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亮
(浙江省永康市第三中學 浙江 永康 321300)
我們都說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但實際情況確實是重閱讀,輕寫作。學生怕寫作文,因為沒有東西可寫;老師怕改作文,因為花費大量的時間批閱大量的劣質作文,使得身心倍受煎熬,可想而知了,哪有興趣可言,甚至到了“談文色變”的地步。
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學生先做到字數達標。哪怕你文章寫得狗屁不通,只要你達到字數要求就給你及格分數并獲贈100積分。(積分可以在班級里面流通,可以買服務,調座位,甚至可以用來抵消老師的懲罰。)比如這次作文要求600字,那么學生只要寫足600字就能獲得100個積分。當然達不到要求的也能獲得相應的積分:500字80個積分,400字60個積分,200字30個積分。學生為了多賺積分就得拼命寫足字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文學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學生有了深刻的體驗,文章也就會有真情實感。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歷,一個作文都不會寫得學生,當他墜入愛情的漩渦之后,給對方寫得所謂的“情書 ”情真意切,激情四射。所以讓學生講故事,講自己的故事,只要自己的故事,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是喜
事還是傷心事,只要你講出來,不管扣不扣題,一律給100積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喜歡講自己的故事,也會在實際生活中注意觀察社會,有時還會添油加醋地絞盡腦汁去講故事。故事講多了,語言也就生動起來,對生活的體驗也就豐富起來了,作文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許多學生知道積累名句對于寫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要求自己持之以恒,毫無間斷和疏忽進行下去,這又是一個無法達到的要求。于是興趣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所以只要學生在作文中能引用一處好詞好句就給積分10分。這樣倒逼學生去積累好詞好句,學生就不會覺得太枯燥了。自然而然地把要學生做摘抄變成了學生自己要摘抄,成為了學生自己的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高了。有研究發(fā)現:興趣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使人充分發(fā)揮才能.如果一個人對從事的事情感興趣,則能發(fā)揮全部才能的80—90%,且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反之只能發(fā)揮全部才能的20—30%.可見興趣在提高學習效能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當然學生在摘抄的過程就是一個作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钡F在的孩子讀的書籍多是街頭文學類或快餐類的讀物,根本靜不下心來閱讀名著,這樣就不利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為此如何讓學生閱讀名著,喜歡名著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看名著送積分,看10頁名著送10個積分。如何判斷學生是否看過,就要求學生做一點摘抄獲寫一點讀后感,不去要求質量有多高,只要能反應出學生是真的看過名著就行。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寫作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傳統(tǒng)學校管理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全批全改,精批細改,并認為這樣教師才是認真的,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習作。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做的無用功遠遠大于有用功。我們會發(fā)現這樣一個現象: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發(fā)下作文本后只看看成績,就放到一邊,關心的只是我這次得了多少分,根本不看教師是怎樣評改的。所以教師的全批全改的評改方式就失去了意義。讓學生自己評改,自己給同學寫評語就不失是一種改變上面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低效勞動的好方法。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批改興趣,自己付給學生每改一篇作文付其20個積分的酬勞。實踐效果非常顯著,這樣以改促寫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比老師苦口婆心地勸學生要認真寫要認真學有效得多。
為鼓勵學生常著文章自娛,鞏固學生的寫作興趣,推薦發(fā)表,參加各種作文大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我校辦有校報,并且還是比較有影響力的校園文學刊物,近水樓臺先得月,自己就鼓勵學生多寫,不斷地向校刊投稿,鼓勵學生參加文學社團活動,多多聽各路專家的意見,多多接觸各兄弟社團的交流以提高自己的眼界,積累更多的經驗,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每當學生獲得各層次的獎項獲發(fā)表時候,都獎勵給不同量級的積分(校級100積分,縣市級200積分,地市級300積分,省級500積分,全國級1000積分)并在班上和家長群里大力的宣傳,以便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帶動更多同學的寫作熱情。
當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是豐富多彩的,自己只是在作文教學中積累的一點經驗,特別是游戲中的積分在我們的教學當中也是可以借鑒的,有時也能獲得不錯的效果,成為我們教學中的助力。
[1]王占義《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年第08期
[2]閻立欽編:《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