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開展有效的詩詞教學成為中學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蓮摹耙晕臑榛薄耙韵霝橐怼薄耙岳頌楸尽比齻€方面進行嘗試,從而提高高中詩詞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最終提升學生詩詞鑒賞的素養(yǎng)。
關鍵詞:詩詞教學;詩詞素養(yǎng);立足文本;有效教學
在開展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都有同感:難度很大,如果不借助于教師的解讀和教輔資料的助讀,學生難以讀懂詩詞文本。
筆者擬以自身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為例,談談如何有效開展古詩詞教學。
一、以文為基,展開印象式閱讀
毫無疑問,在實際教學中,對古詩詞文本的充分占有是鑒賞活動深入進行的必要前提。為此,課前教師要引導學生走近文本,開展教學前的充分而自覺的認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常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但學生大多表現(xiàn)為漫無目的學習“游弋”。其實這是教師慵懶“無為”的表現(xiàn)。教師的“無為”會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無位”。畢竟在詩詞學習方面,學生還沒有掌握行之有效的鑒賞策略和路徑。為此,教師必須要“有為”。
例如,在執(zhí)教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之前,教師可以精心準備幾個預習題目:在這首詞中,詞人寫了什么事、什么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這樣的問題設計具有層級性,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經(jīng)由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敘事知識之后,敘事思維也基本建構成形。為此,引導學生由詩詞的敘事部分切入,就是交給學生一個拐杖,幫助其自主暢游詩詞天地。讓學生分析寫了什么人,也是一個基于學生現(xiàn)有基礎的助學行為。在詩詞中,主人公往往分為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作者自己),二是描寫主人公。讓學生分析詩詞寫的是誰是導引學生辨析詩詞創(chuàng)作描寫的對象。讓學生分析詩詞中描寫了什么景是引導學生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有總體把握。讓學生分析景物是為詩詞中典型人物的鑒賞提供背景,繼而為后文的情感把握奠定基礎。為此,經(jīng)由以上層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教學之前的“助讀”很有必要,它是導引學生跨進詩歌殿堂的指路明燈,可以幫助學生從印象層面把握詩詞的基本內(nèi)容。
二、以想為翼,飛翔全景式空間
詩詞鑒賞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進入這個系統(tǒng),必須要尋覓一個理想的方略。經(jīng)由上一個層級的準備,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詩詞鑒賞的初級方略。但是,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尋求更高層級的支撐。
在這方面,筆者以為“想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略。想象是一種常見的詩詞表現(xiàn)手法,也是大多數(shù)詩詞作家比較喜歡運用的手法。為此,借助“想象”和品析“想象”是鑒賞詩詞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這里推介的“想象”不完全等同于詩詞中的表現(xiàn)手法,它更多地表現(xiàn)為想象式的詩詞體驗,是借助想象的方式領會詩詞創(chuàng)設的意境,再現(xiàn)詩詞文本呈現(xiàn)出的人、景、物、事等。
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其中堆疊著大量名詞性物象,但是這些物象組合在一起,豐富的意境卻呼之欲出,令人涵泳不絕。這種現(xiàn)象之所以出現(xiàn),主要在于欣賞者有效想象的參與。如果單純看每一個物象,似乎看不出什么內(nèi)容,但是有了想象的介入,情況則大為不同。由“枯藤”展開,想象藤蔓枯敗的景象;由“老樹”展開,想象古木參天的情景;由“昏鴉”展開,想象黃昏時分鴉雀歸巢的景致。由此類推,學生可以根據(jù)“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詞匯想象出一系列情景。在這些步驟完成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開展更深一層的想象。不過,此時的想象要轉(zhuǎn)變?yōu)榫C合性的了。教師要提醒學生從上面段落設計的鑒賞步驟開始,先要明確“斷腸人”這一主人公形象,然后將此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圍繞他所寫的事情全部融合在一起。這時候,原本相對“干瘦”的詞匯、物象就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物象上升為意象,意象之間組合成豐富的意境,意境中的人物形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豐潤、圓滿。至此,整個曲子的畫面感非常鮮明。西風勁吹,“斷腸人”孤獨地騎行在古道之上;長期的跋涉,馬瘦、人瘦,馬憔悴不堪,人形容枯槁;古道邊,藤蔓枯敗,古木參天,鴉雀紛紛歸巢;行至一座小橋邊,這里流水淙淙,一處人家怡然團聚,襯托出“斷腸人”的孤寂、愁苦,只能繼續(xù)浪跡天涯。經(jīng)由這樣多層級的想象,詩意、詩境、詩情等漸次顯現(xiàn)。學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展開羽翼,自主、自得地飛翔于詩詞園地,盡情領略其間韻味。與此同時,學生的詩詞素養(yǎng)也會得以提升。
三、以理為本,登臨頓悟式境界
對于詩詞,人們通常認為它偏向于感性,其實,這種認知并不全面。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機制來看,一般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具有先期沉淀的。作品創(chuàng)作的緣起大多為作者受到生活中某種外在因素的觸動,但僅有這個觸動是寫不出好作品的。為此,后繼的理性加工就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殊“過濾器”。在此背景下,對于詩詞的鑒賞,就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的認知,還需要解析出蘊含其中的“理”。
以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例,這首詞是寫詞人與友人突然遭逢春雨的情形,友人狼狽逃竄,詞人獨自坦然相迎;片刻之后,風雨皆去,天氣放晴。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詩詞的魅力盡失。為此,教師就需要提醒學生研習這首詞背后的深意。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漸漸明晰“風雨”的雙重含義、“晴”這個詞語的諧音技法。原來,“風雨”是詞人在借實寫虛,自然的風雨是詞人生活情景的寄托,他遭受了宦海沉浮,歷經(jīng)社會風雨的洗禮?!耙矡o風雨也無晴”則寄托了詞人的理想,風雨不可避免,但風雨總會歸去;人生挫折自然會有,但也將歸去,坦然面對才是最好的選擇。
總之,高中古詩詞鑒賞難度較大,本文提出的教學路徑也僅為筆者個人的淺顯嘗試,要提升學生詩詞鑒賞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詩詞素養(yǎng),還需要眾多同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邱宗林. 高中語文古詩詞“情境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8).
[2]王毅. 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6).
[3]陳會勇. 古典詩詞鑒賞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6,(5).
[4]陳建華. 古典詩詞教學策略新探[J].語文教學之友,2018,(1).
作者簡介:張鋒(1979— ),女,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