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與理念,以豐富的人文性內涵,貫穿于課堂的整體。思政教育一直以來便是高校教育的重點工作,對大學生的人格成長及人文理念形成發(fā)揮著重要的培育作用。因此可以說,通識教育的融入,對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必然能夠萌發(fā)出更加強烈的化學反應。本文圍繞國內對于同時教育的解讀,以及同時教育在國內的基本應用態(tài)勢出發(fā)。分析當前通識教育在國內的嘗試應用遇到的問題,從而合理調整教學方針,制定出通識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對策。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通識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基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價值。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本科
前言:國內高等教育在近些年的發(fā)展態(tài)勢非常迅猛,主要表現(xiàn)在已經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當然,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高等教育對國民文化、經濟、科研、服務等影響也開始愈發(fā)明顯。此外,龐大的本科生數(shù)量,也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并改進高校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學質量。眾所周知,高校思政能夠影響學生的綜合價值觀,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人文理念的關鍵。對此,我們必須重視高校思政教育作用,采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理念,加強學生情感及人文精神樹立。其中通識教育便是一種最為有效的理念與方式,對大學生品質與道德健全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通識教育內涵
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學培養(yǎng)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教育培養(yǎng)理念。通識教育思想的提出,有效彌補與解決了當前階段,國內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空缺。通識教育所注重的不是某一狹窄專業(yè)領域的專精型人才培養(yǎng)[1]。而是更注重培養(yǎng)具備通融識見、遠大目光,并且能夠在不同學科領域中,都能夠展現(xiàn)出博雅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可以說,通識教育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來說,更多的是注重育的環(huán)節(jié),而不是教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要加強自身對于文化體系的了解,掌握基礎文化知識。同時也要有選擇性的調整自己學習方向,從而全方位掌握多門學科學科體系。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加強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使學生掌握融會貫通的方式,并形成扎實與寬厚的知識技能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下所成長而來的學生,不僅要做到學有專長,術有專攻[2]。更是要擁有健全與獨立的思考能力與人格品質,從而保障智力、身心的全方位協(xié)調發(fā)展。成為對社會經濟建設,更具價值的當代青年。
二、國內同時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
高等教育作為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最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其目標與功能便是為社會輸送具備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建設性人才。當然,在通識教育中也有著這樣思想理念的追求。為此結合通識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既能夠發(fā)揮同時教育的價值,同時也能夠實現(xiàn)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國內高等教育在三個方面的教育方針引導下,以人力強國為口號,發(fā)展具備國內特色的通識教育,如今正成為新時期中國復興夢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思政通識教育應用
如今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大眾化時代。通識教育的到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已是無需爭論的事實[3]。對此,我們唯有充分發(fā)揮通識教育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用創(chuàng)新性的視角,結合先進的思想理念,才能夠培育更多具備全面能力,綜合素質的復合型高等人才。
(一)活躍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思想內涵
當前高校思政的價值與意義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重視,對此,已經有許多思想和教學方式融入到了現(xiàn)代的高校思政內容中。不過相較于其他文化課程而言,這種融入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欠缺實質性發(fā)展。對此我們在展開通識教育和思政教育結合的過程中,不妨采取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用這種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意義性。相較于思政教育來說,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思想啟發(fā),也就是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過程。因此,通識教育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教師在授課中應注重平等關系的建立,用雙向交流與平等互動作為授課的主要手段。當然也要注重學生思維鍛煉,注意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yǎng)和判斷能力培養(yǎng)。
(二)注重思想觀念引導,提高學生文化與鑒賞品味
為發(fā)揮思政教育的引導性作用,提高思政教育價值,通識教育的引入,還要注重學生思想觀念的引導。同時教育的最大特色,便是利用了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發(fā)揮教育的綜合性特色。在此過程中,管理者與教師共同配合,從而讓教書育人的觀念,可以根植在每一名教師的腦海當中。在這種教學思想的以引導下,學生能夠不斷完善自我,提高不同學科知識的汲取能力,從而加強自身修養(yǎng)與文化品味。自然,學生便能夠在此過程中,建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意識,意識到自身對國家建設的意義。
(三)提高教師教育能力,發(fā)揮教師思政教育價值
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為發(fā)揮通識教育的最大化價值,我們必須確保這種思想手段在開設的過程中,教師具備更加廣泛的教學能力。這是因為通識教育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而綜合教學的開始,必然會對教師提出更大的要求。對此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yè)的教學能力及廣泛的知識面以外。還要具備不同問題的看待、分析與解決意識。從而更好的發(fā)揮教師在授課中的作用,推動同時教育的發(fā)展,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和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理念的發(fā)揮與聯(lián)動。
結語:教育的最終意義便是培養(yǎng)與塑造具備全面發(fā)展能力的健全性人才。作為教育的最終環(huán)節(jié),高等教育更是應將這一意義作為高校教育的本質目的。通識教育是在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型教育理念。經歷過時代的檢驗和實踐的操作,因此具備實用教育的價值。同時通識教育在人類長足發(fā)展及國內高等教育中,也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識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塑造新時期思想理念健全,品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這不僅完善與豐富了國內高校資源的教育力量,更是可以大幅提高高等素質人才的整體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珊,曹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作用探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1):180.
[2]張洪沖,何進.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機制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6(08):233-235.
[3]戚少琴.試論通識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5(98):149.
項目基金: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資助項目轉型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公共課程體系與模塊結構優(yōu)化研究-以瓊臺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Hnjg2017-67)
作者信息:鄧麗娜(1982年6月28日),女,漢,海南臨高,海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碩士,瓊臺師范學院管理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