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張 野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沈陽 110034)
近來,有關校園惡性欺凌事件的報道屢見不鮮,其發(fā)生的地域范圍也較為廣泛,這引起了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部門的重視。2017年11月教育部聯(lián)合九部門發(fā)布了《加強中小學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以下簡稱《治理方案》)。《治理方案》明確指出,中小學生校園欺凌是發(fā)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chǎn)損失或精神損害等事件[1]。欺凌者因有驕橫跋扈、恃強凌弱、敏感等不良人格特點,而出現(xiàn)被拒絕、被孤立、難以融入同伴群體等社會化障礙,逐漸形成攻擊、以暴制暴的攻擊性心理傾向[2]。
在日常生活中,帶有易怒、沖動人格特征者比其他人更傾向于出現(xiàn)傷害他人的欺凌行為,是校園欺凌產(chǎn)生的風險因素。國內研究發(fā)現(xiàn),反社會行為特質與青少年對立違抗性障礙(ODD)、品行障礙(CD)有關,具體包括沖動、自戀和冷酷無情三種特質,它們是預測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的直接、內在的人格因素[3]。在攻擊理論中,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與社會支持被認為是防御攻擊行為的保護因素。首先,自我控制作為一種調節(jié)、操作、控制個體沖動性思維、情感和行為的能力,表現(xiàn)在抑制沖動行為、抵御誘惑、延遲滿足等方面,通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遏制學生的攻擊、欺凌及暴力行為[4-5]。其次,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個體感受到來自所在社會群體網(wǎng)絡中成員的關系、尊重和重視的一種行為或信息[6]。社會支持對個體心理健康起保護作用,與青少年的攻擊、犯罪等行為問題均呈負相關[7]。因學生的人格特征(如精神質、神經(jīng)質)所致的學校適應不良、攻擊、犯罪等行為問題,可以借助社會支持來緩沖,以此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研究擬進一步探討初中生校園欺凌問題及反社會行為特質、自我控制與社會支持對校園欺凌的影響機制。
研究采用隨機分層取樣法在東北三省范圍內選取了8所初中的初一至初三學生作為參與者,由心理學研究生擔任主試,利用課間施測,在測試前統(tǒng)一向學生宣讀指導語,當場發(fā)放當場回收,測試時間約20分鐘。此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 197份,有效問卷共1 121份,有效率93.65%。參與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下:男生525人,女生596人;農村生493人,城市生628人。初一399人,初二385人,初三337人。年齡12—17歲,平均年齡(14.71±1.10)歲。
1.中學生校園欺凌問卷[9]。該問卷包括實施欺凌問卷和受欺凌問卷兩個分問卷。實施欺凌問卷由實施身體欺凌、實施言語欺凌和實施關系欺凌3個維度組成,共13個條目。問卷采用1(從不)—5(經(jīng)常)5級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實施欺凌程度越嚴重。該研究中,實施欺凌分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9,3個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在0.79—0.84之間。
2.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問卷[10]。該問卷由情緒自控、行為自控和思維自控3個維度組成,共36個條目。問卷采用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5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越強。本研究中,總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1,3個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在0.79—0.84之間。
3.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11]。該量表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7個條目。問卷采用 1(不符合)—5(符合)5級評分法。該量表的總分越高表明社會支持的總體狀況越好。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4,3個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在0.77—0.85之間。
4.反社會過程篩查表自評版[12]。該量表共有由冷酷無情(CU特質)、自戀和沖動3個維度,共2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采用0(一點都不正確)—2(完全正確)3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特質傾向就越高。研究中,總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2,3個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在0.81—0.85之間。
采用SPSS 22.0、AMOS 24.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不同性別、生源地初中生的各量表評分;采用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年級初中生的各量表評分,事后檢驗用LSD法;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探討變量間的關系;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法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的檢驗及可信區(qū)間的估計。
男生校園欺凌得分以及反社會行為特質均高于女生,而社會支持得分低于女生;城市初中生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得分均高于農村;初三學生自戀得分大于初二、初一(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初中生各量表總分比較
注:MSSSA,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ASS,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CU特質,冷酷無情特質;APSD,反社會行為特質量表。**P<0.01,***P<0.001。
校園欺凌與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均呈負相關(Ps<0.01),與反社會行為特質及其各維度均呈正相關(Ps<0.01);反社會行為特質及其維度與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呈負相關(Ps<0.01);社會支持與自我控制呈正相關(Ps<0.01),見表2。
表2 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r)
注: MSSSA,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ASS,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CU特質,冷酷無情特質;APSD,反社會行為特質量表;**P<0.01。
以反社會行為特質中的自戀、CU特質和沖動得分為自變量,自我控制和社會支持得分為中介變量,校園欺凌得分為因變量,運用AMOS 24.0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模型擬合較好(χ2/df=3.74,RMSEA=0.04,GFI=0.99,AGFI=0.97,CFI=0.97,NFI=0.96,IFI=0.97)。由圖1可知看出,無論是自戀、CU特質還是沖動,不僅能直接負向預測校園欺凌,而且通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預測校園欺凌,還可以自我控制、社會支持的鏈式中介作用間接預測校園欺凌。
控制性別和生源地,進一步使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法檢驗中介效應,重復抽樣數(shù)為2000,可信區(qū)間為95%。結果顯示,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在自戀與校園欺凌間的間接效應的95%可信區(qū)間為[0.08,0.15],在CU特質與校園欺凌間的95%可信區(qū)間為[0.08,0.16],在沖動與校園欺凌間的95%可信區(qū)間為[0.11,0.19],均不包括0,表明鏈式中介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自我控制和社會支持在自戀和校園欺凌間的中介效應量為0.11,占總效應的19.3%,在CU特質與校園欺凌間的中介效應量為0.24,占總效應的29.0%,在沖動與校園欺凌間的中介效應量為0.15,占總效應的38.7%;自我控制在自戀與校園欺凌間的中介效應量為0.10,占總效應的15.3%,在CU特質與校園欺凌間的中介效應量為0.23,占總效應的28.2%,在沖動與欺凌間的中介效應量為0.14,占總效應的35.8%。上述中介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和自我控制在反社會行為特質與校園欺凌間起到鏈式中介作用。
圖1 社會支持與自我控制在反社會行為特質與校園欺凌間的鏈式模型
現(xiàn)有研究也多認為男生的校園欺凌高于女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其一,從生理上來說,男生天生就帶有攻擊性,而且社會對男性攻擊行為持有高忍耐度[13];其二,從心理上來說,處于青春期的男生遇事更加沖動、喜好尋求獨立、但卻缺乏辨別力,男生出現(xiàn)欺凌的可能性會更大[14]。因此,教師在學校中應該多關注男生以便防范他們出現(xiàn)欺凌行為,并通過心理疏導等方式為男生提供發(fā)泄情緒的空間。同時,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反社會行為特質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擁有更多攻擊、破壞或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傾向,這也可能是男女生在欺凌上存在差異的另一個原因。
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與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均呈負相關。自我控制能力高者不但可以主動地控制并避免與目標沖突,還能合理地認識并分配有限的資源,降低外界誘惑來避免與他人沖突[15],而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界環(huán)境資源,影響著個體的身心健康與行為方式,所以兩者對校園欺凌可能有保護的作用。而校園欺凌與反社會行為特質及其各維度均呈正相關,Muoz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反社會行為特質個體通常具有偏愛新異刺激、刺激追尋和冒險行為傾向,高反社會行為特質對實施校園欺凌有正向預測作用[16]。
此次調查首先發(fā)現(xiàn)反社會行為特質通過社會支持對自我控制產(chǎn)生間接影響。擁有低反社會行為者無論是沖動性、冷酷無情還是自戀水平均較低,提供給個體的是積極的人格品質,幫助個體采取適當?shù)姆绞降钟涣记榫?,維持健康情緒情感,這會使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豐富的社會支持會提高初中生固有的自我控制能力。其次,此次調查也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通過自我控制對初中生校園欺凌產(chǎn)生間接效應。高自我控制者在面對消極情緒時,大腦雙側外側前額葉、右側額下回的活動顯著增加,消極情緒體驗的強度低于低控制者,表現(xiàn)出自發(fā)式的情緒調節(jié),而低自我控制者對消極情緒更加敏感,進而以欺凌的方式釋放消極情緒[17]。
結合該研究結論,對初中生校園欺凌的預防與干預工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注重性別差異,降低男生校園欺凌的高發(fā)率,警惕女生校園欺凌的蔓延。在校園中,教師要了解男生易出現(xiàn)校園欺凌的原因,是本身的生理、個性原因還是由于教養(yǎng)方式、認知偏差等原因引起,再根據(jù)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與教育男生,鼓勵其使用有效策略處理與同伴交往中的沖突行為,也可以讓男女生共同交流與合作,豐富人際交往經(jīng)驗,提高友誼質量。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對女生傳統(tǒng)角色約束性規(guī)范相對弱化,家長出現(xiàn)將女生當男生養(yǎng)的教養(yǎng)理念,社會也鼓勵女生要有“男性氣質”的傾向,這似乎為女生以團伙方式對同伴侮辱、謾罵,甚至施以身體的攻擊的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加強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培養(yǎng),減少初中生沖動性行為。初中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發(fā)育的青春期、成長的叛逆期,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并不夠成熟,好沖動、情緒波動劇烈、自制力差、自控力弱、缺乏對是非的辨別力,這些特點導致部分初中生使用暴力語言和行為的習慣。要減少初中生沖動性行為,達到減少校園欺凌的目的,其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情緒上的控制與行為上的抑制。因此,在心理健康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團體訓練課程、正念訓練技術等方法有目的性地提高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
3.利用有效的社會支持,培養(yǎng)初中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社會支持作為一種重要的環(huán)境資源,影響著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和行為模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能夠撫慰他們的起伏波動的情緒,增進安全感,減少校園欺凌行為。學生在學習之余,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集體活動以增強學生間的交流機會與聯(lián)系、形成相互幫相互的校園氛圍、體驗來自同伴的關心與愛護;在家庭中,父母仍然是初中生重要的社會支持源,欺凌者的欺凌行為需要父母時刻的監(jiān)管與教育,并借助父母的關愛與管教幫助有欺凌傾向的學生改正欺凌他人的行為。
1.男生反社會行為特質與校園欺凌得分均高于女生。
2.校園欺凌與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均呈負相關,而與反社會行為特質呈正相關。
3.反社會行為特質與自我控制、社會支持呈負相關。
4.自我控制與社會支持在反社會行為特質與校園欺凌間起鏈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