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輝
(第二中學 江蘇 灌南 222500)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在作文批改時注意落實人文性,但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還存在著重“文”輕“人”的現(xiàn)象,形成了一套作文評語模式,諸如:“句子通順,條理清楚,結構完整,中心明確……”這種千篇一律的評語,字字句句緊扣“文章”、“文采”,絲毫不關心“人”的情感、意志品質、價值取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學生的發(fā)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在作文批改當中,我們不能只見表面之“文”不見內里之“人”。教師要用敏銳的眼睛關心學生作文中表現(xiàn)或流露出來的“真”“善”“美”,毫不吝嗇地予以贊賞和鼓勵,對文章里表現(xiàn)的消極、懈怠、庸懶情緒及時提醒和開導,使作文批改在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情感、意志、性格、審美、心理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成為知、情、意平衡發(fā)展的“可愛的人”、“完整的人”。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與做人》一文中強調指出“作文,就是做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足見作文教學對學生人格培養(yǎng)所起的作用之大。作為指揮棒的作文批改,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寫作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寫作技巧的評判,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生是否表達了真實情感,表現(xiàn)了“真我”?,F(xiàn)在,作文“假、大、空”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為了騙取高考的分數(shù),甚至可以編造自己母親身患絕癥的“故事”。寫作文就只知胡編亂造,或尋章摘句、無病呻吟,或套話連篇,千篇一律。學生在作文中,完全丟失了“自我”,作文也就喪失了靈魂。一篇失真的作文,即使文辭華美絕倫,也是一篇“病文”。作文如做人,做人貴在真誠,作文貴在真實。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顯示出鮮明的個性色彩。而作文是一種精神產(chǎn)品,它的個性特征也應該是最明顯的。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的差異,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應該不同。作文最忌諱千人一面,眾口一詞。作文應張揚個性:思想的個性,情感的個性,體驗的個性,語言的個性?,F(xiàn)實的狀況卻是共性十足,人人相似。筆者認為,作文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呼喚“我”的回歸,弘揚人的主體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不然,作文教學就不能拔出泥潭,走出誤區(qū)。我們在作文批改時,要讓那些展現(xiàn)健康個性,表達個性化的文章脫穎而出,形成班級作文的正氣和風氣。我們要對學生作文做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白晕冶磉_”是張揚自我,展現(xiàn)個性特色。作文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讓學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還學生一種真正的心靈的自由。一言以蔽之,學生的文字應該是掠過晴空的云彩,它美麗多姿而有又呈現(xiàn)出個性色彩。作文批改應將此定為風向標。
學生作文水平參差不齊,倘若按照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作文水平,勢必會打擊一大片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應本著人性關懷的角度,對水平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批改側重深刻、豐富、有文采上。對寫作能力較差的同學,批改應側重語句通順、段落銜接不散亂、把話說清楚幾個方面,多指出其進步的一面,多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使其始終保持寫作的興趣。要始終堅持多鼓勵,多引導的原則,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人性關懷。在批改書寫評語時,教師真心傾注自己的情感,表達真誠的關懷。當學生在作文中給我講心里話時,可以寫上“謝謝你為老師敞開了心扉,給老師吐露了心聲,老師理解你!”當他表現(xiàn)出松懈、灰心、頹喪的時候,不妨寫上:“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當他取得了成績有點翹尾巴的時候,就告誡他:“……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希望你的努力是不懈的、踏實的,你的微笑是在最后的?!辈捎眠@種評語方式,學生作文中定然會少了胡編濫造的東西和假大空的語言,多了真情實感和鮮明的個性。學生深感到老師的真誠的關懷和對自己的尊重愛護,都把自己的壓力、困惑、想法傾訴在作文之中。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老師的溫情關愛下,潛移默化之中也提高了寫作水平。
關于作文,教師煩改,學生厭寫,已是不爭的事實。究其根源,是教師獨攬批改霸權,剝奪了學生作為寫作主體的修改權利。寫作的主體,他們對文章有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過自己的語言傳達獨特的見解。而教師大筆一揮,刪添補換,將學生本來的意圖肢解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而且強加上學生并不一定理解和掌握的“指導”,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專家提出: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實際上不是老師評改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不斷閱讀、寫作、修改實踐的結果。葉圣陶先生也曾直言不諱的說:“我當過語文老師,改過學生們的作文本不計其數(shù),得到一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我先后結識的國文教師不在少數(shù),這些老師都改過不計其數(shù)的作文本,他們得到的體會跟我相同,都認為改作文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工作”。既然如此,教師就不能再攬權不放了,應該大膽轉變觀念,以學生批改為主體,還修改權于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權。
以學生為主的批改模式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批改的主人。葉圣陶十分重視學生的自改,他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改的能力?!彼茏寣W生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頭腦,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方式去體會批改的樂趣,從而在快樂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它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這種角色互換,還可以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批改文章的甘苦,進而更加尊重教師的勞動。
總之,在進行作文批改時,要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 。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huán)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樹立人本觀念。對于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們來說,多一點人文關懷,就多了一份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少一份說教和枯燥。學生作為精神個體的人,伴隨著作文實踐不斷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慢慢提高了作文的水平,實現(xiàn)作文與做人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