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作者單位:河南濟源市教學研究室)
一線教師整天“泡”在學校,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和學生打交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似平淡,但是只要留心,善于思考,就能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更多的是從教學“主陣地”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問題中梳理、篩選、提煉課題。
研讀教材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對于教材的內容、主旨、課后題等要細細研讀,明白學段目標,領會編者意圖,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研讀的過程中善于思考,往往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語文拼音學習部分的情境圖,和老教材相比有明顯變化。以“ai、ei、ui”為例,原人教版教材中是以單幅圖出現(xiàn)的:兩個小女孩挨在一塊——ai;一個人使勁砍柴,發(fā)出的“eiei ”聲;小女孩圍著圍巾——ui。統(tǒng)編教材將拼音整合在一幅圖中:一群孩子圍著老奶奶聽故事。在這幅圖中蘊含了很多學習的信息:ai的讀音——老“奶奶”、“白”發(fā)、小朋友一個“挨”著一個;ei——小朋友的頭發(fā)是“黑”色的,他們“背”著書包;ui——小女孩的胳膊放在“腿”上等等。仔細觀察,會有很多幫助學生準確發(fā)音的信息。教師可以在按順序指導學生看圖說話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字母的讀音,達成正確拼讀的目標。再者,小孩子放學后聽老奶奶講故事,潤物無聲地進行了德育教育。同樣的,還有“z、c、s,j、q、x,ang、eng、ing、ong”等,有趣的故事情境,將拼音學習與學生生活建立聯(lián)系,以相應的事物示聲或示形,幫助學生學習字母,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那么,怎樣利用整合的情境圖幫助學生學習拼音,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呢?課文中的插圖,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主旨、體會人物情感有哪些幫助呢?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問題,研究課文中插圖的作用,經過提煉,形成課題,開展研究,以達到更好地利用插圖服務教學的目的。
再如,統(tǒng)編教材針對學生讀書少的問題,注意到了兩個延伸:向課外閱讀延伸,向語文生活延伸。把讀書納入到教學中去,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為例,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和“快樂讀書吧”兩個欄目,真正地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引導學生分享讀書的快樂,拓寬閱讀的途徑和方式,提高閱讀效率。那么在實踐中如何教學才能真正發(fā)揮這些欄目的作用,達到編排的目的?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較多,怎樣落實“和大人一起讀”?怎樣利用這些欄目促進親子閱讀、全民閱讀、自主閱讀?這些問題,只要我們關注到了,就可以在這一方向開展課題研究。
教學的效果如何,從學生學習的反饋中就可以知道,最直接的評價就是試卷。利用評價的結果發(fā)現(xiàn)問題,展開研究,也是選題的有效途徑。
我們曾對一所學校的六年級學生習作水平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有近36.5%的學生段落寫得不具體,語言貧乏;不會布局謀篇,文章結構“老三段”。如,“星期天,我跟著爸爸媽媽去爬山。走在路上,小草是綠的,橡樹葉很綠,槐樹葉也很綠,路邊的花兒開得很鮮艷,小鳥喳喳地叫著,我高興極了?!狈此颊n堂,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只注重情感的熏陶、字詞的處理,沒有關注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語言文字的運用。還有的教師雖然也關注到了這一點,但是單篇課文中讀寫結合的片段訓練,在學生某一方面的表達能力上強化不夠。
怎樣讓課文中好的表達在學生的習作中落地開花,讓有待提高的學生習作水平達到年段的要求,讓優(yōu)秀的學生更上一層樓?在問題的驅動下,我們進行了思考和改進:圍繞一個表達的“點”,將多個具有相同、相似或者相反的文本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比較中鑒別、吸納、練習、模仿、強化,從而習得一定的表達方法,通過訓練達到掌握。
如,中高年級課文中有幾篇課文是這樣描寫“葉子”的?!而B的天堂》中寫道:“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爬山虎的腳》中寫道:“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泛起波紋,好看得很?!薄赌瞧G綠的爬山虎》中對于爬山虎是這樣寫的:“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便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教學時,出示三個片段,讓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明白同樣是描寫葉子,但是不同植物的葉子有自己的特點,要仔細觀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來寫。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一種植物的葉子,試著寫一寫,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詞語。這樣對文本的整合安排,強化了學生對“葉子”這一事物的描寫,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更加細致,表達更加清晰,有話可寫,88.3%的同學表達得比較具體生動。
以這個反饋為引子,我們將這樣的方法運用到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提煉了“基于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研究”這一課題。發(fā)揮文本的組合作用,舉三反一,強化某一方面的表達。如,讓高年級的學生學習“插敘”的寫法,有的教師將《凡卡》《彩色的翅膀》《燈光》三篇文章組合,讓學生了解“插敘”的作用和用法,并以訓練《弟弟,我錯了》,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插敘。讓學生準確運用動詞來寫連貫的動作,有的教師把《少年閏土》《淘氣包埃米爾》《長襪子皮皮》中精彩的動作描寫片段進行提煉組合,讓學生進行動詞積累及連貫動作的描寫。有的教師選取的切入點是“一波三折情更切”,選取的文章是《頂碗少年》《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刷子李》,讓高年級學生懂得習作故事情節(jié)要一波三折。還有的教師選取的切入點是“側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文章組合了《沉魚落雁與閉月羞花的故事》《橋》《“鳳辣子”初見林黛玉》,讓學生學習“以景襯人、以物襯人、以人襯人”的寫作方法。這樣的做法和效果非常明顯,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問題。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每天上課,自然會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并產生思考。如,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上常用的教學方式,有的教師事先沒有安排,到了討論的時候,隨便讓前后四人小組進行,沒有分工,也沒有順序,導致小組內善于發(fā)言或者成績較好的學生成了“話霸”,內向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沒有發(fā)言的機會。還有的教師無論什么問題都讓小組合作,有的問題獨立思考完全可以解決,也要“合作”一番,以示有這樣民主的教學形式,效果卻不去考慮。那么,小組合作中幾個人一組合適,如何分工?哪些問題適合小組合作,哪些問題不需要?合作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小組匯報中又要注意什么?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做好了才能真正發(fā)揮這種教學形式的作用。
再如,教師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怎樣才能做到鼓勵、跟進、指導性地評價,讓學生既明白怎樣改進,又不失學習的信心?怎樣做到因學定教?怎樣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等等。如果我們能夠把課堂上出現(xiàn)的困惑記下來,從中選取自己最想研究也能夠研究的問題,形成課題,進行持續(xù)研究,那么這一方面的問題的思考會更深入,解決的辦法也會更多,課堂效率也會更高。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教育質量提高的必要條件,也是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教師對于課程的理解力和執(zhí)行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如,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是“怎么教”,而往往忽視了“教什么”的問題,而多數(shù)教學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往往就在于分不清楚“教什么”。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拔高要求,如二年級就要求學生快速默讀,導致課講完了,學生還不會讀課文。這就是教師對學段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生學習“夾生”的現(xiàn)象。任何一個希望專業(yè)成長的教師都要不斷地思考和改進。如,課標的理念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如何在課堂實踐中落實?什么樣的課堂評價才能促進學生學習?小學語文低年級課文中的識字量大,如何解決?有哪些識字方法?僅就一個“導入”來說,有哪些方法?針對不同的內容該怎樣導入才能吸引學生?以什么為突破口促進自己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教師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小切口、深挖掘的課題研究。
以上這些方面只是個例子,還有很多途徑可以讓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有的問題互相融合、相輔相成,都來源于教學實踐的思考。從問題出發(fā),思考、梳理、篩選、提煉、研究,以求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是課題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研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