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蘭 魏文兵 楊建榮
摘 要 弱勢人群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短期或長期處于困難狀態(tài)的群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資源分配不均,意外事件等一系列主客觀因素使得弱勢人群的數量不斷增多,所以應關注弱勢人群犯罪的成因和特點,進一步分析如何抑制和救濟弱勢人群。
關鍵詞 弱勢人群 形成原因 犯罪特點 抑制
作者簡介:鄭曉蘭,甘肅政法學院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訴訟法學、圖書館學等;魏文兵,甘肅政法學院,法學學士,研究方向:偵查學;楊建榮,甘肅政法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監(jiān)獄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09
從古至今,社會當中都存在一定數量的弱勢人群,例如下崗職工、殘疾人群,生命財產等受到不法侵犯的公民、上訪民眾、無家可歸者、低收入者等。相對于正常群體而言,他們往往喪失了部分自然功能或者社會功能,不能正常、有效,積極地完成生產生活任務,而且在現實社會中,他們經濟上勉強甚至不能維持生計,工作中一直處于被壓迫和被剝削,生活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和忽略。一直以來,國內使用“困難群眾”一詞來替代“弱勢群體”,自朱镕基總理在任以來,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全體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漸固定下來 。
一、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
影響一個人發(fā)展變化的因素紛繁復雜,它不是某一要素純粹的運動過程,而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合力,最終決定了一個人的現實狀況,導致弱勢群體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原因
恩格斯曾說:“我們不要忘記,連同我們的血肉、頭腦,都是自然界的產物,都是同自然界聯系在一起的”。雖然人在本質上生來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得不承認,個人生長的環(huán)境對個人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日新不滯的發(fā)展,城鄉(xiāng)經濟政治文化差距明顯,東中西部資源分配不平衡,再加上商業(yè)教育、產品、服務等逐利性的絕對規(guī)律,更多更優(yōu)的資源會不斷集中在少數區(qū)域,偏遠落后地區(qū)必然受到相對的淡漠,富的地方更富,窮的地方更窮,這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弱勢群體的產生。
(二)主觀原因
一部分人,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莽撞性格等,不幸使自己喪失了完全勞動能力,進而變成了受照顧的群體。況且,從近來的社會實踐來看,一部分人安全意識不夠,法律意識淡薄,酒駕,故意傷人,你小心了,別人不小心,這也增加了一部分人變成弱勢群體的可能性。
(三)意外因素
近年來,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沉船、槍擊等一系列意外事件不僅使人們財產受到損失,而且使很多家庭殘缺,人員受到生命危險,這就使一部分人轉化為弱勢群體。
(四)家庭環(huán)境
中國有句老話:“兒子要窮養(yǎng),姑娘要富養(yǎng)”,不管窮養(yǎng),富養(yǎng),都離不開“愛養(yǎng)”和“教養(yǎng)”。家中即便貧困,物質匱乏,但關愛不能缺位,貧困的家庭,雖不能把良好的物質給予孩子,但是可以把溫暖的家給予孩子。家中即便富有,但優(yōu)渥的物質也不能替代關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父母的朋友,對朋友,只能欣賞、激勵、尊重,只能建議、影響、溝通,而不能頤指氣使,棍棒伺候。
(五)教育環(huán)境
學校的師資力量,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程度,都影響著教育的質量,教育的質量又極大的影響著孩子前途命運。在我們國家,考試是相對公平的一個重要晉升渠道,孩子們通過了考試,則瞬間從山區(qū)走向大都市,然后繼續(xù)努力,不斷擺脫貧困。然而現實卻沒有這么樂觀,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明顯是東部大于西部,盡管近年來有相關政策傾斜,去中西部偏遠地區(qū)當老師任然不是很多人的職業(yè)選擇。因此一代一代都很無奈的滯留在大山里,難有出頭之日,自然擺脫不了貧困,無奈變成弱勢群體,而且歷史也證明,哪個地方教育發(fā)展的不好,哪個地方的貧困人口就會更加穩(wěn)定和鞏固。
(六)社會環(huán)境
正如白巖松所說,現在的社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平靜,但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撕裂感愈演愈烈,稍不留意就會引起沖突。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不斷深入,社會節(jié)奏加快,人與人之間經濟往來明顯處于主體地位,商品拜物教,一切向“錢”看這些扭曲的價值觀主宰著一部分人的內心,似乎我們的一切勞動都是為了財富的積累。有了金錢,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優(yōu)勝劣汰,這是客觀規(guī)律?,F如今人人都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然而在競爭中,就有成功者和失敗者,隨著投資或其他因素導致自己的財富瞬間縮水,事業(yè)陷入絕境,家庭支離破碎,弱勢群體也就出現了。
(七)制度原因
許多著名管理學家都承認這一點:好的制度本來就是一種教育,它可以把一個壞人變成好人。而相反壞的制度也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正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落實的不到位,才產生一大批腐敗分子,然而在觀看完《用永遠在路上》后我們發(fā)現,這些落馬官員不是一開始就是打算頂風違紀的,大部分官員剛走進仕途時,都是打算為老百姓服務的,憑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到了現在的位置。但是為什么現在成為階下囚了呢?主要原因肯定是因為自己理想信念動搖了,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
(八)經濟市場原因
新的階段,我們減緩了GDP的增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階段,由過去簡單的依靠投資,貿易推動轉型為依靠創(chuàng)新推動。第一,國營企業(yè)方面,由于班子不強,理念不新,前領導的濫用職權,違法犯罪等原因,導致國有企業(yè)經濟效益下降,下崗職工增多,另外國企改革的結構性調整,必然要削減過去長期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大量富余人員。第二,民營企業(yè)方面,因經營管理不善或遇到不公平對待等,使得經濟效益下降,也造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裁員。第三,由于資本積累的必然規(guī)律,相對過剩人口一定會產生,這就增加了失業(yè)人口,形成一定數量的弱勢群體。endprint
二、弱勢人群犯罪現象的特點
(一)罪責感弱化
由于弱勢群體在社會中的生活條件,社會地位等受到限制,再加上長期的不公平對待,使他們萌生了犯罪的念頭,他們試圖用犯罪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正是由于社會的不完善導致了他們犯罪,所以他們才用暴力的方式報復社會,因此他們的罪責感較低。
(二)用暴力體現自尊
中國有句俗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由于他們經常在社會中處于劣勢地位,工作上無人需要,生活上缺乏關愛,所以他們覺得自己在世界上一無是處,沒有人會在意他們的死活,所以到一定程度,他們決心以自己的違法行為來顯示自己,突出、強調自己。
(三)歸屬感異化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謂人際關系也就是指人們在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中產生的以情感為基礎的關系。弱勢群體歸屬感較低,一方面貧窮和弱勢不是用來炫耀的東西,另一方面弱勢群體也不能滿足弱者自身的現實需要。所以一部分弱勢群體,既沒有得到家人的關愛,更沒有得到社會的關懷和保障,自然心中不平,久而久之,就萌生犯罪念頭。
三、如何抑制弱勢群體犯罪的發(fā)生
(一)把握源頭,抑制弱勢群體的產生
控制弱勢群體犯罪的治本之策必然是減少弱勢群體的產生。
對于地理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易地搬遷等綜合措施,改變現存生活條件,推動他們踏上脫貧快車道。
對于自身因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公民安全意識,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等,使他們盡量避免因自身原因而導致為弱勢群體。
對于客觀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加強各種相關機構建設,如地震、海嘯、泥石流災害預測等,另外對于這些受害者,政府要加強事后安置工作,確保他們后期的養(yǎng)老、生活、權益等各種問題,否則就會引發(fā)群體性的不滿,進而導致社會的動亂。
對于家庭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整體素質,傳遞新時期兒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下一代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對于教育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大力加強中西部困難地區(qū)的教育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安置現代化設備,構建與城鎮(zhèn)學校一體化、正規(guī)化的教育體系,確保貧困地區(qū)兒童有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權利。
對于社會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首先,政府要帶領各社會團體,專業(yè)人員經常深入弱勢群體中,密切聯系他們,使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其次,要不折不扣執(zhí)行黨的政策,對于他們的生活補助,絕不允許私吞等違法現象的發(fā)生。最后,政府還要切實保障他們的生活標準,分層次、分階段的對他們進行就業(yè)指導,使他們在自身能力的范圍內繼續(xù)創(chuàng)造價值。
對于制度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進行制度改革,使制度照亮現實的矛盾,使人們在一個良好有序的環(huán)境下生活和工作,而不至于被制度所困,最終轉變?yōu)檫`紀違法分子,轉變?yōu)槿鮿萑巳骸?/p>
對于經濟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需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guī),切實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為民眾提供一個健康安全陽光的經濟運行環(huán)境;同時我們也要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民眾的競爭意識,規(guī)則意識,誠信意思,法制意識;德法結合共同促進經濟良性發(fā)展;最后要加強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指導,避免盲目性,使更多的人擁有基礎經濟常識,把握一定的商業(yè)規(guī)律,科學創(chuàng)業(yè),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造就更多的小康。
(二)從身邊做起,了解與幫助弱勢群體
弱勢人群毫無疑問也生活在正常人群中間,包括他們的家庭,親屬,朋友,甚至路人。這些人都是他們經常所接觸的人,如果抓好這些人的教育宣傳工作,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對弱勢人群加強關愛,弱勢群體就會感受到心靈的慰藉,有助于他們忘掉傷痛,重新開啟新的生活。
(三)加大社會改革,切實服務弱勢群體
首先,要落實弱勢人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弱勢人群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有效解決后,就會大大減少對社會的不滿,降低萌生犯罪的因素;其次,要大力建立健全各種社會組織、團體對弱勢群體進行精神上、物質上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不會覺得因為處于劣勢而遭到社會排擠和冷漠;最后,要完善立法,規(guī)定弱勢人群親屬的義務,從法律層面給予他們最后保障。
(四)注重實效,嚴格執(zhí)法與思想教育結合
對弱勢犯罪者,要采取嚴格執(zhí)法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切忌單一的懲罰或者單一的教育。因為弱勢人群之所以犯罪,絕大多數是因為對社會產生不滿,如果單純實行懲罰,則會加劇不滿,不利于達到改造的目的,但是如果單純實行教育而不嚴格執(zhí)法,則可能會隔靴搔癢,達不到目標效果。
(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弱勢群體相較于常人大多是身體上的障礙,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在精神上創(chuàng)造出偉大成果。一些思政教育者要積極研究他們的思想情況,提煉出規(guī)律,切實采取各種措施,如開展各種文娛活動,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和陰影,提高他們的凝聚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這樣既可以減少他們的消極因素,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還可以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還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又能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樹立起良好榜樣。
四、結語
總的來說,導致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他們犯罪的動機也有一定的特點和規(guī)律,他們總是具有弱勢群體的群體性特征,所以黨政領導、社會組織、思政工作者等專業(yè)人員和部門干部,要切實把弱勢人群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深入研究他們產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親自分工負責帶頭抓,并且?guī)ьI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參與進來,使他們能夠在社會中健康的發(fā)展,享受社會發(fā)展的卓越成果,降低他們的犯罪率,使我們的社會安定有序,使我們的社會充滿人文關懷,最終為建設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全體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參考文獻:
[1]陳薇.城市經濟弱勢群體犯罪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復旦大學.2009.
[2]何鴻雁.論社會弱勢群體犯罪的預防.法制與社會.2007(11).
[3]薛曉明.轉型時期的弱勢群體問題.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孫立平.斷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
[5]方剛.弱勢群體在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信息不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