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妍香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 100081)
《重訪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一書是由約瑟夫·托賓、薛燁和唐澤真弓合作,2002年再一次開展的對中國、美國、日本三種不同文化中的學前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成果?!吨卦L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研究了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美國和日本三種文化下學前教育的異同,提出了學前教育對文化關注的訴求。在本書中,研究了經濟、人口、政治的變化對中國、日本和美國的學前教育的影響。最后的核心觀點是,這些情有力的變化被我們所說的隱含文化理念和實踐所制約。
其對于比較研究有了更為廣闊的思路:除對原有的不同國家幼兒園的跨文化橫向比較,還對近二十年相同幼兒園開啟了跨時空縱向比較,并且補充比較了每種文化中新的發(fā)展趨勢的幼兒園。以幼兒教育為切人點,利用三種維度的比較視角,使得本書的內容變得更為充實。
作者把錄像作為訪談線索的想法最初來源于人類學家琳達·康納還有民族志電影制作人蒂姆和帕斯蒂·阿希作品的啟發(fā)。也就是說作者借鑒了影視人類學研究方法。
影視人類學和人類學并不是同一維度下的學科(巨浪,2013)。從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來講,人類學的理論體系更具有邏輯深度,注重歷史學和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概念系統較為完善和嚴密,為影視人類學提供理論指導。從研究對象來看,它們的研究對象大體一致,影視人類學更像是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中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影視人類學是把影視手段運用于人類學的新問題、新思路的學科。從這個意義上講,影視人類學不是在人類學中開辟出一塊新的研究領域另立門戶,而是把人類學研究對象直接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影視人類學注重的不是影視本身,而是滲透并且編碼于影視中的涉及文化的一系列關系。正像人類學可以解讀影視中的這些關系一樣,人類學也可以運用影視來建構作品,這些作品以一種更為豐富的知覺解釋文化是如何滲透和塑造社會經驗的(戴維·麥克道爾,2003)。影視學給影視人類學提供了技術手段和表現方法,而人類學則給影視人類學提供了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
本文的研究者們,有別于傳統的民族志實地研究,人類學家白天參與觀察一個文化中某一當事人的活動;晚上再請當事人思考和解釋這些活動。本文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錄像提示的方法,舍棄了參與式觀察的方法,代之以一系列的錄像記錄,這不僅加速了研究進程,更使得研究的關注點能更多聚焦到文化知情人的訪談上。
步驟為:(1)拍攝每種文化中的幼兒園的一日生活;(2)把拍攝到的錄像剪輯成二十分鐘的短片;(3)將剪輯好的錄像給所拍攝的班級的老師觀看;(4)請改所幼兒園的其他老師觀看;(5)請這個國家其他幼兒園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們觀看;(6)最后請其他兩個國家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們觀看,三個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對同樣的幾個錄像進行討論,這樣是為了依法多方討論,形成多方對話。
研究重點是“三種文化中幼兒園里的日常生活”,用文化作為解釋現象的主要工具,重視文化知情人的解釋,把文化本位的分類和概念放置于客位之上。
作者的研究方法也受到了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的影響,電影中,三個年任對在森林路上遇到的事情有各自不同的解釋,這與下面第三方面的相承接,從與幼兒工作者觀看錄像后的討論中顯而易見,不但他們對錄像中老師該做什么持有不同觀點,而且對錄像中所呈現的內容有不同的見解。這恰巧驗證了多角驗證的必要性。人類學強調研究他者,不僅研究他者的文化,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從不同他者的角度思考,虛心借鑒也是必要的。
作者大量收集并描述了幼兒教育工作者針對同一套錄像所做的討論。主要是來自三個層次的聲音。第一層次的聲音來自帶班老師。當錄像中的帶班老師觀看她所在班級當天的錄像后,我們三個研究人員由助理協助翻譯,對老師進行訪談,請他介紹背景、回顧流程和進行解釋。來自外來文化的訪談人員的介入,促進了受訪者對那些在他們開來理所應當的文化假設作出解釋;第二層次的聲音來自所拍攝幼兒園的園長以及其他班的老師們;第三層次來自同一國家內其他幼兒園的老師和園長;第四個層次的聲音來自文化局外人,分別由另外兩個國家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對一個國家的幼兒園錄像做評論;第五個層次的聲音來自同行一些同事和幼兒教育專家,他們幫助我們更進一步解釋在每一個國家的所見所聞。
錄像的收集視為,收集多層次聲音,引發(fā)焦點小組討論。即錄像不僅十位數據,而依據不同群體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來總結討論中的普遍性與整體性。
根據來自五個層次的聲音,可以對錄像的內容,對五個層次的聲音的內容,進行相互比較和核對,進行多角互證。以這五個層次的聲音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注重故事情節(jié),更注重錄像內容外的故事,注重前后的比較,以獲得新興的發(fā)現,意識到偏差。
以往人類學家在進行整理資料時,多采用的是三角互證的方法,以主位觀點、客位觀點以及第三者的角度進行驗證,以體現主體間性。而本研究采取多角互證的方法,或多或少減輕了多數人對人類學研究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的質疑,以質性研究獨有的人文特色,以故事鑒證事實,既見其嚴謹性、又顯示其獨創(chuàng)性,開辟了民族志研究的新航標。
同時,民族之研究者對這種用錄像作為媒介的訪談法代替?zhèn)鹘y的實地考察法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其不夠嚴瑾。但是這樣很巧妙地解決了主客位視角的問題。首先,因為是以錄像為媒介,是第一感覺的主要載體,人類學家不受實地考察時,自身視角的干擾,會保持自己的價值中立,客觀的理解錄像;其次,在傳統的民族志研究中,訪談內容是數據,是進行編碼的依據。而在本研究中,錄像不是數據,而是線索、刺激的來源、是討論主題、是訪談的工具。相當于把數據來源分為了兩層,一是錄像,二是來自不同層次的聲音,兩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互相佐證。
歷時長可謂是人類學研究最典型的特征。
(1)準備階段
前面已經做了介紹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以及理論基礎的審閱中,作者進行了多種參考與借鑒。同時本文是對前作的重訪研究,可見其歷時之長;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也是再三抉擇下,才得以決定,因為研究以中日美三國的幼兒園為被試,因其要體現個案研究的代表性以及適宜性,可見對被試的選擇是多么重要;其次是對合作伙伴的選擇,與前兩者的研究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同舟共濟,同甘共苦,有需要在研究領域中的專業(yè)性。綜述,人類學是一件歷時頗長的研究。
(2)研究階段
由于主要研究方法是以錄像為媒介,對攝影技術、剪輯都極為考究;以中日美三國幼兒園為被試;以多方訪談為數據。無不需要心思縝密,不斷進行改進。即將就時間的長久,也講究在有限時間內做有用功。
(3)總結階段:
本文研究的是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文化是隨著時代發(fā)展的,文化受到經濟、政治、人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即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時代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的結晶。因而,總結的工作,并不是說結尾就結尾,很多政策需要了解、很多國情需要借鑒。對作者來說,也許不過早結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個時代發(fā)展太快,文化發(fā)展的、變化的也太快。
5、人類學普遍特征——研究“隱性”文化。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而不是三個國家的幼兒園如何。人類學研究的是文化,他者的文化以及行為。本文主要研究的的隱性文化,作者將之定義為“行動和意圖”(約瑟夫·托賓、薛燁、唐澤真弓,2009)。即特別強調的并不是每個國家的老師做了什么,而是關注他們如何解釋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老師純粹的行為,而是他們做事的方法與意圖——隱含的文化實踐。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個體性質的不同,其隱含的文化實踐往往會大相徑庭。而另一方面,研究隱含的文化實踐,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理解(朱家雄,2015)。
(1)橫向——對原有的不同國家幼兒園的跨文化比較
由于研究主要對三個國家幼兒園的不同文化進行比較,所以要基于中、日、美三個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經濟情況、政治動向、人口等問題的了解下,進行研究,是典型的跨文化比較。既強調人類學研究中的整體性問題,也注重人類學研究中的比較性問題。
(2)縱向比較——對近二十年相同幼兒園的跨時空比較
這是人類學研究中典型的時間性問題,重訪研究就是對近二十年相同幼兒園的跨時空比較,強調時間流變以及文化的延續(xù)性。同時,為了保證質性研究的嚴謹性,重訪是勢在必行的方法。
橫向、縱向研究,相對完整地嵌合了三個國家文化的整體性,為之后的反身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資料。
本書研究中表明,在三個國家中,我們發(fā)現了很多變化,但也有很多方面沒有變化。簡略的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幼兒園變化最大,日本幼兒園基本沒變,美國幼兒園似乎居中。具體來說,中國幼兒教育領域巨大變化的背后扔體現了深遠的文化繼承性;日本幼兒園實踐和理念中的持續(xù)性,受到了越來越多不確定因素和社會中的焦慮情緒的影響,說他持續(xù)不變并不貼切;而美國幼兒園方面園區(qū)建設與師資力量明顯提高,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相對而言變化較小,缺乏一定的主見,很容易成為階層觀念與意識間的附屬品與消費品。
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人口變化對其幼兒教育系統的影響極大。但最終大都會聚焦于文化,文化是教育研究的核心??梢?文化是社會生活持續(xù)的根源,也是制約全球化、合理化和經濟變化等多方影響的關鍵因素。幼兒園作為社會機構,即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既反映文化,是文化在生產的場所,又會輔助文化的持久傳承。
全文主要的比較方法就是“跨越時間和文化”的思考。很多人都會受這樣一個假設,及全世界四歲的孩子具有相似的能力、需要和興趣。人們便順理成章的認為不同的國家幼兒園大同小異。但研究的結果表明,各個國家的幼兒園存在根本的不同,而不同的原因基于文化差異。
本書的研究中表明,在三個國家中,我們發(fā)現了很多變化,但也有很多方面沒有變化。簡略的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的幼兒園變化最大,日本幼兒園基本沒變,美國幼兒園似乎居中。具體來說,中國幼兒教育領域巨大變化的背后扔體現了深遠的文化繼承性;日本幼兒園實踐和理念中的持續(xù)性,受到了越來越多不確定因素和社會中的焦慮情緒的影響,說他持續(xù)不變并不貼切;而美國幼兒園方面園區(qū)建設與師資力量明顯提高,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相對而言變化較小,缺乏一定的主見,很容易成為階層觀念與意識間的附屬品與消費品。
文化是社會生活持續(xù)的根源,也是制約全球化、合理化和經濟變化等多方影響的關鍵因素。幼兒園作為社會機構,即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既反映文化,是文化在生產的場所,又會輔助文化的持久傳承。
《重訪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既是人類學研究典型的質性研究,也是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在研究中借鑒跨學科的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法,采用新型多媒體技術。用過去最經典的的理論與方法,用現今最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與團隊同舟共濟,對研究精益求精,不求最好,自求更好。研究并不止于得出結果,而是重在“知行合一”。為我今后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給予了我頗多的靈感,使我受益匪淺。
[1][美]戴維·麥克道爾.影視人類學—人類學的擴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8期,2003年8月.
[2]巨浪.影視人類學的學科內涵和演變趨勢[J].蘭州工業(yè)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13年10月.
[3]約瑟夫·托賓、薛燁、唐澤真弓.重訪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宇文彩.陳向明近二十年“質的研究”的文獻述評[J].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2月,第27卷第1期.
[5]朱家雄.幼兒園教育中的隱性文化邏輯—學前教育的文化適宜性問題(七)[J].研究與探索·理論前沿,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