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感悟能力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需培養(yǎng)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為探求更為有效的辦法提升學生閱讀感悟能力,本文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比較辨析,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舊到新地去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體味語言的精妙,感受表達的絕妙,促進意境的形成,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比較辨析;閱讀;感悟能力
閱讀中的“感悟”是學生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是一種意會的過程。閱讀感悟是閱讀中一種比較高級的能力,也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較為強調(diào)的一種能力?!案形颉奔仁情喿x教學的重點,也已成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關(guān)注的熱點。
一、 在刪換比較中體會詞語,提升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悟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用詞確切的語言范例,需要我們引導孩子體會這些用詞的貼切和精妙,領(lǐng)悟用詞需要精心選擇、反復錘煉的道理。如何讓孩子體會到這些詞語的精妙之處?可以使用意思相近的詞語來替換文本中的相關(guān)詞語,進行必要的比較辨析,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詞語的整理和積累,重要的是通過比較體會到文本語言的權(quán)威性和借鑒性,在這種精當?shù)脑~語的熏陶下,促進了學生對詞語表現(xiàn)力的感悟。
比如《頤和園》一課中體會“滑”一詞的教學:
師:請你把昆明湖向大家介紹一下。師:聽了他的介紹,你能用一個字來說說你眼里的昆明湖是什么樣的?(靜、美)師:你從哪句話中體會出來的?(指導讀“慢慢地”“幾乎不留一點痕跡”)生:老師,這句話中游船、畫舫為什么用“滑過”,而不用“劃過”?
師:問得好!比較一下,如果將這句話中的“滑”字換成“劃”字行嗎,為什么?“劃”可組什么詞?(劃船)運動會中有一項比賽,就是劃船,要想取勝,就得怎么辦?(用力,要用力,水面上就要留下痕跡)“滑”可組什么詞?(滑冰)滑冰在哪滑?(冰面上、光滑的水泥面上)師:現(xiàn)在游船在水面上滑過,說明什么?(昆明湖很靜)作者這個字用得多好呀!“滑”字和“劃”字,同樣的讀音,卻營造了不一樣的感覺。通過換一換,讓學生比一比,就能感受到“滑”一字的精妙之處在于更體現(xiàn)了昆明湖的平靜。
二、 在前后比較中體會寫法,提升學生對文本表達的感悟
教材充分具備了比較的因素。單就一篇課文而言,其中就有許多相互聯(lián)系的內(nèi)容和可比的素材。教學時如果能把這些內(nèi)容挖掘出來進行比較辨析,不僅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還能領(lǐng)會其寫法上的絕妙特點。
比如《少年閏土》一文把一個聰明、健康、知識豐富的少年閏土展示給讀者。課文一個顯著的寫作特點,就是將兩個孩子——“我”與閏土對比起來寫。閏土知道的事多,會干的活多,知識豐富,而“我”卻“素不知道天下有如許五色的東西”;閏土生活在海邊農(nóng)村,而“我”卻生活在“只看見高墻上四角的天空”的高墻大院中……課文對閏土的描寫較為詳盡,但對“我”的描寫卻只有只言片語。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挖掘了文中潛藏的語言素材,展示一個完整的“我”,并與閏土進行對比,來突出人物各自的特點。教學時圍繞著:“閏土是怎樣的孩子?”“與閏土相比,‘我是個怎樣的孩子呢?”“為什么同是少年,‘我和閏土相差會如此巨大?”這三個問題展開,通過這一研讀比較,不但完整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挖掘了人物特點形成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體會了作者的表達方式,也培養(yǎng)了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章,無論是巧妙的構(gòu)思,還是精巧的謀篇布局,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教師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可比因素,并組織引導學生采用比較辨析的學習方式,在比較辨析的研讀過程中感悟到文本表達的精髓,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提升閱讀的感悟能力!
三、 在異同比較中體會主題,提升學生對文本意境的感悟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指出:只有比較,才能為“求異”打開通道,在“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中切磋推敲,以達到發(fā)展語言、激活思維的目的。研究內(nèi)容的異同之處,進行比較辨析,可以深刻揭示其所蘊含的不同含義,從而讓學生體會其意味深長的意境。閱讀文本中,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相同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這對教學而言,當然是一種有效資源的存在。所以,把握這些相同的語言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巧妙的理解平臺,就能促成學生把握文本的主題,從立體的文本中促進意境的形成。
《唯一的聽眾》一文中“平靜”一次共出現(xiàn)了三次,盡管其字面上并無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為了能使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三個“平靜”,筆者運用比較辨析,讓學生在相同的語言中領(lǐng)悟出了不同的內(nèi)涵。筆者抓住“老人為什么一直保持著‘平靜的神態(tài)?”這一問題來教學。“平靜”第一次出現(xiàn)是當作者第一次在小樹林里拉琴,遇到老人時,“我”處于十分羞愧的場景,老人為了避免我的尷尬,故作平靜之態(tài),這種平靜是默默的鼓勵。第二次出現(xiàn)是當“我”有了幾份信心,之后每天去練琴,她看到了,也是一臉的平靜。這種平靜之下,是老人對“我”的鼓勵,給“我”勇氣和力量,同時也是老人一直維護著自己善意的謊言,可謂是用心良苦。最后一次當“我”演奏出了真正的音樂時,老人慈祥而又平靜的眼神,這是一種贊賞,這是一種欣慰,這更是一種鼓勵。同樣的“平靜”,不一樣的內(nèi)涵,聯(lián)系起來比較辨析,將原本不相關(guān)的段落聯(lián)系起來,使整個教學深刻有力,自然順暢。學生在這樣的比較辨析中,就能充分感受到“鼓勵”帶給人巨大的作用,并能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在頭腦中形成“平靜”這個意象。同時也促使他們能仔細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微妙情感,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閱讀文本,沒有感悟,就沒有收獲。要有閱讀收獲,必須理解文本,必須感悟文本。學生閱讀理解與感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的培養(yǎng)。在比較辨析中,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可以在無形中得到提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曾祥玉,重慶市,重慶市萬州區(qū)紅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