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碧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聯(lián)系課文指導寫作,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理想途徑:模仿課文,以讀帶寫,讓學生模仿課文的結構、語言、段落、寫法;發(fā)揮想象,以寫促讀,在課文簡略處、精彩處、結尾處加以想象。用好課文,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讓讀和寫成為彼此真正的他山之石,讀寫互促,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模仿課文;讀寫互促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教會學生讀和寫。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反之,表達能力強了,理解吸收的能力也會提高。對于初中生來說,尤其是閱讀量有限的學生來說,巧妙地將讀與寫融為一體,引導學生既能把原文讀進去,又能把作文寫出來,這應該算是一條提高語文教學實效的理想途徑,我們應用好課文,將閱讀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使讀和寫成為彼此真正的他山之石,讀寫互促,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一、模仿課文,以讀帶寫
宋代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這種模仿創(chuàng)造,是寫作技能形成與提升的根本之路,因此,讀寫互促應是寫作教學的重要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教材的整體性,從宏觀上控制,微觀上深化,在教學每篇課文時,能抓住讀寫結合點,扎實地進行訓練,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必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串珠成線,織線成片,獲得真正的實惠。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聯(lián)系課文指導寫作,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既能使學生有話可寫,激起寫作興趣,又能訓練學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1.模仿課文結構
開頭是文章的起句之筆,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都是一篇文章的機要所在,是文章中的重要部分。古人云: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編席拿簍,重在收口;描龍繪鳳,妙在點睛。開頭開得有趣,能引人入勝;結尾結得好,能使文章盡顯其妙。抓住結尾的巧妙之處指導學生讀中學寫、仿中創(chuàng)新、練中悟法,是一種很便捷的好方法。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加以注意點撥,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將學會的一些開頭和結尾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如《濟南的冬天》,開頭三組對比,突出濟南的冬天“溫晴”,結尾“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毖院喴赓W,呼應開頭,既點題,又抒發(fā)了作者的喜愛與贊美之情,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過渡和照應是使文章脈絡通暢、線索分明的一個重要手段——過渡是指上下文之間銜接轉換,照應是指前后內容的關照呼應。過渡多用在順序和倒敘相轉接的地方,或在文章由一層意思轉到另一層意思時,或在論述問題“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的開合關鍵處。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在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過渡和照應,引導學生體會這些過渡和照應的作用。如《十三歲的際遇》中“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就這樣一句話,就承上啟下,概括了上文的讀書,又引起下文的讀人,過渡自然,結構清晰嚴密。
文章有法,文無定法。一篇文章,應做到結構完整清晰,所以結構模式要有意識地組織好。
2.模仿課文的語言
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不僅僅是學習故事,體味情感,更重要的是憑借課文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語言。教材中的這些課文,都是專家、名師精挑細選之作,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它們語言豐富、生動、規(guī)范。鮮活的比喻,生動的夸張,有趣的排比,含蓄的雙關語,聰明的重復,巧妙的設問等使文章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妙處橫生。我們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就是要使學生讀有所悟,盡得奇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一段,詞語多么準確生動。如《鼎湖山聽泉》中那一組“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對文章中作家個性化言語的品味,除了結合語境細細揣摩之外,就是進行形式仿寫。大量的形式仿寫構成意義集合,有利于學生把握言語運用的本質和規(guī)律。曾有這樣的語句:“呵,真好,新年竟是在這場春雨的洗禮中到來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朦朦朧朧,歪歪斜斜,織出了一個寬大無比的天幕,罩住了天地間的一切……”這其實是模仿變化了《春》中的春雨圖。這樣的讀中學寫,就使學生把自己學到的語言活化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了。
3.模仿課文的段落
文章是段落的組合,好文章總是有一兩個特色段落。所謂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寫,有的好在說明,有的巧在議論,有的妙在對話,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辭……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導讀,引導學生模仿。如在研讀“雪地捕鳥”一段時,讓學生模仿課文,用十個左右的動詞寫一段話:有一位同學這樣寫他父親看到他的分數(shù)時的表情:“他剛掃了一眼我的試卷,一下子就從沙發(fā)上彈起來,跺著腳指著我吼……”將一位父親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刻畫得惟妙惟肖。
4.模仿課文的寫法
寫記敘文,離不開寫人物。寫人物多進行正面描寫,正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以及心理描寫,人物的形體相貌、神韻氣質,性格脾氣及豐富深藏的內心世界得以體現(xiàn)?!栋捕骱湍膛!芬晃模恼麻_頭主要對安恩進行的外貌進行了描寫“樣式老掉牙的舊衣服,可是很干凈……木屐后跟磨平了,皮面上卻抹了油擦得锃亮……”,安恩這個認真勤勞,過得有尊嚴,安閑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學生仿寫生活中自己的所見,結合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某一個外貌特點來寫這個人物。有同學突出兩鬢的白發(fā)寫到了操勞的奶奶……
文章中景物描寫是很常見的,可以照應人物的心情,渲染氛圍起到烘托的作用,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如《社戲》中“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汽中撲面的吹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這既描寫了農(nóng)村的充滿詩情畫意的風光,同時也烘托了我能去看社戲的愉快而急切的心情。我在講課時特別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并及時的練筆寫一段景物描寫,來映襯心情或者烘托氣氛或者表現(xiàn)一定的主旨,結果學生大多都懂得了運用這一技巧,考試很好或拿到獎狀,急于回家告訴父母,寫到的“小草在點頭,花兒在微笑,小鳥在唱歌,”來映襯,同時也有同學想寫心情不好就用“樹葉在滴眼淚,小鳥也煩躁的亂叫”。
二、發(fā)揮想象,以寫促讀
有人說,作家就是兒童,因為他們都有無際的想象力。那么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讓孩子在閱讀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課文情感,習作中才可能會更有可寫之處,更有可看之處。巴金老人曾說:“我會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更有感情?!遍喿x時孩子們融入了情感,在腦海里產(chǎn)生了作品中所描寫的景象,產(chǎn)生了不同的閱讀體會、感受。孩子把閱讀的體會感受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產(chǎn)生了寫作的情感,這樣的作文才會別具匠心,獨樹一幟。同時,通過這樣的想像寫作,對課文的理解更是深刻透徹。
1.在課文簡略處想象
有些課文重記敘,輕描寫,語言簡潔,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在課文情節(jié)的空白處,或略寫處(不夠具體、形象的地方),可讓學生作一些合理的、想象性的細節(jié)補充。教師應在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進行補寫擴寫。如:《孔乙己》一文中先后寫到了多次“笑”,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從與眾不同的笑中體會一下孔乙己當時的心情,并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合理的想象,寫下“我”的心理活動,這樣既訓練了學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寫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此外,詩改文也是很好的辦法。比如,一首《天凈沙 秋思》作者正是通過“枯藤”“老樹”“古道”“西風”“瘦馬”來營造出一種孤寂、悲涼的氣氛,又通過寫“昏鴉”“夕陽”來表達已經(jīng)是傍晚了,連烏鴉都有樹可棲,而我卻騎著瘦馬在古道上奔波這種天涯游子的思念親人、渴盼團聚之情。”我們通過合理的想象,就可以把一首僅僅28個字的小令擴寫成一篇600字以上的現(xiàn)代文。
2.在課文精彩處想象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積累祖國語言文字,并學會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課文語言優(yōu)美,詞匯也相當豐富,教師除了要求學生熟記,進行低層次的語言積累,還要充分發(fā)掘課文。例如:《呼蘭河傳》(節(jié)選)中,我在園中的勞動是:“東一腳西一腳瞎鬧……用鋤頭亂勾一陣……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一會摘黃瓜吃,一會追蜻蜓去,生活地自由自在,祖父卻是“笑”,文中并沒有出現(xiàn)我和祖父的外貌描寫,此處就啟發(fā)學生進行想像,進行外貌描寫,同學們寫出的“我”是頭發(fā)亂蓬著,小臉上還有泥巴,衣服皺巴巴……因為我成天瘋玩著,不會在意這些的,而祖父寫到的是“銀亮的頭發(fā),眼角和額頭皺紋很深,但眼神明亮……”因為祖父是很愛孩子,很慈祥的老人,成天笑哈哈的……這顯示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很透徹了。
3.在課文結尾處想象
有些課文故事性強,結尾意猶未盡、耐人尋味,學生對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假如教師引導學生,續(xù)寫故事,可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皇帝的新裝》中,昏庸愚蠢的皇帝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廣眾之中,赤身裸體地舉行了游行大典,可是小孩道出了“可是他什么也沒穿呀!”的事實,他回宮后,事情會怎么樣呢?這很值得去想象,這要根據(jù)皇帝的性格,當時的社會等合理進行想象。這樣,學生在寫作中提高了他們準確理解課文,辯證地、歷史地分析事理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讀寫互促的方法還有很多,可以說,每篇課文都有許多可以挖掘的讀寫結合點,可以從重點詞句上品味挖掘,可以從內容、思想上想象拓展,可以從表達方法上模仿應用,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機會。總之,把寫和讀融入我們的課堂,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動動筆墨,從每篇文章中都能獲取一些有價值的方法和語言,這樣日積月累,學生讀寫的能力定會有質的飛躍,讓讀和寫成為彼此的他山之石,讓彼此最終都被琢成“玉”,讓閱讀與寫作真正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陳正喜.以讀寫互促為策略教學說明文[J].語文建設,2014(4)
[2]張春霞.讀中想象寫 舒展語言的彩翼——讀寫互促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
[3]黃艷梅.聽、說、讀、寫互促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
[4]陳泠.讀寫互促 教學相長——下水讀后感二則及相關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