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軍 李孟曉
(1.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軍民小學 山東煙臺 264000;2.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qū)國翠小學 山東煙臺 264000)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同樣也是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的初始階段。所以,小學階段是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最重要時期。學校作為學生學習道德教育的最佳環(huán)境,應從各方面加強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滲透。
雖然道德教育沒有被單獨列為一個學科,但是在每一學科中都能體現,每個學科都可以將其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小學體育教學也不例外,也能將道德教育融入其教學過程,如果融合得當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隨著現代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加快,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等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學校教學也產生了強烈沖擊。青少年違法犯罪率逐年上升,違法犯罪年齡年輕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學校德育教育的負擔越來越重,加強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緩。[2]
英國杰出教育家洛克第一次將教育明確地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三個組成部分,并認為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健康的人。
法國現代教育思想的先驅、自然主義杰出代表盧梭先生也認為:人的身心要和諧發(fā)展,人的心靈發(fā)育和身體的發(fā)育是成比例的,身心應當和諧是大自然的要求。[3]
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毛澤東主席也有一句名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有了強健的體魄,再加上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才能將事情做到最好,這句名言也充分說明了體育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試行)》中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學校體育教學具有開放性、直觀性、實踐性等特點,比較容易將德育教育融合在其教育教學過程中,是一種施之有效的途徑和方式,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有力補充和加強。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在體育技術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對學生進行互助精神的教育;利用中國女子排球隊勇奪世界冠軍的事例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德育教育;還可以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德育教育。
體育教學目標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等四大目標,其中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中就包含了道德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自然屬性的完善,道德教育著眼于社會屬性的提升,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社會適應目標的實現表面上看是培養(yǎng)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及活動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等,但實質上也是對學生遵紀守法、愛國主義的教育,所以,社會適應目標達成與道德教育也是相通的。
大多數體育教師認為:體育教師主要任務就是把體育技術傳授給學生,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只是給學生講解體育技術動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道德教育任務可有可無,對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小學體育教師隊伍中體育教育專業(yè)教師所占比例較小,農村及偏遠農村尤為明顯,有些學校的體育教師是高中畢業(yè)的體育特長生擔任,甚至有些學校根本就沒有專業(yè)的體育教師,體育課都是由其他學科老師代課。這樣水平的體育教師教授標準的體育技術動作的保障都沒有,更無法談及通過體育教學進行德育教育滲透。
通過調查統(tǒng)計顯示:小學體育教師的道德教育90%以上都是采取“說教”的形式開展的,只注重了“教”,而忽略了“育”。這種單一的說教式德育教育無疑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和抵觸,教育效果自然就不容樂觀。[4]
目前,教育部門、學校對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沒有具體要求,義務教育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只是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精神的要求,這一要求太過于籠統(tǒng),缺少細化。[5]
另外,對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沒有相應的考核機制。這就導致小學體育教師認為德育教育的滲透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好體育技術動作的同時保證體育課堂安全。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多元化的外來文化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道德觀也呈多元化發(fā)展,這一因素也是影響小學生道德觀重要的負面影響因素。[6]
我國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說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行正則影直?!边@句至理名言就充分說明了環(huán)境對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和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日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注重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營造,給學生傳遞正能量,為學生道德成長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7]
例如:體育教師和學生一起商定體育課的課堂紀律要求,每位學生都是紀律要求的制定者,學生就會盡力維護課堂紀律不受違反,學生不但對自身嚴格要求,同學之間也會相互監(jiān)督和提醒。這樣一來,就可以形成一種人人遵守課堂紀律、人人維護課堂紀律的良性環(huán)境。良性環(huán)境的影響對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規(guī)則的行為習慣,從而有利于遵紀守法等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黨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理念,進一步強調德與法不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教育也要順應歷史潮流的發(fā)展,一切要“以生為本,以德為先”,體育教育也亦如此。所以,作為新時期小學體育教師的我們一定要端正思想,充分認識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現實體育教學中切實實施德育教育。[8]
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大小學體育教師及其他學科教師的德育滲透教育能力培訓,促進小學教師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只有將教師的“水桶”容量打造的足夠大,才能有足夠的水來更好地澆灌祖國的花朵。
在德育教育形式上無比要打“破灌輸式”、“言傳式”的單一性,應采取多形式、多方法地實施道德教育。要重視“身教”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耳染目濡、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例如:體育教學比賽中教師一起參與,教師不僅是比賽的組織者、制定者,同時也是比賽活動的共同參與者,在比賽中體育教師應率先垂范遵守比賽規(guī)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身教”榜樣;再如: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讓學生觀看競技比賽的視頻,結合真實比賽視頻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等。這種多形式的德育教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抵觸情緒,還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應制定的一般教學目標和道德教育目標相結合的整體教育教學目標,并將其明確化、具體化。另外還要制定相應的德育教育目標考核機制,不僅要讓教師知道怎么做,還要讓老師明白做到什么程度。這樣才能切實推進道德教育的實施,并保證取得預期效果。
總之,道德教育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也是充滿著各種困難和阻礙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多部門之間通力合作,再加上小學體育教師的共同努力,將道德教育切實實施到體育教學中,相信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就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為素質教育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