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珍
(作者單位:浙江仙居縣安洲小學)
煙花四月的杭城,千課萬人組委會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小語人呈上了一場饕餮盛宴。何捷老師執(zhí)教的《晏子使楚》(語文A版、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更是驚艷全場,值得一品再品。
何捷老師緊扣單元目標,直奔人物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領悟文本表達的秘妙,解讀出文本中蘊藏的寫作密碼。何老師自始至終,都有意無意地運用“春秋筆法”來講春秋歷史上的《晏子使楚》,整堂課充溢著濃濃的思辨色彩。
《晏子使楚》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在結構方式上是以三個小故事并列呈現(xiàn)來編排的,但又有內在的先后順序,在形式上形成了反復之美。何老師開課之前就在黑板上寫下了“精準妥帖”四個大字,一開課即把學生閱讀注意力引向這個目標。然后出示本單元閱讀提示,讓學生明白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感受語言表達的精準。緊接著又出示本課讀書要求:快速瀏覽,熟悉三個故事;關注對話,感受語言魅力。在接下來三個故事的品讀中,何老師的舉一反三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根據(jù)文本特點,靈活地、恰如其分地選取切入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細節(jié)”,再緊扣細節(jié)“精讀”,從不同層面去“細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品完每個故事,何老師都會提醒:每個不一樣的細節(jié)背后,指向的都是語言表達的精準妥帖。
1.著眼關聯(lián)詞——表達的精準,就在于運用“唯一”
讀第一個故事“開狗洞迎賓”時,何老師要求學生找出晏子的話哪里最妙。學生的發(fā)現(xiàn)多種多樣,各有道理,但這是淺層次的。何老師不失時機地給出“支架”,要求學生“看到不一樣的細節(jié)”。學生找到關聯(lián)詞“只有……才……”,何老師又引導學生替換關聯(lián)詞再比較,知道這是一個“不二的選擇”,從而讓他們領略表達的精準就在于運用“唯一”。接著,何老師又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從晏子說話神態(tài)“看了看”,就“對接待的人說”,感悟出晏子思維的敏捷,并且體會到這是一種輕蔑的“看”。在品讀的基礎上,何老師再組織學生表演,一再提醒學生注意人物的神態(tài)和語言表達要一致,即好的表達效果就在于“言行合一”。
2.關注提示語——表達的魅力,就在于禮尚往來
讀第二個故事“質疑齊國人才”時,何老師還是以“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細節(jié)”為抓手,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的提示語——楚王“冷笑”,晏子“嚴肅”;楚王讓步了“說”,晏子就“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楚王放下架子后“說”,晏子就“拱了拱手說”。晏子的態(tài)度隨著楚王態(tài)度的變化而變化,正所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從而讓學生懂得晏子語言的表達魅力,就在于禮尚往來。那什么是表達的禮尚往來呢?何老師和學生現(xiàn)場來了個有趣的互動——
師:我尊重你。
生:我也尊重你。
師:我喜歡你。
生:我也喜歡你。
師:我討厭你。
生:我也討厭你。
師:我裝腔作勢。
生:我也裝腔作勢。
師:我不顧兩國的關系隨便亂說。
生:我也不顧兩國的關系隨便亂說。
在師生有趣的對話中,學生明白了什么叫表達的“禮尚往來”。接著師生分角色讀楚王和晏子的對話,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受語言的魅力。最后,何老師出示《晏子春秋》原文片段,引導學生對照課文積累“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三個詞語,并讓學生掌握“記住三個詞語記住一段話”的學習方法。
3.推敲反問句——語言的德性:得理要饒人,理直氣要和
讀第三個故事“取笑偷盜事件”時,何老師教學的角度、方法又有新的變化。他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細節(jié)”,待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后,何老師出示兩個反問句——“大王怎么不知道哇?”“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引導學生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差別,覺察表達之妙:反問句表達的語氣更強烈,聲勢更盛。然后,何老師又出示一個陳述句:“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焙卫蠋熥穯柕溃宏套舆@么會說話,為什么第三句不繼續(xù)使用反問句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反問句顯得咄咄逼人,而陳述句語氣緩和,晏子這么說是給楚王臺階下。何老師適時小結:以上三種不同的語氣,從針鋒相對,到給人臺階,最后以退為進,顯示了晏子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緊接著何老師問學生:“晏子為什么不絕地反擊,置人死地而后快,而要分三步‘接招’,給楚王留下足夠的面子?”從中引領學生感悟:作為一名齊國的使者,給楚王面子,其實也是挽救自己,若是氣勢太盛,逼急了楚王,不僅會招來殺身之禍,還會殃及齊國。所以語言的最高境界是“語言的德性:得理要饒人,理直氣要和”。這就回到了“春秋時代”,兼顧了外交禮節(jié),觀照了全文。
晏子的語言藝術反映了他思維的敏捷與智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何老師適時補充了“周總理妙對外國人”的文字資料,還播放了微電影《楊子榮深入虎穴》片段,讓學生進一步深刻體會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同時,何老師又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本延伸到生活,為他們的學習打開了廣闊的視野。
在課的總結環(huán)節(jié),何老師除了展示三個故事品讀的側重點——“精準選用關聯(lián)詞、精細描寫提示語、精確選用反問句”外,還引導學生從每個故事重點不同,細節(jié)描寫也不同這一現(xiàn)象中,深刻地領悟到:表達的實力就藏在每一個細節(jié)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語言的源泉。何老師的這堂課始終洋溢著濃郁的思辨味道。
課前談話時,何老師引導學生認識“語境不同,詞語感情色彩有變化”,就已為本節(jié)課的思辨訓練埋下伏筆。又如,課伊始,何老師讓學生憑直覺快速回答三個問題:誰是好人or誰是壞人?誰聰明or誰愚蠢?誰勝利or誰失???學生齊答:晏子是好人、楚王是壞人,晏子聰明、楚王愚蠢,晏子勝利了、楚王失敗了。然后讓學生個別答,學生開始有點猶豫。接著,何老師追問:“楚王能夠治理一個大國,他難道是個笨蛋?他真的是壞人嗎?晏子真的勝利了?”學生開始搖頭,也有人低聲說“不是”。“咱們再來玩一次。”何老師笑著說。這輪齊答,學生的思維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答案也大不相同了:晏子是好人、楚王也是好人(因為楚王也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晏子聰明、楚王也聰明。至于誰勝利,學生搖搖頭,表示不能輕易下結論,也有個別學生覺得兩者都沒有勝利。經(jīng)受了辯證思維的洗禮,學生已初步認識到不能簡單下結論,而應該辯證地、整體地評價人和事。
更妙的是,在全課即將結束,同學們都對晏子高山仰止時,何老師竟拋出一連串的問題:“晏子真的那么厲害?語言真的能解決一切問題?楚王后來為什么要做出滅掉齊國的決定?據(jù)我所知,正是晏子的這次訪問,才使楚王做出這樣決定的?!逼鋵?,何老師是再一次提醒大家:每樣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不能以絕對的眼光看問題,而且事物還是在發(fā)展變化的。何老師以此告訴學生,“學不完的晏子,讀不完的春秋”,最后引出課堂結語“和晏子告別,和春秋相約”。如此教學,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視野從一篇課文走向一段歷史,更是繼續(xù)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整堂課,何老師自始至終都在訓練學生如何辯證地看待人和事。我想,這樣的思維訓練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相信,以后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碰到問題,學生不會簡單輕易地下結論,總會多問幾個“為什么”“真是這樣嗎”。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以及批判性,都會在無形之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聽何捷老師的課,那是赴一場語言與思維共舞之旅,令人樂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