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琪 張洋洋
(1.中共南通市通州區(qū)委黨校,江蘇 南通 2263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培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寫入全會決定,明確了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保?]放眼當下,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對規(guī)則的尊重與遵守遠未成為國人的生活方式,法治仍有不少停留在紙面上,法治文化的缺失是其一大原因。因此,在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和長遠歷史意義。
法治和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結合意味著形成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個新的研究領域既有自己獨有的研究范圍,也包含這兩個概念本身的特性。關于什么是法治文化,理論界闡釋不盡相同,代表性觀點有方式論、狀態(tài)說和綜合說等類別,我們可以把“法治文化”看成是以制定良法為前提,以自由、平等、正義等為核心要義,既包括法治精神、法治意識等觀念層面,也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范等制度層面以及法治行為方式等行為層面的一種文化狀態(tài)。本文論述的文化強國背景下建設的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體現(xiàn)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nèi)在要求的法治價值、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理論等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本質特征的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范、法治機制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覺依法辦事和尊法守法等行為方式共同構成的一種先進文化現(xiàn)象和法治進步狀態(tài)?!保?]
今天的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經(jīng)濟實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個民族要實現(xiàn)偉大的民族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的當今世界,中華文化能夠順暢地走出去、走進西方世界,增強文化影響力是中國成為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文化強國之強就在于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民族精神等對世界的輻射、引導和滲透。但由于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等原因,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障礙,法治文化便是跨越這些分歧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的一架橋梁。雖然中國所建設的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其內(nèi)在生命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但它同樣具有法治文化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其所蘊含的法律至上、權力制衡、維護人權、公平正義和程序公正等價值取向是全人類所共同認同的。當吸收了這些價值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種新型文化融入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之路必將更加平坦,文化強國之夢的實現(xiàn)必將指日可待。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法治文化產(chǎn)生于依法治國的實踐中,也會對全面深化依法治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一,法治文化建設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tài),蘊含著堅持黨的領導、以人為本、集體主義和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有助于我國在實施依法治國的方略中既避免重蹈官本位、人情本位覆轍,又避免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的影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二,法治文化建設為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良好的環(huán)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石,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和網(wǎng)絡新媒體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法治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入掌握和熟練運用法律文化知識,提升人們的法治觀念,增強厲行法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得人人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wèi)者,逐步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環(huán)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共出臺或修訂近80部黨內(nèi)法規(guī),黨內(nèi)法規(guī)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黨內(nèi)法規(guī)是全面從嚴治黨的保障,而法規(guī)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在于各級黨員干部的嚴格遵守,將各項規(guī)定落到實處。培育法治文化,提高各級黨員干部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才能提高他們學法的積極性,從而避免由于不懂法而墮入腐敗的深淵?,F(xiàn)在要使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果得以長期鞏固,還需充分發(fā)揮法治文化的約束性和傳承性的功能。培育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營造黨內(nèi)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但一旦形成以后就將具有長期的約束性和傳承性,符合全面從嚴治黨的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3]文化陣地也是如此,我們只有用法治文化占領文化傳播制高點,才能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腐敗文化無立錐之地。
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具有一致性,是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黨為法治工作提供理論、政治和方向的引領;法治為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法律保障,并對政黨的行為做出約束。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從宏觀上說,要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就是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diào)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tǒng)籌法治建設各領域的工作,切實做到“三統(tǒng)一”“四善于”。從微觀上說,要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法治教育,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修養(yǎng),使他們成為懂法、學法、用法的模范。毛澤東說過:“政治路線決定后,干部決定一切”。只有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法治文化才有其生長的健康土壤。為了讓領導干部成為學法用法的典范,應該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明確自我定位。只有領導干部有了明確的自我定位,認清自己不僅是法律的制定者、組織者、實施者,更是實踐者和實施對象,才能對法律產(chǎn)生敬畏之心。二是領導干部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使得法治文化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領導干部就必須自覺增強法治意識,要正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自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既不觸碰法律的紅線,也不僭越道德的底線。三是強化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nèi)容,把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yǎng)作為考核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行為繼續(xù)加大打擊力度,從外部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約束。
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有法可依,使每部法律都成為善法,發(fā)揮立法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因此,提高立法質量是關鍵,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的永恒主題。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必須以此為標準改進立法工作??茖W立法主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客觀立法,尊重客觀規(guī)律。盡管法律是主觀意識,屬于上層建筑,但它從屬并決定于客觀世界,客觀立法要求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來決定立法的內(nèi)容和過程,而不是憑主觀想象通過立法過程來決定立法所調(diào)整的事物。二是動態(tài)立法,與時俱進。既要強調(diào)立法始終保持與國家經(jīng)濟政治社會發(fā)展同步,又要保證所立新法與憲法精神完全保持一致。三是立法從國情出發(f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立法一定要考慮和反映黨的領導、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的長期歷史等特色,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能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民主立法需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代議制意義上的民主立法。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于法律而言,人民代表大會是代表全體人民制定法律。為此,要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立法調(diào)研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二是參與式民主立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具體而言可以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見,召開民主座談會、立法聽證會、立法論證會等??傊?,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在科學、民主立法的基礎上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針對性,當前尤其需要加強文化立法。根據(j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我國應“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4]并通過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chǎn)業(yè)促進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以及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立法等方面加強文化立法,為文化強國的建設提供立法依據(jù)。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律實施的過程正是不斷彰顯其道德和價值理念的過程,對法治文化的形成有著重大作用。為此,需要大力推進執(zhí)法和司法領域的法治文化建設,不斷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一是推進嚴格執(zhí)法。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也是建設法治文化的要求。為此,各級政府要全面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不斷完善執(zhí)法程序、推進綜合執(zhí)法。二是保證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司法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實、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真正實現(xiàn)司法權獨立行使,真正還權于法官,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同時,要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建立完備的監(jiān)督體系,做到陽光司法。
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當前,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存在公民權利意識覺醒和維權理性準備不足的矛盾,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大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夯實法治宣傳教育這一基礎性工作。一是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優(yōu)化法治宣傳教育內(nèi)容。自1986年以來,我國已實施了六個五年普法規(guī)劃,目前正在實施“七五”普法。為了提高普法實效性,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jiān)督、政府實施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領導體制,認真落實國家機關“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深入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不斷優(yōu)化法治宣傳教育內(nèi)容。二是創(chuàng)新法治宣傳教育方式,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水平。需要大膽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實現(xiàn)法治宣傳教育的現(xiàn)代化和多元化、趣味性和參與性。例如,創(chuàng)作法治動漫、微電影等法治宣傳視頻,讓法治文化滲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法治宣傳行動,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擴大法治文化的受眾面和影響力;積極開展“12·4”國家憲法日系列活動,強化民眾對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三是法治宣傳教育對象全覆蓋,提升全民法治素養(yǎng)?!捌呶濉逼辗ㄒ?guī)劃指出: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是領導干部和青少年。領導干部是否帶頭學法、模范守法是能否營造良好法治氛圍的關鍵。因而,需要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和黨內(nèi)法規(guī)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nèi)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同時,法治宣傳教育還要把握青少年這個 “關鍵時期”,從青少年抓起,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傊浞终{(diào)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文化強國背景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需要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文化建設,也需要學術的載體,需要國家注重法治理論尤其是法治文化理論方面的研究。為此,法學專家學者要重視法治文化的深層次理論研究,各級各部門要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設理論研究,調(diào)動法律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積極性,促進法治文化理論的新發(fā)展。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法治人才培養(yǎng)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那么,法治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應堅持怎樣的目標指向?如何推動法治人才隊伍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三高”“三化”“四忠”的標準,即思想政治素質高、業(yè)務工作能力高、職業(yè)道德水準高,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和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為此,一是培養(yǎng)法治文化骨干隊伍和專家隊伍,二是加強法治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三是創(chuàng)新法治文化人才培養(yǎng)和激勵機制。只有聚集這么一支集弘揚法治精神、研究法治理論和創(chuàng)作法治文藝作品為一身的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人才隊伍,法治文化建設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