物一樣,無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有機組合罷了,其中關鍵的是充滿內在能量的生命動力。在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倫理”一詞由“倫”與“理”組合而成:倫,“輩也”,引伸為人際關系;理,“治玉也”, 引伸為整治、規(guī)律。從詞源學來看,“倫”之于“輩”這一本義,是自然形成的,人一旦誕生下來,就自然被賦予了輩分,這種輩分是人存在的自然事實之理;“理”也蘊含著自然形成的事實,但更多的是蘊含著人為創(chuàng)造的或者說對自然事實予以改造的美好前景。可見“倫理”既包括了自然存在的事實狀況和關系,也包括應該怎樣的可能狀態(tài)和關系。因為對人而言,生命既是自然事實的物質狀態(tài),也包含“生命應當”或“生命可能”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說,生命倫理中的“生命”與“倫理”是必然的、內在相通的。正如西方學者居約所說,“生命是憑它朝向無間斷的發(fā)展的熱望(或抱負)造成它自己的規(guī)律,它就是用它自己的力量,去定它自己的行動職責?!盵4]
生命倫理不是簡單的“生命”加“倫理”,而是指生命存在自身具有其倫理指向性的內在動力。生命倫理所內涵的“生命應當”不僅體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精神態(tài)度,而且本身就是生命正能量內在的精神動力。也只有從生命力的精神維度的倫理動因出發(fā),才能深刻地展示人的生命存在本性和生存本質?!叭娍蓨Z帥,匹夫不可奪志也”,體現(xiàn)和代表了做人的骨氣和原則的生命精神,這種精神氣質正如孟子所言的“大丈夫精神”氣質那樣,確實是儒家倫理的典范。其君子理想道德人格中充滿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命精神。又如“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篇》),其意旨是生命需要“不惑”、“不憂”“不懼”的精神狀態(tài),也需要“智”、“仁”、“勇”的倫理品質,倫理品質是生命精神狀態(tài)的內在動力因素。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文化中,倫理在一定意義上是與精神相通的,人的生命精神需要生命倫理的內在建構。作為生命主體的倫理道德主體應當通過修煉培養(yǎng)社會奉獻精神和人類人文關切情懷等,不斷提升精神層面的自我,以達到更善的倫理境界。事實上,互相滲透的生命精神氣質及其倫理內涵構成了人生進取的動力源泉和人的生命力的獨特維度。生命精神力量以其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其本身又含有人生倫理責任和道義使命。“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保ā饵S帝內經(jīng)·靈樞·本神》)也就是說,天地間“生命之氣”、“倫理之德”、“精神之力”融為一體,生命力是與倫理、生命精神融為一體的。生命倫理在形而上的意義主要是精神意義的哲學,它關注的焦點是人的精神生命和精神力量,這種關注也是生命倫理應有的基本姿態(tài)。外部世界不能把任何意義帶進生命,也不能把價值帶進生命,生命的全部意義與價值生于內在的生命倫理精神。生命倫理學家狄爾泰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認為“生命就是生命”或者“生命中只有它自己”。“世界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每個生命的魔鬼般的力量,另一部分是精神形式的神圣的、持久的力量?!盵5]有了生命倫理的可持續(xù)修煉和內在激勵,才能超越生命“魔鬼般的力量”,實現(xiàn)生命力量的神圣、持久的精神形式,方可找到創(chuàng)構精神生命力或生命力精神維度的堅實起點,即通過對生命力的神圣拷問來創(chuàng)構其精神形式,從而為人的完整存在和健康生存提供一種持久不衰的道德力量。道德常人的現(xiàn)實生命力也可以表達為物質生命的基礎生存底線和精神生命的神圣超越之間的沖動力。道德高尚者的生命力在精神意義上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趯ι沙掷m(xù)激勵的生命倫理認為,生命力的激發(fā)根本在于生命精神。在黑格爾的精神哲學中,與倫理對等的精神并不與物質相對立,它是狹義的與物質相對的精神(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合一)與其外在的物質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即精、氣、神的合一。而倫理本質上是與精神合一的同層面的概念范疇。從這種拓展的視野看,倫理的“意義不在進入思想之中的客體里,也不在構建自己的世界的主體里,而在第三個既非客觀也非主觀的領域里,在精神世界里,在精神生命里,這里的一切都是積極性和精神的動態(tài)過程。”[6]筆者認為,生命的倫理動因從應有的廣義的視野來看,對其解讀應逐步從生理血緣開始進而到心理情感,再深入到價值認可和價值理性理念的形成。在物質生理層面,生命力充滿原始沖動力,而心理情感生命力中富有非理性的主觀體驗性和偶然不定性精神狀態(tài)。而最深的層面的倫理的價值理性必須把前兩個層面的沖動或非理性控制在必要的合理的限度內,但又不能完全扼殺生命非理性精神甚至生理沖動中的靈感活力。生命中必要的欲望和情感也往往孕育著原始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事實上,“倫理是客觀精神的完成,是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本身的真理。”[1]329而精神維度的倫理動因把生命力的沖動力與創(chuàng)造力融為一體??梢哉f,生命精神與生命倫理不僅在彰顯人的生命力上是相通相融的,而且其生命中的活力、倫理、精神系三位一體。生命力和生命精神黏合起來的動因就在于生命倫理。
二、指向生命力精神層面的人文倫理及生命尊嚴:由生命倫理到生死倫理的使命
西方現(xiàn)當代生命倫理常常倡導生命需要時時從沉淪了的常態(tài)中得到“澄明”以返歸本真或本心,沉淪所遮蔽的是本己存在,如存在主義生命倫理觀就是其典型代表。這種生命倫理觀也是一種從生命非常態(tài)到常態(tài)的生死超越觀,即向死而生的探求生命本真心境和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也就實現(xiàn)了生死無畏無懼的生命自由價值。而本真的自己是生命基礎性價值的實現(xiàn),生死倫理智慧應當不斷努力去實現(xiàn)和完善本真的生命自我,哪怕這種徹底完善是不可能的,我們也絲毫不能放棄這種努力。人的一生需要在不斷超越遮蔽的視野和瓶頸中自我革新、自我修煉,從而不斷提升生命境界。這也與儒家倫理修煉的實質“求其放心,索其五端”(孟子之“四心學”和后來儒家“五常學”)相通。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過程直接就是對人之為人的生命精神的追問過程,能真正悟到其精神實質的人才能稱為“人乘”。人乘者精神對應有儒家倫理的無畏無懼之“大丈夫精神”、道家倫理的無畏無懼之“超越精神”和佛家倫理的無畏無懼之“出世精神”的“儒釋道倫理精神”的融合貫通。從這個意義上說,洞察到生命倫理的“人乘”者不能人為割裂“儒釋道倫理精神”三位一體,此三者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支撐中國人安生立命的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也即構成了中國人生命力精神維度的歷史淵源。從生命倫理建構到生死倫理建構來看,其首要使命也指向生命力的精神層面。人的生命精神的生死相互滲透往往是通過生命個體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中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生命力精神維度內涵不僅拘泥于個體生命的視域,而且有一種類生命的責任意識甚至整個人類命運體的關切情懷?!吧幌ⅰ钡纳Φ木窬S度,既需要盡量調動和發(fā)揮個體生命的各種潛能和才干,各竭其力,也要進而使個體生命力的充分釋放和發(fā)揮匯成不息的洪流,確保民族國家甚至人類社會的生機及其文化和文明的活力。人類文明的活力及其人文精神的不朽在于其超越生死的生命力,即一種富有人文價值的生命精神可以流傳不朽,一種“寬容而有彈性”的生命精神才真正可謂生命力長盛不衰。生命力的精神維度對于人的生命體(個體生命和類生命)而言,其主體應是積極的建構,既有理性層面的生命精神,也包含理性以外的如意志、信念、愛的引力等方面,綜合體現(xiàn)的是一種生命的不斷自我超越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動力。
生命危機中的倫理修為,生命困境中的倫理動力,生命頹廢中的倫理激勵,生命輝煌中的倫理警醒,生命揮霍中的倫理節(jié)制,生命縱欲中的倫理駕馭等等都在各自視角中強調了以生死智慧面對各種生死挑戰(zhàn)中的“倫理力”與“生命力”的內在融通,對于人而言,不管是“個體生命”還是“類生命”基于生死存亡意義的生命戰(zhàn)略上,內在地需要倫理的資源和力量。無論是人還是動植物,都有發(fā)育、生長、成熟、衰老的周期,產(chǎn)業(yè)組織、民族國家和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生命的力量積蓄非常重要,有時生命的看似無為(正視死亡的弱式生存)是為了更好地有所為(可持續(xù)生存、更幸福存生)。事實上,生命體能量的儲存(甚至暫時的休憩)是為了將來的重新繁華。不管是“個體生命”還是“類生命”的繁發(fā)都在于其自身內在的“生命力”,倫理的力量主要內在地激發(fā)生命自身的動力和活力。當我們從生命的原生智慧性追問倫理的定義時,倫理對主觀意義上生命個體性而言,是人生發(fā)展的內激勵,即在人生不如意中,仍能不傷自我身心狀態(tài)的超越修為,而在人生輝煌通達時,仍能心若止水,持虛懷若谷的泰然境界。但是從客觀總體性而言,倫理則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內沖動力。
人之所以為人而區(qū)別于其他生命(如人以外的動物)的深刻理由,就在于融會人的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人文倫理性?!拔覀円笍氐卣J識自己的精神生命,首先必須處于直覺之中,以便從直覺進入智能,因為我們從智能將永遠無法進入直覺……于是,哲學便引導我們進入精神生命。同時,它也顯示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關系?!盵7]對于人文倫理性的精神哲學而言,也意味著只有人的生命力(人以外的其他生命也有生命力)才存在從精神維度追問的可能,生命力的精神屬性也與人的社會屬性結合體現(xiàn)生命力的人文倫理性?;谌说纳w可以從個體生命和類生命兩個方面去理解,對應的生命力的精神維度指向的人文倫理性解讀也對應人生神圣價值與人類和諧價值兩方面的解讀。人的生命價值中富有思想驅動或感召力的精神核心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是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基本精神?!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敝袊幕腥宋母拍钜娪凇吨芤住べS·彖》,“文”以人為本位,“人”以“文”為自性。人生圣神建構需要“人”以“文”為自性,人類和諧建構則需要“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個體生命精神的圣神維度,人文精神基于人對自身生命存在及其價值意義和尊嚴的領悟和把握,集中體現(xiàn)為個體對終極價值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而在人類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維度,人文精神則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思考的有機結合,既具有超越層面的和終極關懷性質的道德價值,也體現(xiàn)出人之所以為人的現(xiàn)實責任和權利。一方面,從形而上高度追問生命力精神維度的人文倫理性,要防止現(xiàn)代社會體系的意識形態(tài)對“生活世界”的個體生命見解和生命真實體驗的暴政。生命力精神維度的人文倫理雖然以現(xiàn)實問題為取向,但涉及我們對個體生命的深層次問題的看法,比如應如何定義人和生命,人應該如何維護生命意義等。人之所以活而有味,活而有力量,不僅在于物質生命的維持,根本上在于心中認可的精神價值生命(“倫理生命”居核心)的召喚。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理性(“倫理精神”為重心)在支撐著人的生命根本,人才感覺到其生命的意義之所在,人才為其生存、發(fā)展追求而感到欣慰或滿意。另一方面,生命倫理說到底是一種人文追求,其研究指向對象本身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離不開對人的研究,必須以某種關于人的理論為基礎。生命倫理也可以說是關于人的精神完善的哲學,生命倫理也顯示了對社會人的深切關懷。雖然生命倫理源于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但是它興起之初就受特定社會的人文價值影響,而且這些人文價值觀反過來也會影響生命倫理發(fā)展。不同文化系統(tǒng)里的人在進行道德抉擇時會有本質差別,文化意義上的人文價值就是指類生命力的精神維度特色,具體而言,即人類和諧價值。在個體生命方面,生命精神維度的人文力的強調更是與人的生命中趨于死亡的安逸和墮落(“死于安樂”)有效對抗的力量,也是抗拒生活中的平庸和腐朽(死亡意向狀態(tài))的生命神奇密碼。生命力精神維度的人文建構甚至可以成為在生存資源稀缺條件下的人生核心競爭力,例如以“心境上的樂觀超越”精神視角體現(xiàn)出來的生命人文力就是挑戰(zhàn)物質困境必要的有利武器。物質的極大豐富并不能必然地實現(xiàn)“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的精神境界或精神文化,精神境界或精神文化本身的吸引力需要精神世界的自我提升,而這種生命精神的提升需要一種內在的生命激勵素質為動力,即生命正能量的內在驅動?!罢煞驗橹荆F當益堅,老當益壯”(《后漢書·馬援傳》)。對既定價值目標的宏愿和決心就激勵這樣一種生命斗志,必須具有一往無前的堅定性,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屢跌屢起,愈挫愈堅。人生就須如此,一旦立定了志向,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就須“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同時在激勵生命斗志中,人生不能忘記提升自我生命的倫理修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可以說,生命正能量的迸發(fā),或者說“生命斗志”的人文倫理性,是基于厚德載物的自強不息的生命倫理精神。“生命內在必然地需要人文素質和德性情操”的倫理命題是深刻的,這種深刻性在于如何讓精神世界維護和提升(人的尊嚴屬于其精神世界的核心內容)的使命成為一種生命內在的自然需要,就像我們的吃喝、睡眠、性等基本生理需要一樣地自然不可或缺。也只有在這種理想的人文境遇追求之中,我們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個體生命的人生神圣感與類生命的人類和諧感兩方面的相融?!爸袊幕?,乃是一種崇尚志氣的文化,在艱難時,不短氣、喪氣、失氣。在常時,不樂邪氣、乖氣、偏氣、衰氣、暮氣。人品貴有清氣,占見國貴有王氣,此一‘氣’字,無論就個人而言,就大群而言,總是超脫當前具體而就中指示出一番綜合性的運貫斡旋于其內與其上的一個主宰或力量。此乃中國人看透了人心內在力量后之一種大覺悟,一項大啟示。故在人則言氣魄、氣象,在群則言氣運、氣數(shù)?!盵8]85-86志氣、氣運由個體生命到群體生命都體現(xiàn)了由個人生命尊嚴到群體生命尊嚴(如國家尊嚴、人類尊嚴)的綜合思考。而作為人的生命尊嚴理解的人文性,從一開始便是建構在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中的潛在能力,即充分體現(xiàn)人文倫理的尊嚴在個體生命甚至人類生命共同體的精神生命的支撐力中,既是人生神圣感擁有的起點,也是人類和諧感得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代替,才是尊嚴”[9],人需要合乎人性的有尊嚴的生存,而且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應當?shù)玫胶虾跞诵缘膶Υ?,原因就在于人本身這個事實?!叭藫碛凶饑篮蛢r值,這種尊嚴與價值不得受到無端的侵害的理念,是當今世界文明的一個核心要素,它構成了人類共同生活并有效抵御人際間的迫害與虐待之現(xiàn)象,以及人類的自我毀滅之威脅的一個精神基礎?!覀冞@里所探討的則是哲學、倫理學意義上的尊嚴,這種尊嚴為人類共同體中每一位行為主體所平等擁有,不取決于當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與社會地位?!盵10] “人的尊嚴”是生命力精神維度的人文倫理特性的突出體現(xiàn),生命倫理的主要原則也是建立在人人有尊嚴、人的尊嚴不容侵犯這個基礎之上的。“生命的尊嚴”被作為尊重生命的理據(jù)?!叭说淖饑馈北纫话恪吧饑馈庇懈咭?。從生命倫理到生死倫理,包含著深刻的人的尊嚴原則:“士可殺,不可辱”。
三、廣義生命力精神維度的生死倫理智慧:生命倫理和死亡倫理的辯證氣質及其當代命運智慧
將人生圣神感與社會和諧感融合的生命力精神維度的倫理智慧在生死兩難問題上也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為生命的活力是與生命的死亡相對立的,所以生命力直接與生命的“死”與“活”問題相關。雖然人的生死是自然變化的現(xiàn)象,但是生死倫理追求意味著不管是生的價值還是死的價值都不在生或死本身,而在于生死精神所蘊含及體現(xiàn)的倫理內容,即人的生死都歸依于有道德價值的精神生命力,而且從死反觀生,人的精神生命力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解讀。支撐生命力的生命肉體必有死亡的來臨,但是人的生命力中的生命精神可以永存不朽。何為生命不朽?生命力精神維度的生死倫理智慧,超越個體命運,將小我命運的生死跟國家民族甚至人類社會的命運存亡緊密聯(lián)系,從“小人生”的正心修身齊家到“大人生”的治國平天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立德立言立功,載之史冊,是謂不朽。這種不朽是精神的不朽,是小我生命與民族大生命甚至人類大生命融入一體的超越生死的倫理精神的不朽。
事實上,結合死亡思考的倫理智慧可以更好地解讀生命力的精神維度?!拔崴杂写蠡颊?,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老子對身體死亡的生死智慧參悟則讓生命不必為世俗所煩憂,確保其本源的自然活力。“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莊子·知北游》)“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莊子·齊物論》)莊子則進一步由生命精神的本質看透死生互相滲透,特別是由生死倫理智慧維度來超越各種利害計較。生死倫理智慧重視生,卻并不回避死,而且體現(xiàn)了從生命個體到生命共同體的居存思亡及觀死促生的戰(zhàn)略智慧?!爸弥赖囟笊?,生死倫理文化精神常??芍氯松诨磉_。儒家所言的“不知死,焉知生”,也就是告訴人們可以從生命的死亡思索中更深刻地讀懂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直面死亡風險,可以提升我們對精神生命力的領悟。如果對于生死都能參透的話,那么人事中的名利得失、愛恨情仇就都能看破看淡,這也是現(xiàn)代生命倫理應借鑒的死亡倫理智慧。類似的“置之苦地而后樂”則如儒家“孔顏樂處”之生命力精神及儒學大師“陋室銘”的精神快樂。
首先,如果以死來看生的困境時,我們會更智慧和冷靜,至少可以減少困境中的壓抑或痛苦感。面對人生現(xiàn)實的生存困境和心中的靈魂困惑,人們去思考如何解脫時,憑借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為主體的儒釋道三維的安身立命的生死倫理精神結構至少從消極意義上也可度過人生的精神失落與生命的可能精神崩潰的難關。如失戀卻不被打擊得麻木失態(tài),就體現(xiàn)了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生命精神狀態(tài)和確保生命力不竭的生命倫理品性。其次,以死來看生的擁有或生的輝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死倫理智慧認為,一個人在富甲天下、權勢如日中天時,應當或激流勇退(佛家與道家),或雖人在朝中,卻能對擁有的名利權勢以平常心來等閑視之(儒家),以求生命的安康和內心的幸福。也就是說,悟到生命倫理之道者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千金,散盡還復來,即越富有越需要寬大仁慈、廣濟博施;地位越高者越應當平易近人,越不可趾高氣揚。內在心靈的充實和外在的物質、地位得到的富有相融合才是現(xiàn)代生命倫理的幸福。再次,生命力精神的生死倫理追尋中也體現(xiàn)了倫理責任,情親友情愛情就是這種倫理責任的展示。面對生死問題的選擇,不管是在傳統(tǒng)文化還是現(xiàn)代生命倫理視野中,都會追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然而任何人生命意義和價值追問是無法回避倫理責任思考的。倫理責任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生命精神力量。生命自殺造成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也是忽視或淡漠人生倫理責任所致,一個內有精神力量、外有責任使命的人又豈會輕生尋死?
雖然生死態(tài)度常是令生命困惑的問題,但是儒家生死倫理智慧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參照。儒家倫理以德性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凸顯了人的崇高與主體性,強調“人定勝天”,堅信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決定自身乃至外部自然界的命運,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自身和社會的完善。正是這種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易·序卦》)儒家倫理構建出一個由無到有的生命義理體系,但是這個體系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死生易道”的大生命觀融會貫通。儒家認為,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生死本身及其循環(huán)交替,都不是人的最高標準,而是在“生死有命”基礎上的“殺身成仁”更有價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死亡對于充滿“浩然正氣”之人并不是最可怕的事。另外,不管從現(xiàn)當代時間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還是時間哲學家(如海德格爾)那里,都能找到生死兩極互動、死而不亡的思想影子;然而無論是時間科學家宣稱的“時間可以倒流的光速世界”,還是時間哲學家宣揚的“精神可以不朽的思維世界”,都可以從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受到啟迪,即“死而不亡者壽”的道德世界觀??梢?,除了儒家倫理,道家倫理也可以從生死倫理互照中追尋對死亡倫理的理解。對于當代中國生死倫理的個體建構而言,那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事業(yè)中去的個體,也能做到“生得光榮,死得偉大”,就算肉體的人死了,但精神的人不亡!生死倫理互照中的死亡倫理意味著:悼念死者,在于警示生者——對于無辜死者,則令生者痛心;而對于偉大之死者,則令生者景仰!死的價值應體現(xiàn)為為生存更加安全和更加美好,應該死得其所。
科技發(fā)展對人的生命解決的只是身體本身即生命的物質生存質量問題,但是它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即生命力的精神世界無法解讀。生命力精神維度的生死倫理智慧可以對人的生命進行提升和超越。用生死倫理智慧來提升人的現(xiàn)實存在,會使得人更會充分把握當下存在,即生命進行時中每靠近死亡一步,不是意味無端的害怕和擔心,更不需要精神焦慮,而是更加珍惜和熱愛“越稀少”的生的存在;同時我們越早明白這一點,就意味著鞭策個體人生在年少時更加多一點努力和積累進而增強生的鼎盛期的輝煌,就會少一點晚年至臨死前的遺憾。而且生命死而復活的神奇常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氣魄中的創(chuàng)造,致命疾病癌癥患者的康復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病人坦然面對致命疾病的精神境界,也就是生死倫理倡導的拿得起、也放得下的大生命智慧修養(yǎng)。
傳統(tǒng)理解的倫理視野是針對活著的人而言的,如果在人已經(jīng)不存在的視野里(人已經(jīng)死亡),對倫理的理解就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對于人已經(jīng)離開這個世界的倫理思考,其主體不會是已經(jīng)死亡的人,而是仍活著的人們基于某種相信或某種信仰對于已經(jīng)死亡的人的倫理思考,因為他們相信那些死去的人的肉體或肉體生命不在了,可是其靈魂特別是其精神生命還在,甚至永遠存在。這種對于靈魂特別是精神生命的信仰的倫理思考體現(xiàn)了人的生死智慧,即這種生死智慧超越生智慧與死智慧而具有信仰的倫理力??梢哉f,沒有生存主體的信力,就沒有關于死亡主體的倫理價值意義的終極思考。就當代命運大智慧建設的實踐力及其理念落地力而言,既體現(xiàn)了超越生智慧與死智慧的信仰倫理力及其終極價值力,也體現(xiàn)了結合生智慧與死智慧的理想信念力及其終生信仰力。因為一般意義的宗教信仰追求真善美的終極價值而成就其信仰的倫理力,我們如果在其他領域,如科學、藝術或實踐智慧領域中,也找到這種終極價值時,我們就可以自由地選擇宗教領域的進出。但是,建立在科學與價值統(tǒng)一基礎上的理想信念力,例如為共產(chǎn)主義信仰(準確地說是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奮斗終生的選擇,不僅僅是單純出世意義的宗教情懷所能企及的,這里需要出世與入世之間的貫通智慧或者說需要生智慧與死智慧的結合。就當代中國而言,共產(chǎn)主義信仰(準確地說,是共產(chǎn)主義理念信念)自傳入中國后,一直激勵著中國廣大仁人志士為之奮斗,雖然我們尚未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理想社會,但是已經(jīng)激勵和實現(xiàn)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整體財富、當代中國綜合實力在世界舞臺中的遙遙領先?!皬乃郎P而言,中國從來有‘守節(jié)死義,伏節(jié)死難’之教訓?!袊擞殖7Q‘氣節(jié)’。要沖破死生關,弗失此節(jié),必須具有一氣。中國人又常稱義氣、勇氣?!瓪庵皇且环N內在心力之表現(xiàn)。故又稱‘志氣’”。[8]82-83當代中國在服務舞臺中如何創(chuàng)造“回頭客”,需要服務理念的境界修煉。念念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激勵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修煉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事業(yè)的無限容量時間和無邊海量空間的綜合境界,使得其生命力長青。也就說,其綜合境界的正修煉需要“貴在持恒善衡”,也需要“心在持核執(zhí)中”。甚至“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大限度激發(fā)生命精神氣質的當代意義——正氣的正道軌跡,也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甚至當代世界的書寫載于實踐舞臺的領導力及其故事。人爭一口氣,國爭一口氣,人類世界爭一口氣,人不僅僅為一口氣而存在,而且為一口氣而奮斗!中國體育健兒們(體育健將們)為國爭氣為國爭光,中國思想建兒們(思想創(chuàng)新家)也為民爭氣為國增輝。
四、中華民族倡導的死亡倫理精神體現(xiàn)了當代身心合一的生死價值及居存思亡的戰(zhàn)略智慧
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是由物質之“身”與精神之“心”共同構成的?!靶摹钡纳娌荒茈x開“身”,離“身”之“心”就失去了生命載體;“身”也不能離“心”而存,離“心”而存之“身”將是只有不正當欲望的行尸走肉。用生命智慧來提升人的現(xiàn)實存在,可以認為人的生命物質存在雖然是必需的,但人的精神生命比肉體生命更重要。物質生命雖然是人存在的根本,但是體現(xiàn)人精神生命的正道及崇高的信念是人的生命有價值的保證,更是群體和社會賴以安定發(fā)展之所在。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實現(xiàn)精神生命,這樣生活的才充實?!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死問題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它提出了衡量人的生死的正確的價值標準。人生活于現(xiàn)實世界之中,既需要保護身體不受疾病折磨的皮肉之苦以提高生命的物質生活質量,更需要不斷超越自身的肉欲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人生品質。在當代中國人遭遇的各種死亡災難的救助及其生存重建中,中華民族死亡倫理智慧所蘊含的直面生死問題和勇于挑戰(zhàn)生死考驗的積極生命精神狀態(tài)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華民族的死亡倫理精神意味著:面對同胞傷亡的災難,發(fā)揚大愛無疆的倫理去救死扶傷,典型地體現(xiàn)了“患難見真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心凝聚!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在自己的著作《不一樣的天空》的中所寫的:“在危難、絕望和沮喪的日子里,往往也是人性最偉大、最美麗和發(fā)揮互助精神的時候?!盵11]處于風險社會中的當代中國需要從生命倫理到死亡倫理的精神力建構。死亡倫理敬畏死亡,珍愛生命,時時不忘提高防死、減死能力,才能把風險與死難傷亡降到最低。同時要求“真的勇士,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善于吸取深刻的教訓。當代中華民族死亡倫理精神體現(xiàn)了生死與共、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國家戰(zhàn)略智慧。
由個體到民族,中華民族本身與當代中國每一個華夏兒女構成了命運共同體,在當前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特別需要整個民族不斷奮斗、自我激勵的生命力,需要把每一個華夏生命體與整個民族的命運體有機地緊密結合。
當代中華民族生死倫理精神注重對民族生命力的內在建構,對外則體現(xiàn)為由居存思亡到居安思危、由居存思亡到居治思亂的當代中國戰(zhàn)略智慧。對于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當代中國而言,居存思亡的戰(zhàn)略智慧基于不怕死的革命倫理和敢于犧牲的精神、敢于亮劍的風范氣質;居安思危的戰(zhàn)略智慧基于不怕苦的建設倫理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居治思亂的戰(zhàn)略智慧基于不怕難的改革倫理和敢于鉆研的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基礎建構需要不怕死到不怕累的倫理意志,不怕死到不怕難的倫理思維?;诋敶袊劳鰝惱砩羁趟伎嫉拿褡鍌惱矶εc民族精神激勵,則對應當代中華民族復興中和當代中國發(fā)展中“生于憂患”的戰(zhàn)略遠見。“在中華文化中,雞是‘德禽’,是‘知時鳥’,雞鳴而起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勤勉勤奮精神。雄雞司晨,向我們昭示著時光之寶貴?!保暯秸Z)我們的事業(yè)已經(jīng)提前規(guī)劃,我們的書寫已經(jīng)載入且正載入也必將載入實踐舞臺。我們的書寫既包含有字之書,也包含無字之書,無處不在的思想傳播、無時不有的智慧創(chuàng)造?!罢娴男律丝捎膳f生命中誕生,而仍為同一生命。此一生命不絕,乃始可以使此民族國家,亦永遠傳遞而不絕。”[8]240無論是個體生命還是民族生命,關鍵在于生命力尤其是精神生命力推動其“永遠傳遞而不絕”。而且,人的生命力精神維度凝聚著人的倫理動因。由生命倫理到生死倫理,人生在生死倫理追求中不斷激勵富有生命正能量的生命力,實現(xiàn)生命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和不朽價值戰(zhàn)略。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哲學[M].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吳興勇.論死生[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95.
[3]斯賓若莎.倫理學[M].賀 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7.
[4]馮 俊.當代法國倫理思想[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22.
[5]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M].李健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2.
[6]別爾嘉耶夫.論人的使命神與人的生存辯證法[M].張百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
[7]柏格森.創(chuàng)造的進化論[M].陳圣生,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235.
[8]錢 穆.雙溪獨語: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9]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7.
[10]甘紹平.作為一項權利的人的尊嚴[J].哲學研究,2008(6):85.
[11]沈祖堯.不一樣的天空:第3版[M].香港: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16:第4章扉頁.
(責任編輯 文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