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秀敏,鄒曉芟
(1.三明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三明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繼承革命文化”[1]。這就要求在新的歷史方位中,要充分根據新時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以“為何繼承”為邏輯起點、“何以繼承”為實踐依據、“如何繼承”為行動落腳,有效運用革命文化豐富性和地域性的特點,繼承和弘揚好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推進革命文化的校本建構,不僅有利于在小處發(fā)力和細處著力中,從源、根和魂上挖掘和利用好革命文化資源,更有利于在把握中國革命歷史的理論內涵和新時代的發(fā)展訴求中,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以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和貼近學生需求的實踐,有效突破革命文化育人實踐的現(xiàn)實困境,切實增強革命文化的育人實效。
中國革命歷史的生成機理不僅造就了革命文化的人民性、先進性、地域性和實踐性的特征,也生成了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然而,對于革命文化資源的利用,卻還廣泛存在對革命文化資源挖掘、開發(fā)和利用不科學、不充分、不完善等問題,使革命文化融入育人實踐的收效普遍不佳。
習近平總書記說對于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課堂教學是灌輸理論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和塑造正確思想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革命文化在教育實踐中最主要是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并通過教師自身的認知理解、備課選擇和課堂講解的方式進行吸收、融合及傳播。但從實際教學及其實效分析,革命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深度還普遍不夠。究其緣由:一是由于對革命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還不夠。當前對革命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還普遍存在簡單化、形式化、碎片化的特點,體現(xiàn)為一方面對已挖掘和開發(fā)的資源保護和利用不當,這些資源或是被收藏于各省縣市的博物館中,或是為了迎合旅游經濟的發(fā)展隨意改造、擴建,或是將收集整理的革命文化史料收編在并不對外開放閱讀的地方志和地方黨史之中。另一方面未開發(fā)的資源還尚有不少。由于年代久遠、破壞嚴重等問題還影響著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也致使全國各地均還難以實現(xiàn)對革命文化資料的集中出版和建立網絡數(shù)據庫。二是由于國家統(tǒng)編教材的寬泛性使革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難以在課堂內容中呈現(xiàn)。眾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革命文化的主渠道。然而,在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使用國家統(tǒng)編的教材,但是國家統(tǒng)編教材,由于內容和篇幅的限制,對于不同的地區(qū)和層次很難做到面面俱到[3]。從而使革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可融合到課程教材中的內容并不多。三是由于教師自身對革命文化的認知意識和水平不強。歷史唯物主義表明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的意識決定人的認識和行動。當前由于受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導致教師對革命文化的認知普遍存在不主動、不充分、不深入的問題,這不僅影響著他們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度和信服度,更使他們對開展革命文化宣傳和教育的興趣和熱情普遍不高,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在課堂教學中對革命文化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盵4]知是行之先導,行是知之旨歸。實踐教學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之外,激發(fā)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為現(xiàn)實感知,并在現(xiàn)實感知過程中外化成實際行動,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革命文化具有先進性和地域性特征,也因其取材的便利性、實施的可行性,成為學校組織開展實踐教學的基本選擇之一。但從現(xiàn)有全國各地革命文化在學校實踐教學的實施情況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組織辦法、管理機制和現(xiàn)實操作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革命文化教育在學校實踐教學中無法做到“人人俱到”的問題。總體來看,當前學校開展革命文化實踐教學基本仍是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并主要是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然而,這在組織安排上,容易受到各類因素影響。比如就高校而論,由于各地革命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的人員接納量、組織經費、外出安全等條件無法同時滿足龐大的學生數(shù)量。為此,學?;旧鲜遣捎媒處熤鲗Ш蛯W生參與的形式進行。即首先由教師聯(lián)絡好革命文化教學基地、做好組織策劃,并在此基礎上考慮外出調研的安全系數(shù)、學生數(shù)量、選取標準和食宿安排等問題。其次再由各個院系、社團組織或相關教學班推選出優(yōu)秀學生代表,并僅讓這部分學生參與革命文化的調研活動。最后對于無法作為代表跟隨教師參與調研實踐的學生,則要求他們或在學校周邊、或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自行進行實踐調研,并完成調研報告。然而,這樣的實踐教學方法,既無法做到讓學生廣泛參與到革命文化的實地調研之中,又無法讓學生在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的統(tǒng)一中,切實感知革命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極易讓大部分學生將實踐教學當成一種可以隨意編造、抄寫、糊弄的形式化教學行為,從而背離了革命文化的育人目標,更影響著文化自信教育的實現(xiàn)。
馬克思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5]環(huán)境對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實踐中,環(huán)境育人主要是依托校園文化建設而展開,是學校隱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指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6]。革命文化因其蘊涵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想信念、責任擔當、苦干實干和犧牲奉獻等健康向上的精神遺產,固然能夠成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選擇。但從當前全國校園文化活動的現(xiàn)狀分析,革命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仍還主要是采用簡單化、程序化的活動方式,普遍無法有效呈現(xiàn)革命文化在校園文化育人實踐中的價值魅力,無法達到習總書記所強調的“形式多樣”和“格調高雅”的要求。這類活動譬如是帶領部分學生代表參觀革命博物館、革命戰(zhàn)爭遺址、革命領袖故居;在清明節(jié)前后組織學生到當?shù)氐牧沂苛陥@掃墓;在“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以及建黨周年等紀念日前后組織學生開展“紅歌比賽”“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紅色經典影片賞析及征文”等一系列與革命文化主題相關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形式上單一呆板,在內容上還存在宣傳教育程度不足、深度不夠的問題。而且在教育成果的檢驗上也基本上是通過學生的比賽成績、觀后感和讀后感等進行評判,而這樣的形式極容易讓學生產生湊熱鬧、走過場,處處如是、年年如此的感覺。此外,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上還基本上無法有效在建筑物、景觀、綠化之中科學利用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打造出以革命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育人品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革命老區(qū),并作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7]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因此,革命文化校本建構是在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原則下,科學利用革命文化資源和增強革命文化育人實效的有益探索,具有積極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革命文化校本建構有利于在資源整合中挖掘、保護和利用好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溯源方可尋根,尋根才能追魂。因此,整合資源是實現(xiàn)革命文化校本化建構的首要前提,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fā)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8]。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從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孕育而生后,就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這場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足跡更是遍布全國。但這些革命遺址遺跡由于區(qū)域分布廣泛且經過戰(zhàn)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破壞,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由國家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挖掘和保護的可能。此外,即使各地政府對當?shù)氐母锩幕幸欢ǖ拈_發(fā)和利用,但由于受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也普遍存在對這些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力度不夠、方法不當?shù)膯栴},這都嚴重影響著革命文化繼承和弘揚的實效。毋庸置疑,以“小”見“大”,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之一?;谶@一理論視野,推進革命文化的校本構建,正是從細微處著力,力求以各地革命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校本教材為藍本,在地域性與針對性、先進性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中,構建起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實踐依據。具體而言,這主要是由于革命文化校本建構的過程,一般是在融合各地革命文化內涵和特色的基礎上,立足新時代發(fā)展需要、高校自身的辦學定位、學生綜合素質和成長需求等因素,而對革命文化資源進行積極挖掘、整理和編修。這個過程不僅能夠在尋求歷史和現(xiàn)實的結合點中,達到溯源、尋根和追魂的目的,更能夠在“以小加大”的辯證理論和實踐突破中實現(xiàn)革命文化育人價值的時代轉化。
革命文化校本建構有利于在利用地域性特色中增進課程內容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9]。這說明課程體系的改革已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利用革命文化先進性、豐富性和地域性特征,將革命文化資源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各類課程,有助于強化課程體系的精神基因、地域元素和文化向度,從而推進課程體系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地改進。革命文化的校本建構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價值,主要是由于校本建構一般而言是以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和融合創(chuàng)新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最大的特征是以學校的辦學定位和革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為基點,再對資源進行科學篩選和有效重組,這不僅能依據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興趣需求,在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和貼近學生需求的實踐中,彌補國家統(tǒng)編教材存在的內容上寬泛性的缺陷,更能夠在融合現(xiàn)代化的傳播技術和就地取材的現(xiàn)場體驗中,提升師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親近感,從而教育和引領師生在可見可感的切身感受中,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和更全面地認知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底色,進而在明確黨的初心和使命中,更能全身心、多層次和更深入地汲取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勇氣、智慧和力量,由此既豐富了課程體系的內容,又補充和增進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實效。
革命文化校本建構有利于在融會貫通中豐富校園文化的呈現(xiàn)內容、活動形式和精神本質。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之外必不可少的內容,具有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在育人實踐中能夠與課程教學互為增補。革命文化的校本建構,因其豐富的歷史內容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本質,能夠做到將課堂知識與校園活動融會貫通,并以此豐富校園文化的活動內容和實踐形式。這主要是由于學校在對革命文化進行校本教育的同時,還能夠在改變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的實踐之中,實現(xiàn)豐富內容、活化形式和筑牢精神的價值。體現(xiàn)為首先是可以在將當?shù)氐母锩奈锷暾埖叫@相關展區(qū)進行開放展覽的過程中,講好當?shù)馗锩适拢瑥亩S富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其次是可以在課堂傳授當?shù)馗锩⑿廴宋锸论E、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要義的基礎上,適時地在校園的建筑、景觀和綠化等物態(tài)形式中融入當?shù)馗锩⒘倚蜗蠛涂範幑适碌葍热?,以此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又活化校園文化的建設形式。再則是可以利用各地的革命文化資源創(chuàng)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和微博等新媒體,以此能夠在由點到面的融合發(fā)展中,推進革命文化線上與線下、課堂與課外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xiàn)在全網絡、全要素和生活化中筑牢校園文化環(huán)境育人的精神本質。
新時代促發(fā)新實踐,新實踐要求新思維。面對新時代教育實踐中的種種問題,我們不但要勇于找缺陷,更要善于“補短板”。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盵10]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推進革命文化校本構建的運行,可從三個層面著力。
優(yōu)秀的教材是開展課程教學的前提要求,而革命文化資源的挖掘程度則是決定教材內容豐富與否的先決條件。針對革命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和開發(fā)上還存在的不科學、不充分和不豐富等問題,提高課程教材編寫人員對革命文化的認知,加強他們對挖掘和保護革命文化資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在此基礎上增強他們編寫教材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是切實解決革命文化教育實踐收效不佳的邏輯起點。在具體的措施上:第一,要聘請對革命文化研究專家到校開展講座。要在制定教材編寫計劃之前,就著手聘請相關專家到校講授革命文化的開發(fā)現(xiàn)狀、時代價值和提升空間等內容,以此增強教師尤其是教材編寫人員對革命文化,尤其是當?shù)馗锩幕Y源的認知度和親近感。第二,聯(lián)合各級革命文化研究和管理部門共同挖掘革命文化資源。由于對革命文化挖掘和整理的相關手續(xù)、經費、人力和技術等方面的限制,決定了在編寫各地的革命文化教材過程中,必然要融合當?shù)厥∈懈骷壐锩幕芯亢凸芾聿块T的合作,以此加強對各地革命文化資料的整理,并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共建資源數(shù)據庫,為擴充課程教材的教學內容打好基礎。
得當?shù)慕谭ㄊ桥囵B(yǎng)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革命文化育人機制改進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前提。一是要更加注重改進實踐教學方法。革命文化校本課程主要的功能在于通過講授各地革命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提升師生對當?shù)馗锩幕恼J知度和親近感,以此激發(fā)師生興趣,甚至促發(fā)師生在行程較短、交通便利的前提下能夠自行組織前往進行實地參觀、學習和考察。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要切實針對普遍存在的“走過場、看熱鬧、抄報告”的實踐方式,以擴大實踐普及面為目的,要求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專業(yè)、層次和年級等情況,引導學生分好小組,幫助學生確立出當?shù)馗锩幕{研的主題,并形成問卷、做好報告。要求授課教師要堅持問題導向、注意及時糾錯、加強及時引導教育和升華情感認同,從而讓學生真正領略當?shù)馗锩幕臍v史和當下,使教育內容入耳、入腦、入心。二是要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機制的構建。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盵11]由此可見,家庭、社會和學校協(xié)同共進、同向同行已為時代發(fā)展之必然要求。革命文化校本建構除了要求立足地方外,更強調要凸顯校本,即要充分以高校自身的辦學定位、教學水平、師生素質狀況和育人目標等為依托,切實在“三全育人”模式中,增強革命文化的育人實效。具體舉措比如可依托旅游管理、環(huán)境設計、動漫制作、藝術設計和計算機等專業(yè),力求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打造各地革命文化研學旅游精品、動漫產業(yè)和工藝品制造業(yè)等等,以此既為當?shù)嘏嘤淮笈苷J知和繼承革命文化,又能以革命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為事業(yè)追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美好的校園環(huán)境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課程教學的有力補充。校園文化的建設,重在于“以文化人”,其中“化”之關鍵,不僅在于校園活動的開展和氛圍的渲染,還充分體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境和實踐情境潤物無聲的感化之中。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依我們看,用環(huán)境、用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12]這說明加強對教學環(huán)境和實踐情境的建設和管理,在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中打造革命文化育人品牌是革命文化校本建構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具體建設中,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學校要充分立足地方,明確區(qū)域優(yōu)勢,打好品牌攻堅戰(zhàn)。要著力在宏觀把握全國革命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的基礎上,從微觀著力,切實規(guī)劃當?shù)馗锩幕逃拈L遠大局,積極引導當?shù)馗饔嘘P部門及相關人員同向同行,積極將挖掘、保護和利用當?shù)氐母锩幕Y源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的計劃之中。二是要加強設施建設。革命文化中蘊涵著深刻的革命精神,是筑牢理想信念、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以及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 “營養(yǎng)劑”。為此,要深入剖析當?shù)馗锩幕臅r代價值和地域特色,在融先進性與實用性、導向性與適切性、地域性與發(fā)展性的統(tǒng)一之中,不僅通過在醒目位置建立歷史宣傳欄、雕像群和浮雕墻等形式,將革命文化的內容滲透在校園建筑、景觀和綠化等硬環(huán)境上,更要從軟環(huán)境上著力優(yōu)化活動內容、情境和氛圍,比如可在革命文化校本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打造由師生共同參與、體現(xiàn)各地革命文化故事的舞臺劇或者網絡微劇,由此在既貼合時代訴求,又利用了各地革命文化資源、還凸顯了區(qū)域特色,更打造了校園育人品牌。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當代學生成長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歷史進程中,基本都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他們更樂于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接受教育。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更加注重加大科技投入,積極引進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建設現(xiàn)代化教學環(huán)境。要以當代學生成長的特點和需求為依托,聯(lián)合地方相關部門,打造VR體驗館、革命文化教育教學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設施,力求在線上與線下、宏觀與微觀的融合中,通過圖、文、物、聲、光、電的并用,激發(fā)學生認知、接受和認同革命文化的興趣和熱情,由此既打造了各地革命文化校本建構的品牌,又能有效實現(xiàn)革命文化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相統(tǒng)一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