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陳洪
摘? 要: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與曹禺的劇作《雷雨》,這兩部悲劇作品在很多方面呈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的悲劇意識不僅來自對古希臘悲劇的沉迷,更來自個人悲劇。這不僅反映在主題、人物、技巧、文化內涵等顯在表層上,也呈現(xiàn)在他們對生命、社會、人性深刻理解與把握的深層隱性形態(tài)上。
關鍵詞:比較;分析;《榆樹下的欲望》;《雷雨》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3
引言:
曹禺和奧尼爾是20世紀上半葉成就巨大的劇作大師,《雷雨》和《榆樹下的欲望》是中西方兩部令人震撼的家庭悲劇。但是由于兩位作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文化背景與傳統(tǒng)思想上的差別,兩部相似的作品中也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與藝術個性,從這兩部劇作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中西方在傳統(tǒng)文化上的差異。
一.相似形
兩部劇作在人物性格,劇情發(fā)展等方面具有諸多相似性。
(一)兩部劇作都有俄狄浦斯情節(jié)。
俄狄浦斯本是希臘神話中的悲劇人物,演變到今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戀母情結”。兩部劇作中的男主人公都依戀父親再娶的妻子,他們情不自禁地愛上自己的繼母,繼而導致一系列悲劇的產生。
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是一部三幕的悲劇,出版于1924年,描寫了一部因家族財產繼承斗爭而導致的亂倫愛情悲劇。75歲的莊園主卡伯特是一個麻木不仁,守財如命的老頭,在他眼里只有不斷地勞作。他的前兩任妻子都勞累而死,他三婚娶了25歲的艾比為妻,這種不相稱的結合自然不是因為愛情。艾比是個富有心機的女人,她嫁給卡伯特只是為了有個家,為了他的莊園和財產。因為她此前已經有過一次不幸的婚姻,讓她痛苦不已。埃本是卡伯特的小兒子,自幼喪母,他極其厭惡父親卻又無法反抗他的壓迫,在他心里只有對莊園的欲望和對母親的懷念。艾比很快被年輕健壯的埃本吸引,并絞盡腦汁勾引他,她告訴埃本要取代他的母親來照顧他,埃本出于對母親的依戀,陷入她的溫柔鄉(xiāng),愛上她的美麗與成熟,在他眼里,艾比既是母親,也是情人,劇作第三幕所描述:
ABBIE—(fiercely)She knows I love ye!
EBEN--(his face suddenly lighting up with a fierce, triumphant grin) I see it! I sees why. It's her vengeance on him--so's she kin rest quiet in her grave!
ABBIE--(wildly) Vengeance o' God on the hull o' us! What d'we give a durn? I love ye, Eben! God knows I love ye! (She stretches out her arms for him.)
EBEN--(throws himself on his knees beside the sofa and grabs her in his arms--releasing all his pent-up passion) An' I love yew, Abbie!--now I kin say it! I been dyin fur want o ye—every hour since you come! I love you! ( Their lips meet in a fierce, bruising kiss.)
起初兩人的彼此吸引源于對肉欲的迷戀,埃本只是艾比手中的旗子,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而已,有了孩子之后她便能更容易地得到農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他們孩子的誕生,他們身體上的本能欲望漸漸地升華為精神上的依戀,情欲演變成了熾熱的愛情。
曹禺的《雷雨》,同樣是一部家庭悲劇。周萍年幼喪母,住在鄉(xiāng)下,長大后才搬來周公館和父親周樸園生活在一起。沒有母愛,又與父親遠離,按弗洛伊德的理論推測,就會使他固有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得不到排解,從而影響人格發(fā)展。周萍愛上繼母繁漪,就是亂倫意識作怪的結果。搬來周公館,他并沒有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愛,周樸園是一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的資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勢力的代表。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個封建暴君,專橫獨斷,唯我獨尊,妻子和兒子都懼怕他。缺少婚姻幸福的繁漪和缺少關愛的周萍,兩人的精神共鳴產生了強烈的碰撞。周萍對繼母說出了不該說的話,做出了不該做的事。名義上,繁漪是周萍的繼母,但是在周萍心里,他把繁漪當成了真正的母親,他渴望得到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母愛和關懷。但因為年齡上的接近,母愛需求和性愛需求混沌不清,這種母愛和關懷就只有通過情欲的幫助才能獲得,因此他們越界了!
繁漪和周萍的亂倫關系終究是見不得人的,周萍以“一時糊涂”“愧疚”等言辭慢慢疏離了繁漪,兩人變得敵對起來,繁漪說周萍“救活了我又不理我,撇的我枯死,慢慢的渴死”,周萍也說過要繁漪去死的絕情話。這種畸形的錯位情感讓周萍越發(fā)地想要逃離,后來便愛上了家里的傭人,美麗清純的四鳳。相比之下,《榆樹下的欲望》中艾比還是幸運的,比繁漪幸運,起碼她得到了埃本全部的愛。兩部劇作中的亂倫情感,皆以悲劇收場。
(二)兩部劇作中的女主人公也具有諸多的相似性。
繁漪和艾比,兩個悲劇女主人都有著相似的悲慘經歷,都與繼子發(fā)生了不倫之戀,都經歷了許多辛酸和磨難。這兩個人物形象雖出自不同國家,不同作家,不同年代,但她們的性格神情,形貌和經歷呈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性,兩人最終也都因為愛情而走向毀滅,一個接受法律的制裁,一個瘋瘋癲癲,都陷入痛苦的深淵。
首先在外在形象和內在心理上,繁漪和艾比都有諸多相似性,她們身上都富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活力。繁漪,雖是一個沉靜,文弱的大家閨秀,可是她勇敢,果斷,“她有火熾的熱情,一顆強悍的心,也敢沖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獸的斗”。她倔強,執(zhí)拗,敢于吐露自己的心聲,敢于追求自己所想所愛。艾比,同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人,年輕,豐滿,“她的嘴角有力,執(zhí)拗,眼睛里有著一種堅決的,毫不退卻的神氣”,“身上有一種騷動,野性和不顧一切的氣質”。由此可見,這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女子是一樣的活力四射,不可禁錮,也更不會屈服,她們都是那樣的無所畏懼,那樣的勇于追求。
其次,繁漪和艾比都有著悲慘的人生經歷。艾比自幼就是孤兒,童年過得很悲慘,成長過程中歷經艱辛和磨難。長大之后,嫁給了一個酒鬼,沒過幾年的時光,丈夫和孩子就都死了。于是她通過婚姻來改變自身的處境,改變自己的命運,她太想有個屬于自己的家了。為了生活,她嫁給75歲高齡的卡伯特——一個年長她40歲的農場主。毋庸置疑,他們之間沒有愛情的,這是一段極不相稱,無情無望的婚姻。比起艾比,繁漪的幼年要幸運得多,她出身富貴,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在婚姻上與艾比是極其相似。18歲的繁漪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周樸園。從此,年輕貌美的繁漪走進了一個無愛的婚姻夢魘之中,忍受周樸園的虛偽自私,專橫霸道,過著度日如年的日子。不難看出,在婚姻愛情上,艾比和繁漪,她們的痛苦是相似的,都是備受壓抑束縛的女性,婚姻沒有帶給她們絲毫溫暖和慰藉。在這種無淵的痛苦中,她們不甘于干涸的情愛生活,歪曲地,甚至變態(tài)地渴求男女間的正常感情。而二人又都同樣地愛上了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在不倫之戀中付出了執(zhí)迷不悔的真情。最終,艾比和埃本走進警局,繁漪變瘋,周萍死去,雙雙以悲劇收場。
二.不同點
(一)寫作背景不同
《榆樹下的欲望》,這部美國歷史劇創(chuàng)作于1924年,故事發(fā)生于1850年新英格蘭的一個農場上。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還是一個新國家,僅在英國正式承認其獨立五十年后,大量西歐移民和西部移民涌入,為其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免費的勞動力。這些移民是美國早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人熱衷于追求物質上的富裕。當然,貪婪本身并不是美國由來已久的一種現(xiàn)象,而是在清教徒的狂熱分子出現(xiàn)之后,才成為美國的一種現(xiàn)象。而奧尼爾的父親,詹姆斯﹒奧尼爾在1850年左右經歷饑荒后離開愛爾蘭,來到美洲大陸,到處巡演,可以說流浪生活是少年奧尼爾的全部記憶,他的漂泊生涯,淘金經歷,都對其創(chuàng)造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在他創(chuàng)作這部劇作之前,他的家庭遭遇了重大變故,親人的逝世對他打擊甚深,因此,《榆樹下的欲望》的創(chuàng)作也是奧尼爾懷念家人的一種方式。
評論界大多認為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對于抨擊人類的貪婪和欲望有著重大的意義。在這部劇作中,卡伯特是一個75歲的老人,他強壯,堅硬,他是一個典型的清教徒,節(jié)儉,自私,惜財。兩任前妻留下來的三個兒子,沒有一個能讓他滿意和幸福。沒有一個兒子是他理想中的農場繼承人。此外,在這一時期,新英格蘭清教主義在美洲盛行,卡伯特帶著他的家人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他們幾乎每天都在工作,在堅硬的石頭中勞作,如奴隸一般。在卡伯特看來,妻子和兒子都是仆人,沒有愛和親情可言。
《雷雨》是曹禺于1933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偉大的戲劇劇本,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悲劇,劇作以中國20世紀2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封建資本家周樸園家庭內部的糾葛以及周,魯兩家復雜的矛盾沖突,揭露了以周樸園為代表的封建資本家的偽善,兇殘,腐朽,鞭撻了黑暗的封建社會。
《雷雨》創(chuàng)作前,也正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階級斗爭出于異常尖銳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但人民群眾受到的剝削和壓迫也十分殘酷。曹禺先生本身就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家族,自幼就目睹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事實,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意識。經過多年的思考和醞釀,在1933年,就讀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雷雨》。談到寫作意圖時,曹禺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黑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独子辍肥俏业牡谝宦暽胍鳎蛟S是一聲吶喊?!彼舱f到,“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fā)泄著被壓抑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背酥袊鐣默F(xiàn)狀和曹禺自身的經歷,外國作家對曹禺的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當時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話劇已傳入中國,描寫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的優(yōu)秀劇本,此外,莎士比亞和古希臘的話劇對曹禺的創(chuàng)作也有深遠的影響。
(二) 劇中人物的欲望不同
欲望,扎根于每個人的內心,這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但是欲望的無限膨脹則會成為邪惡的根源,最終導致悲劇的產生。人,作為社會的一員,無論在什么時代,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可悲的是,人們常常迷失其中?!队軜湎碌挠泛汀独子辍?,這兩部優(yōu)秀的戲劇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劇中形形色色的欲望。這兩部以毀滅告終的悲劇,也是欲望的悲劇。劇中人物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欲望。
《榆樹下的欲望》,索性就以“欲望”為題,通過對卡伯特一家“生活”和“斗爭”的細膩刻畫,揭示出人性中強烈的物質占有欲和情欲的破壞力量。尤金﹒奧尼爾認為“人的悲劇不僅是外部力量造成的,而且也是自己的悲劇性缺陷,荒謬的本身是一種弱點造成的,人類最終走向毀滅,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的黑色欲望所導致?!痹诖藙∽髦校ú丶业拿恳晃怀蓡T都有強烈的物質占有欲。農場主卡伯特自私冷漠,不愛任何人,也無人愛他,他一心所想的就是如何掙錢,如何保護農莊。他的兩個大兒子,西蒙和彼得更是為了錢財而離家去往西部淘金,對黃金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而小兒子埃本對農場有著強烈的欲望,除此之外,他還對自己的繼母有著欲望,陷入亂倫之戀,實則也是他擺脫不了對母親形象的欲望。艾比,本就是一個充滿野心的女子,初來農場,就想占有這兒的一切,不擇手段的勾引埃本,而在她真正愛上埃本之后,她對愛人的欲望超過了對財產的渴望,甚至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來挽留埃本。最終,欲望給他們帶來了悲劇行結局,艾比和埃本走向死亡,卡伯特一人留在農場,孤獨地生活。
《雷雨》,在曹禺先生的筆下,劇中人物的欲望更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周樸園,周公館的主人,擁有強烈物質占有欲的典型代表們。在他看來,所謂的親情,愛情,婚姻,都是圍繞著物質欲望展開的。為了地位和金錢,他拋棄了魯侍萍和剛出生的兒子,然后娶了年輕貌美的大家閨秀--繁漪。但是,他與繁漪之間有毫無愛意,只有一味地專制和壓迫,他害了兩個女子,既不是好丈夫,也不是好父親,兒子們懼怕他,沒人愛他。繁漪,她追求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是想做一個女人,一個被寵愛,被關懷的女人。對周樸園來說,她是財產,對周沖來說,她是一個冷漠的母親。只有在周萍那里,她才能堅定地認定自己是一個女人。因此,為了滿足她對愛和自由的渴望,她狠下心來揭露了所有的真相,揭露了她和周萍不為人知的過往,摧毀了兩個家庭。而周萍,一個因為想念母親而愛上繼母的悲劇人物,最終為了擺脫這種畸形的愛戀,愛上了同母異父的四鳳,他所追求的也是自由和熱烈的愛,只是最后都化為虛有,他和四鳳也雙雙離世。
《雷雨》和《榆樹下的欲望》,都描寫了由于人的欲望而導致的悲慘結局,但二者之間存在著差異。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以及希伯來文化三種文化的影響,而中國則是儒,道兩家影響下的文化體系。由于中西方文化結構和心理結構的差異,《榆樹下的欲望》比《雷雨》更強烈,更具有悲劇性。
三.結語
《雷雨》和《榆樹下的欲望》,作為中西方兩部偉大優(yōu)秀的戲劇作品,在表現(xiàn)主題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許多相似點,兩部劇作的題材也并不新奇,都是關于繼子和后母的亂倫之戀以及父子之間關系緊張的話題。但毋庸置疑,兩部戲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通過細膩地刻畫人物形象和描寫典型環(huán)境,作品內容很好的地再現(xiàn)了社會現(xiàn)實,讓讀者感受到一個時代的悲哀。此外,通過對比和研究, 兩部戲劇之間的異同,也讓我們對中西方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張有煌. 《曹禺論創(chuàng)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2]天邊之外,歸途迢迢——尤金·奧尼爾戲劇中的大海象征內涵新探[J]. 趙學斌.? 戲劇之家 2015年22期
[3]尤金·奧尼爾戲劇中的悲劇主題探析[J]. 王艷紅.? 藝術教育 2015年11期
[4]錢谷融. 《雷雨》人物談.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
[5]尤金·奧尼爾筆下的象征主義運用——以《榆樹下的欲望》為例[J]. 田苗.? 電影評介 2016年02期
[6]胡超男.尤金·奧尼爾的悲劇觀剖析[J].? 文學教育(下) 2015年11期
[7]尤金·奧尼爾 《榆樹下的欲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