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教學是高中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難度比較大的文體,同時也最能展現(xiàn)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影響與熏陶,教師可以從美育的角度著手,首先指導學生進行審美閱讀,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適當?shù)攸c撥引導,促進其進行深入的美育訓練。以《江南的冬景》教學為例,具體說說如何從美育角度入手開展散文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美育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其教育方式應由機械化向藝術化轉變,使學生從美育視角接觸散文篇章,提升其能力與修養(yǎng)?,F(xiàn)以郁達夫《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教學來說明這個問題。該文詩情與畫意并存,且行文有致、清新脫俗,是一篇經(jīng)典篇目。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進入到審美閱讀的狀態(tài)之下,完成基礎性認知,再給予學生必要的文本賞析點撥,最后要求學生在巧妙的訓練任務之中受到足夠的美育熏陶,從而臻于散文教學的極佳境界,感知散文這種文體所具有的形散神不散的魅力。
一、以審美閱讀為基礎
在高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關注審美閱讀,使原有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得到糾正。一直以來,廣受詬病的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有其高效的知識填充作用,但卻在學生個性形成上造成了不小的負面效應,特別是針對極具個性化的散文教學時,往往表現(xiàn)出教學過程的機械化,教師過于關注相關硬性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原本應當由學生為主體的美讀品鑒方式,這就造成了大量富含詩情畫意的句段精華無端流失于。應該說,這種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使得寫景散文原本具有的鮮活藝術特色消失了,藝術感染力降低了,使學生喪失了對文本進行感性思考的機會,其審美感悟日益弱化。久而久之,學生自然難以把文本中所包蘊的情調(diào)、情緒、情感擇取出來,也難以將其內(nèi)化成為心靈深處之所需。在這種情況下,散文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得到優(yōu)美語感、藝術語言的訓練便淪為一句空話??紤]到這個問題,教師在講解郁達夫所創(chuàng)作的《江南的冬景》一類寫景散文時,需要把葉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以審美閱讀為基礎的理論引入課堂,積極引導學生先高聲朗讀,以便激揚其氣,接下來用密詠恬吟的做法,達到賞其韻味的效果。在數(shù)度誦讀之后,學生可以進入到審美主體同審美客體集中融合的境界,即物我兩忘、深入化境的狀態(tài)。教師帶領學生以審美為目標進行誦讀,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審美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深入體味作者情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應當眼、耳、口、心、形、神等高度統(tǒng)一,以適度的態(tài)勢配合文本,或者高聲以誦,或者低聲以吟,這可謂是一種極具藝術化的藝術鑒賞活動。
二、以適時點撥為重點
在引導學生對散文進行鑒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既然已經(jīng)將教學重點放在美育熏陶上,那么教師便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磨練,而把自身定位于適時適度的點撥者。比如,在執(zhí)教《江南的冬景》一文時,若是教師依然固守自身主體角色不肯改變,先行介紹本文所處時代背景,再要求學生整體閱讀課文,接下來指導其概括文章整體及段落大意,最后要求學生歸納文章主旨、藝術特色等,就必然會破壞《江南的冬景》一文那渾然天成的意境,也會影響其寫景與抒情的本真狀態(tài)。為此,教師需要按照《江南的冬景》一文在寫景和抒情時的意蘊內(nèi)涵,把點撥式方案應用到教學當中,即率先進行引導,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最能展現(xiàn)散文文本特質(zhì)的詞句,再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實現(xiàn)基于審美的細讀與品味,使其于文本藝術構思框架之中,發(fā)現(xiàn)文本藝術表達的真諦,進而將文本融會貫通于自身的思維體系之內(nèi)。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前面提到的以審美閱讀為基礎,只是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在其后要做的則是讓學生謀求主動發(fā)現(xiàn)作者情感、寫作功力、作品優(yōu)美意境相聯(lián)系的結合策略,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畫面留白等等,循此路徑,自然而然導入到散文所具有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使學生形成如臨其境、如睹其景的真切感受。對于教師來講,其自身的引導功能是不能不加以強化的,無論是對于活化情境的要求,還是對于發(fā)現(xiàn)意境的要求,亦或是概括關鍵字、詞的要求等,均需要教師在學生品鑒的過程中給予適時適度的指導。比如,當學生誦讀至“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時,教師要提醒學生這段描寫看似平實,其運用的比喻修辭手法是需要教師提醒學生注意的,將晨霜視作“黑女臉上的脂粉”,一句形象化的描繪,使得晨霜之色彩纖悉無遺。如果不特意點撥,學生便可能直接讀過去,錯失領悟其意蘊的機會。
三、以美育熏陶為訓練目的
所謂的語文學科訓練,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下,往往被等同于無休止的習題練習,這實際上是忽略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結果。以《江南的冬景》為代表的經(jīng)典散文作品,往往意象清新明麗,文風質(zhì)樸簡約。比如在本文中,清晨所具有的如粉晨霜之美,午后的風和日暖之姿,垂暮時的微茫煙雨之態(tài),以及夜晚時分那白雪紛飛的畫境,均可謂是清新明麗之生命韻律的自然表達,用字可謂簡潔,煉句可謂精警,字字句句間都充溢著無盡的美和生命力。當教師講解完本文時,相應的練習如果過于程式化,是無法讓這美和生命力同學生的思想真正關聯(lián)起來的,而只有以美育熏陶為訓練的策略,才有可能促進學生真正進入到品鑒此文的良好狀態(tài),使學生的眼睛和心靈能夠同時被作者的精心描繪所吸引,和作者共同盡情享受那美好的時光與景色。當然,以美育熏陶為訓練的策略并非只此一種,比如,教師在講完《江南的冬景》時,可以基于美育而實現(xiàn)分組拓展訓練,讓小組間進行競賽,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在學習完本文以后,對江南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認識,這些認識有時候古人已經(jīng)說過了,你們可以嘗試說出古人有哪些描寫江南美景的詩句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以說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等句子,使美育熏陶更進一層。
總的說來,散文教學屬于高中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最能展現(xiàn)教師教學水平的一類文體,同時其自由度也非常高,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尤其需要關注到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機械化轉向藝術化,讓學生進入到美育熏陶的美好境界,繼而打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李正漢.理清脈絡,領會實質(zhì),提升語文教學實效——以《江南的冬景》為例[J].課外語文,2017,(3).
[2] 寇永升.且看郁達夫如何消受“江南的冬景”[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1).
作者簡介:張淼(1982— ),男,江蘇省睢寧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