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
(大連海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為核心的問題所作出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是對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理論思考的繼承和發(fā)展。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的的社會形態(tài)?!霸谀抢铮總€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前提”。[1](P226)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這必然趨勢的出現(xiàn)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的充分發(fā)展為前提和條件的,但是,對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來說,是否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先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xiàn)共產主義呢?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曾有過思考,但并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這就給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在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之后,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提出了艱巨的理論任務,“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就應運而生。這個問題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問題,而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則構成了回答這一核心問題的基礎。為此,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做出了深入和系統(tǒng)的思考,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生產力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也是評判一個社會形態(tài)先進與否的根本依據(jù)。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卻是始終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去定義的,把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作為評判社會主義的決定性標準。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就是在反思新中國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1980年到1991年,小平同志曾經不下二十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最終,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小平同志將自己對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集中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2](P373)這一觀點在理論上最大的貢獻就是著重從生產力的角度思考社會主義本質,回到了馬克思關于認識社會形態(tài)的正確軌道中去?!凹m正了過去離開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離開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盲目追求更大、更公、更純的生產關系的做法”。[3](P5)
如果說鄧小平把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重新拉回到以生產力為核心標準的正確軌道上,那么,江澤民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則在價值追求上第一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融會貫通起來。在建黨80周年的講話中,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yè),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xiàn)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我們要在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保?](P523)強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乃是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但共產主義并不僅僅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結果,它更是一個價值引領的實踐過程。因此,我們不能說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去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應該是在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過程之中就要盡最大可能去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江澤民的這一論斷從價值論的角度,把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和手段、結果和過程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黨的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5](P1)把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胡錦濤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大貢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環(huán)境塑造人,同時人也在改變環(huán)境。這里的環(huán)境,既包含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還包括人類自我建構起來的意識環(huán)境。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以勞動實踐為中介,人和環(huán)境雙向互動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如何處理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就成為了一個社會區(qū)別于另一個社會的重要依據(jù)。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想超越資本主義社會,體現(xiàn)出自身的制度優(yōu)越性,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資本主義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用人剝削人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方式,而是采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方式推動社會進步。和諧社會理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21世紀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極大地拓寬了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共產黨人對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全新觀點。[6](P1)此后,在多個場合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都多次談及這一觀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這一表述也成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核心論斷。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對黨的幾代領導人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思考的深化和發(fā)展,開辟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境界。其重大理論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
從哲學上說,本質所揭示的是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要求,而本質特征則是對本質內在要求的外部展現(xiàn),本質是事物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反映事物的普遍性,而本質特征則是可以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展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樣式,反映事物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只有通過特殊性才能體現(xiàn)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社會主義,又具有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求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社會主義的本質寓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之中,又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體現(xiàn)出來。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之后,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一片低潮之際,中國依然堅定地高舉科學社會主義的旗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判斷,就內含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和思考。
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看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也繼承了馬克思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在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提出了一種認識社會的重要方法,即普照光的方法?!霸谝磺猩鐣问街卸加幸环N一定的生產支配著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支配著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隱沒其中,它使它們的特點變了樣。 ”[7](P24)可以說,回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照亮中國前進道路的普照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改革的前進方向。因此,黨的領導也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qū)別于其他一切“主義”和“模式”的最顯著特征。
如果說鄧小平強調從生產力角度來界定社會主義本質,江澤民和胡錦濤又分別從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和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那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習近平則是從上層建筑的角度來重新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開辟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境界。
首先,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社會發(fā)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多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馬克思對于人類歷史的分析,之所以著重強調生產力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從人的內在本質的發(fā)展要求出發(fā)去思考的。因為“根據(jù)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xiàn)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1](P190)但馬克思從來不是一個經濟決定論者。恩格斯晚年就曾批駁一些人把唯物史觀理解為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觀點:“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1](P190)從歷史上看,以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為核心的上層建筑歷來對社會發(fā)展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因為這一點已經成為了人們認識社會的“常識”和習慣,馬克思才出于理論論戰(zhàn)的需要沒有在這方面浪費太多筆墨,但絕不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實際生活中忽視上層建筑的作用。
其次,從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層面來看,有些落后國家之所以能夠先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革命勝利,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完成了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改造,即把無產階級政黨改造成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實現(xiàn)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國家政權的絕對領導。革命不是按照經濟變革——政治變革的邏輯順序展開的,而是先完成上層建筑的革命——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再利用國家政權至上而下的完成對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造。因此,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決定著上層建筑的性質,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
最后,從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來看,政黨和政黨制度在上層建筑領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黨政治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生活的最主要特征。政黨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質上都是由政黨在引領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和價值追求,由政黨借助國家權力實現(xiàn)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的干預和宏觀調控。近代國家發(fā)展史也證明,凡是一定時期內經濟發(fā)展迅速,國內政局安定的國家都找到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成熟的政黨制度。因此,成熟穩(wěn)定的政黨和政黨制度已經成為一個國家長期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的基礎,也成為了現(xiàn)代國家最為顯著的政治特征。
鄧小平在論述社會主義本質時強調要“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用五個不同的動詞“解放,發(fā)展,消滅,消除,實現(xiàn)”表述社會主義本質,是具有深刻的理論意蘊的。這一觀點最大的理論意義在于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看做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突出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注重實踐的理論品格。但這種表述方式所帶來的一個理論問題就是,如果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看做是一個歷史的、實踐過程,那么,這個實踐的主體該是誰呢?誰來解放?誰來發(fā)展?誰來消除?誰來實現(xiàn)?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的論斷,則進一步回答了這一提問。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只有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才能夠完成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歷史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偉大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lián)合力量的斗爭中,只有把自身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不同的、相對立的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xiàn)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8](P173-174)恩格斯也強調“如果沒有工人階級的政黨,無產階級就既不可能勝利地進行推翻資產階級和奪取政權的斗爭,也不可能成功地建設社會主義”。[9](P139)而列寧則強調,無產階級奪取革命政權之后,社會主義建設依然需要黨的領導,“國家政權的一切政治經濟工作都由工人階級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10](P237)因為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還不具備人民群眾自由創(chuàng)造歷史的充分條件,而中國目前依然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群眾只有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才能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為什么無產階級奪取革命勝利之后,社會建設依然需要黨的領導呢?
從理論上說,首先,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跓o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11](P44)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更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黨的性質決定了黨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次,黨的領導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指引和理論指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有在黨的領導之下,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才能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符合人的內在本質追求。最后,“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新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黨的群眾路線為實現(xiàn)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創(chuàng)造歷史有機統(tǒng)一提供了橋梁和紐帶。
從實踐上來看,黨的領導是取得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根本保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領導就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公認,但這些成績的獲得不是靠簡單的喊幾句口號就能夠實現(xiàn)的,而是面對了層層考驗,突破各種艱難險阻才得以完成的。每一次在改革開放事業(yè)面臨生死攸關的重大時刻,共產黨都起到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堅定信念、率先垂范的領導核心作用,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心骨。正如江澤民所言:“要把十幾億人的思想和力量統(tǒng)一和凝聚起來,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是不可設想的”。[12](P262)
實踐永無止境,理論探索也永遠沒有終點。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求索也只能跟隨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前發(fā)展。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3](P588)只有不斷深化和發(fā)展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列著作選編(修訂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
[2]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賈建芳.60年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再認識[J].科學社會主義,2009.
[4]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5]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7-0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德]海因里?!じ衲房品虻?恩格斯傳[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5.
[10]列寧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江澤民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