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 李霞
腰椎間盤退行性變可引起椎管狹窄和椎間盤突出病變,也可引起脊髓神經(jīng)根病變,極其不利于患者的日常勞動、工作和學習等。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早期診斷以腰椎間盤退變的確診為主,多采用如自體軟骨細胞移植、髓核細胞移植及間質(zhì)干細胞移植預防性干預性治療[1]。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早期傳統(tǒng)MRI診斷僅能診斷出腰椎間盤退行性變中期和晚期的改變情況,很難發(fā)現(xiàn)腰椎間盤的早期癥狀。以MRI 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在腰椎間盤退行性變中的應用,通過測量不同時期腰椎間盤MRI T2 mapping成像中的T2值方法越來越受到醫(yī)學上的廣泛關(guān)注,并被作為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重要診斷依據(jù)[2-3]。對此,我院在此基礎(chǔ)上也研究了MRI 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對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診斷價值,有很大的價值發(fā)現(xiàn),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因腰背部疼痛進行腰椎1.5TMRI檢查的患者,其中45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最小是16歲,最大年齡為79歲,平均年齡為(42.3±11.2)歲。80例患者均符合反復腰痛癥狀,且無下肢神經(jīng)功能障礙、無MRI檢查禁忌證等。從80例患者中隨機選取20例患者于2017年9月份進行第二次腰椎間盤MRI檢查。
取患者仰臥位,用我院的飛利浦1.5T MR儀器進行常規(guī)矢狀位T1W1、常規(guī)矢狀位T2W2、橫斷位T2W1掃描,采用多回波SE序列進行正中矢狀位T2 mapping掃描,其中成像參數(shù)設(shè)置標準明確,TR設(shè)置為1 000 ms,TE最小值為8.4 ms,最大值為67.2 ms,視野設(shè)置為220×220,其中矩陣設(shè)置為256×256,設(shè)置采集帶寬的取值為31.25,設(shè)置層厚的取值為4 mm,其中掃描的時間是5 min 10 s,掃描的層數(shù)設(shè)置為10。一旦掃描結(jié)束依據(jù)于隨機軟件,使用最小二乘法可得出T2 mapping,其中測量出L1~S1椎間盤的T2值。
腰椎間盤 Pfirrmann分級依據(jù)于參考文獻[4]的 Pfirrmann分級標準分為5級,影像診斷由兩位醫(yī)師進行獨立閱片,提取兩位醫(yī)師的統(tǒng)一意見。采用Functool軟件處理原始圖像,將其形成T2 mapping,并在正中矢狀位T2 mapping上依據(jù)于從前向后的方向分級椎間盤,選取5個ROI,第一個是前部,第二個是前中部,第三個是中部,第四個是中后部,第五個是后部。測量ROT的T2值,進行2次的測量取平均值,由兩位技師獨立完成,并取兩位技師測試的平均值。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用F檢驗、t檢驗腰椎間盤各分級的纖維環(huán)(AF)前的T2值、髓核(NP)及纖維環(huán)(AF)后的T2值,用Kappa檢驗閱片醫(yī)師的椎間盤Pfirrmann分級是否一致,采用一致性良好和一致性不佳兩個標準進行評價,其中一致性不佳的Kappa值<0.40,一致性良好的Kappa值>0.75。采用LSD法比較組間差距,采用t值分析年齡、T2值和分級之間的相關(guān)性。
依據(jù)于 Pfirrmann分級結(jié)果,兩位閱片醫(yī)師對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 Pfirrmann分級評價結(jié)果有顯著性的一致性,其中Kappa=0.78。80例腰痛患者有380個腰椎間盤進行T2 mapping成像檢查,其中有350個清晰圖像的腰椎間盤。其中54個Ⅰ級,107個Ⅱ級,89個Ⅲ級,68個Ⅳ級,32個Ⅴ級。腰椎間盤NP最小值為36.00 ms,最大值為290.31 ms。AF前緣T2值最小為25.21 ms,最大值為166.42 ms。AF后緣的T2值最小為30.52 ms,最大為208.96 ms。
Ⅴ 級 腰 椎 間 盤 的NP的 T2值(53.21±7.41)ms和 IV級(61.21±15.26)m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級腰椎間盤的NP的T2值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級和Ⅳ級的腰椎間盤AF前緣的T2值分別是(51.02±12.61)ms、(48.21±10.05)ms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級、IV級和Ⅲ級之間的AF前緣的T2值分別是(47.21±8.95)ms、(48.21±10.05)ms、(51.02±12.61)ms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分級間的AF前緣T2值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Ⅰ級和Ⅱ級腰椎間盤的AF后緣的T2值分別是(90.02±33.62)ms、(87.65±32.01)ms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Ⅳ級和Ⅴ級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不同分級間的腰椎間盤AF后緣T2值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0例腰痛患者第一次檢查時,20個Ⅰ級,47個Ⅱ級,19個Ⅲ級,10個Ⅳ級,4個Ⅴ級。其中腰椎間盤NP的T2值最小是49.31 ms,最大是262.34 ms,AF前緣的T2值最小是28.1 ms,最大是109.52 ms,AF后緣的T2值最小是34.25 ms,最大是196.31 ms。在第二次檢查的時候,其中21個Ⅰ級,46個Ⅱ級,18個Ⅲ級,11個Ⅳ級,4個Ⅴ級,其中腰椎間盤的NP的T2值最小為46.41 ms,最大為209.21 ms,AF前緣T2值最小是29.70 ms,最大是110.17 ms,AF后緣的T2值最小是33.81 ms,最大是176.25 ms。兩次椎間盤的NR、AF前緣、AF后緣的T2值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臨床公認標準是以 Pfirrmann分級為主,但是也有學者認為 Pfirrmann分級有很大的主觀因素,受到觀察者的影響很大,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定的誤差。對此,有學者提出了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可用于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診斷中,在此之前 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已廣泛應用于關(guān)節(jié)軟骨方面的研究[5]。有學者把 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應用在腰椎間盤退行性變中認為,腰椎間盤有和關(guān)節(jié)軟骨類似的生化成分,都含有膠原蛋白、水和蛋白多糖成分,在 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的T2值可以敏感性地測出水分子的含量,也能分析出膠原纖維結(jié)構(gòu)的具體排列情況,這主要是在膠原基質(zhì)中水分子和其產(chǎn)生了各向異性運動[6]。同時,就T2值來說,也實屬一種定量變量,可以保證一定的精準性。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AF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破裂或者裂縫,其NP中的糖胺聚糖成分也會逐漸減少發(fā)生脫水反應,進而影響了腰椎間盤的T2 值[7]。
我院的研究通過比較分析不同 Pfirrmann分級椎間盤的不同部位的T2值,發(fā)現(xiàn)了不同分級間腰椎間盤的NP的T2值不同,分級越高,NP的T2值越小,且NP的T2值也和分級有著高度負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這些研究結(jié)果和以往學者研究結(jié)果大致相同[8]。因此在本研究中認為腰椎間盤的NP組分和退變發(fā)生的機制存在密切關(guān)系,這主要是NP退變時丟失了大量水分,也有紊亂的結(jié)構(gòu),在分級越高時有越明顯的變化。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可以敏感地測出水分的變化,這就使得NP的T2值可以作為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程度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MRI T2 mapping成像技術(shù)不僅僅可以定量評估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程度,也能從髓核的T2值反映出不同分級椎間盤退行性變程度的差異性,可作為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重要診斷的影像學依據(jù)。
[1]張嘯波,孫維榮,張肖,等.T2 mapping對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定量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10(7):544-548.
[2]張永亞,孫琦,董敏俊,等.T2WI與T2 mapping技術(shù)在腰椎間盤MR成像中的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1):1999-2003.
[3]蔡兆熙,楊澤宏,李永,等.短時軸向負荷下腰椎間盤表觀彌散系數(shù)值及T2值的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4(31):5051-5056.
[4]溫群,孟凡華,錢亭,等.1.5T 磁共振 T2值定量測定在評價腰椎間盤退行性變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骨與關(guān)節(jié)雜志,2016,5(8):582-587.
[5]李建文,舒建軍,王新輝,等.DTI及T2 mapping對腰椎間盤退變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6,32(12):1919-1922.
[6]龔靜山,凌人男,周陽泱,等.采用3.0T MRI T2和T2?mapping評價下腰痛患者腰椎間盤退變[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0):113-116.
[7]李永,陳建宇,蔡兆熙,等.腰椎間盤早期退變定量MRI研究的新進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4,10(6):560-563.
[8]肖應權(quán),牛翔科,曾利川,等.T2-弛豫時間圖對非壓迫性腰椎間盤髓核突出癥診斷價值的實驗研究[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6,12(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