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良妙 ,劉其全 ,汪進仕 ,盧學松 ,占志雄 ,3*
(1.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福州 350013;2.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監(jiān)測與治理重點實驗室,福州350013;3.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 水稻研究所,福州 350018)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üenée)]屬鱗翅目,螟蛾科,在我國各水稻種植區(qū)均有發(fā)生為害,是我國水稻常發(fā)性重大害蟲,尤以華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qū)發(fā)生為害最為嚴重[1]。稻縱卷葉螟主要以幼蟲啃食為害,共分5齡。稻縱卷葉螟初孵1齡幼蟲以啃食心葉為害,葉片呈現(xiàn)小白點狀,即“白點期”;2齡幼蟲在葉尖上吐絲綴合成1~2 cm長的小苞,藏匿其中啃食葉肉表皮,葉片現(xiàn)白色條斑受害狀,俗稱“束尖期”;3齡幼蟲縱卷葉片,蟲苞達10~15 cm,稱為“縱卷期”;4齡幼蟲暴食葉肉,蟲苞內綠色部分幾乎被啃食,僅留葉片下表皮,并轉苞為害,稱為“轉苞期”,稻葉呈現(xiàn)白葉、扭曲、失水干枯等癥狀;5齡幼蟲造成葉片焦白、干枯、縱裂,稱為“暴食期”。稻縱卷葉螟幼蟲一生可啃食稻葉5~6片,多者可達9~10片。稻縱卷葉螟大發(fā)生為害時,田間呈現(xiàn)一片枯白,甚至整片稻株枯死,給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4]。2000年以來,我國稻縱卷葉螟發(fā)生為害日趨嚴重,全國年均糧食損失約76萬噸[5-7]。稻縱卷葉螟在福建省年發(fā)生5~7代,是水稻最主要的害蟲之一,一般發(fā)生年份造成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在50%以上[8]。長期以來,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稻縱卷葉螟已對有機磷、有機氯、氨基甲酸酯和沙蠶毒素類殺蟲劑產生抗性[9-12]。隨著農業(yè)部實施高毒農藥替代措施[13],氯蟲苯甲酰胺、多殺霉素、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及毒死蜱等藥劑大量應用于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一些地區(qū)稻縱卷葉螟已經對氯蟲苯甲酰胺、多殺霉素等藥劑產生敏感性下降或明顯的抗性[12,14-16]。為了有效緩解水稻稻縱卷葉螟對殺蟲劑的抗性選擇壓,開展防治藥劑混配應用是一種有效的技術途徑。科學合理的農藥混配具有減少農藥使用、提高藥效、延緩抗性、降低成本等優(yōu)點[17]。為此,本文開展了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分別與茚蟲威、毒死蜱混配的聯(lián)合作用研究,旨在為稻縱卷葉螟的治理及水稻安全生產提供科學依據,達到農藥減量使用的目的。
從福建福州田間采集稻縱卷葉螟高齡幼蟲,在室外自然條件下,用分蘗期水稻苗(品種為Y兩優(yōu)1號)籠罩飼養(yǎng)1代,挑選新孵化的F1代稻縱卷葉螟3齡幼蟲作為殺蟲劑室內配方篩選毒力測定的試蟲。
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懸浮劑(青島奧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5%茚蟲威懸浮劑(美國杜邦公司);40%毒死蜱乳油(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質量比1∶4)懸浮劑、3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毒死蜱(質量比1∶20)微乳劑(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制)。
按等比級數,將供試殺蟲劑單劑和混劑用純凈水稀釋配制成5~6個梯度濃度藥液,參考稻葉浸漬法[10]進行室內毒力測定。將30 d苗齡的水稻苗根上部分完全浸沒在預先配制好的不同濃度的供試藥劑溶液中30 s,然后取出自然晾干,放入底部裝有水稻營養(yǎng)液的玻璃試管內。每個試管接入稻縱卷葉螟3齡幼蟲8頭,用橡皮筋將管口用紗布罩住以防止試蟲逃逸。將試管置于溫度(25±1)℃、相對濕度70%~80%、光周期L∶D=16∶8的人工氣候室中,同時以0.01%Triton X-100處理作為空白對照(CK)。每個處理重復3次,72 h后檢查稻縱卷葉螟幼蟲的存活率,以空白對照組死亡率低于10%為有效試驗。以針刺只作微弱反應或無任何反應作為稻縱卷葉螟幼蟲死亡判斷標準[18]。采用孫云沛共毒系數法評價混劑的增效作用[19]。
毒力指數(TI)、實測毒力指數(ATI)、理論毒力指數(TTI)及混劑的共毒系數(CTC)分別按公式(1)~公式(4)計算。共毒系數CTC≥120,表示增效作用;CTC≤80,表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
1.4.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大湖鄉(xiāng)新塘村,試驗地常年種植單季水稻,土壤為砂質壤土,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中等,pH值為6.1。稻田排灌良好,稻縱卷葉螟常年中等或偏重發(fā)生。試驗水稻田于2017年5月25日人工移栽插植,水稻品種為泰豐優(yōu)656。施藥時水稻處于幼穗分化期。
1.4.2 田間藥效試驗設計
試驗設藥劑處理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懸浮劑7.5,15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15%茚蟲威懸浮劑27,36 g/hm2、40%毒死蜱乳油480,720 g/hm2、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懸浮劑22.5,30 g/hm2、3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毒死蜱微乳劑180,270 g/hm2,并以清水噴霧處理作為空白對照(CK)。共11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4次,每小區(qū)面積25 m2。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間筑小田埂,防止田水串灌。
1.4.3 試驗與調查方法
試驗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20]進行。于2017年7月2日,在稻縱卷葉螟1~2齡幼蟲發(fā)生高峰期,用HD-400手動噴霧器(最大工作壓力5 kg/cm2)對水稻植株莖葉均勻噴霧施藥1次,用水量為675 L/hm2。施藥后15 d,當代稻縱卷葉螟為害定型時調查1次。調查方法: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樣點調查水稻5叢,每小區(qū)共調查25叢。調查水稻總葉數和卷葉數,統(tǒng)計卷葉率,同時剝查卷葉內稻縱卷葉螟的殘蟲數。根據藥劑處理區(qū)與空白對照區(qū)卷葉率和活蟲數,按公式(5)~公式(6)分別計算保葉效果和殺蟲效果。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防效差異顯著性分析。
采用DPS 7.05統(tǒng)計軟件計算毒力回歸方程、致死中濃度(LC50)、95%置信區(qū)間和相關系數,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計算卷葉率、保葉效果和殺蟲效果。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毒死蜱及其混配藥劑對稻縱卷葉螟3齡幼蟲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茚蟲威1∶2、1∶4、1∶6質量比混配藥劑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其中,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茚蟲威1∶4的配比增效作用最顯著,共毒系數達160.8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毒死蜱4個配比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毒死蜱1∶20和1∶40配比的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系數別為221.59和172.53。
表1 殺蟲劑混配對稻縱卷葉螟3齡幼蟲的毒力與增效作用
由表2可以看出:施藥后15 d,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懸浮劑和3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毒死蜱微乳劑2種復配藥劑保葉效果為87.15%~90.81%,殺蟲效果為94.98%~96.26%,對稻縱卷葉螟具有良好的田間控制效果。2種復配藥劑所設劑量處理的保葉效果和殺蟲效果均優(yōu)于3種單劑。2種復配制劑處理的保葉效果和殺蟲效果與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懸浮劑7.5 g/hm2、15%茚蟲威懸浮劑27 g/hm2、40%毒死蜱乳油480,720 g/hm2處理相比,差異均達顯著水平(p<0.05)。
近年來,稻縱卷葉螟發(fā)生面積和危害程度呈不斷加劇趨勢,對水稻優(yōu)質高產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化學防治仍是防治稻縱卷葉螟的最主要手段[16]。2007年1月1日,我國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的銷售和使用[21]。氯蟲苯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阿維菌素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毒死蜱等高效殺蟲劑在水稻生產上大量應用,經過多年推廣應用,稻縱卷葉螟已對上述藥劑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或敏感性下降[16,22-23]。由于稻縱卷葉螟屬于遷飛性害蟲,其種群每年在不同蟲源地之間、蟲源地與發(fā)生地之間、不同區(qū)域發(fā)生地之間遷飛交匯融合。因此,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監(jiān)測與治理是水稻害蟲防治研究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采用不同作用機制、無交互抗性的殺蟲劑進行輪換用藥,可以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24]。而科學合理的農藥混配具有減少農藥使用、提高藥效、延緩抗性產生、降低成本等優(yōu)點[17]。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茚蟲威(1∶4)、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毒死蜱(1∶20)混配對稻縱卷葉螟3齡幼蟲的共毒系數分別達160.83和221.59,具有顯著的混配增效作用。田間藥效試驗也表明,復配制劑對稻縱卷葉螟的保葉效果為87.15%~90.81%,殺蟲效果為94.98%~96.26%,田間防效優(yōu)于單劑的防治效果。通過復配達到了減少農藥使用并提高田間防治效果的目的,但在稻縱卷葉螟防治生產實踐中也不能長期單一使用同一種藥劑,需選擇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合理輪換使用,這對于有效緩解稻縱卷葉螟對殺蟲劑的抗性選擇壓,延緩害蟲抗性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稻縱卷葉螟持續(xù)控制及水稻安全生產也具有重要的科學與現(xiàn)實意義。開展水稻害蟲防治藥劑復配增效配方篩選與應用,是實施農藥減量使用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
表2 殺蟲劑復配對稻縱卷葉螟的田間防治效果(2017年)
[1]傅強,黃世文.水稻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王鳳英,胡高,陳曉,等.近年來廣西南寧稻縱卷葉螟大發(fā)生原因分析[J].中國水稻科學,2009,23(5):537-545.
[3]陳曉,劉萬才,朱建生,等.2003年我國稻縱卷葉螟特大發(fā)生的氣候背景[J].應用昆蟲學報,2013,50(3):615-621.
[4]楊亞軍,徐紅星,鄭許松,等.中國水稻縱卷葉螟防控技術進展[J].植物保護學報,2015,42(5):691-701.
[5]郭榮,韓梅,束放.減少稻田用藥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與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10):38-41.
[6]包云軒,曹云,謝曉金,等.中國稻縱卷葉螟發(fā)生特點及北遷的大氣背景[J].生態(tài)學報,2015,35(11):3519-3533.
[7]劉宇,王建強,馮曉東,等.2007年全國稻縱卷葉螟發(fā)生實部分析與2008年發(fā)生趨勢預測[J].中國植保導刊,2008,28(7):33-35.
[8]孔麗萍,關瑞峰,朱先國.福建省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特點與預測預報[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4(5):25-26.
[9]蘇建坤,褚柏,陳偉.稻縱卷葉螟抗藥性測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監(jiān)測[J].上海農業(yè)學報,2003,19(4):81-84.
[10]Zheng X S,Ren X B,Su J Y.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ofCnaphalocrocis medinalis(Lepidoptera:Pyralidae)in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11,104(2):653-658.
[11]林秀秀,金道超,陳祥盛.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2,51(3):437-440.
[12]唐濤,符偉,王培,等.不同類型殺蟲劑對水稻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的田間防治效果評價[J].植物保護,2016,42(3):222-228.
[13]高忠文,陶嶺梅,蘇建亞,等.防治稻縱卷葉螟高毒農藥替代藥劑的室內篩選[J].中國水稻科學,2008,22(6):631-636.
[14]陳偉.廣西不同地區(qū)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監(jiān)測及其生理生化差異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
[15]任秀貝.稻縱卷葉螟對殺蟲劑抗性的監(jiān)測與室內飼養(yǎng)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3.
[16]王世玉,湯雨潔,任淼淼,等.稻縱卷葉螟殺蟲劑敏感基線的建立與抗藥性監(jiān)測[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39(3):402-407.
[17]盧海燕,劉敏,劉賢金.防治褐飛虱高效安全農藥復配配方的篩選[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5,27(2):103-106.
[18]陳長琨,李秀峰,韓召軍,等.二化螟抗藥性監(jiān)測方法及相對敏感基線[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23(4):25-28.
[19]Sun Y P,Johnson E R.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 Flies[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5):887-892.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GB/T 17980.2—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蟲劑防治稻縱卷葉螟[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21]李紅梅,李學峰.甲胺磷等高毒農藥替代策略的經濟分析[J].世界農業(yè),2006(6):14-17.
[22]盧鵬,李建洪,張智科,等.湖北省水稻稻縱卷葉螟的抗藥性監(jiān)測[J].湖北植保,2009(4):14-15.
[23]陳偉,梁立成,嚴春麗,等.廣西不同地區(qū)稻縱卷葉螟對4種殺蟲劑的抗藥性研究[J].廣西植保,2013,26(4):4-6.
[24]李燕芳,肖漢祥,張揚,等.乙基多殺菌素對稻縱卷葉螟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試驗 [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3,44(8):1282-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