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春
摘 要:當今的教育提倡的是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學習不再是刻板枯燥的過程,打好語文堅實的基礎,必須要從小學語文教學入手,根據(jù)小學生的特性,研究小學生語文語言特點,以此提高小學生輕松掌握語文的學習能力,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作一個淺淡。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根據(jù)新型教育的發(fā)展,我們的小學語文要求將會越來越高,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策略的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掌握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進行施教將是一個影響長遠的有效教學手段。
一、規(guī)范性
教師是學生的啟明燈,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表現(xiàn)無一不是對教師的模仿,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學生語言發(fā)展的奠基石,是為中學大學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引導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使用規(guī)范標準的語言,在應用和發(fā)音上對學生都有著深遠影響,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這個特點,語言的規(guī)范性。教學不同于生活,面對的是一個班的學生,他們會深受教師的語言影響,在學習中生活中,甚至將來的發(fā)展中,無處不間接的展示了教師的語言特點。比如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鄉(xiāng)村的學生和城鎮(zhèn)的學生在語言運用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帶著鄉(xiāng)村濃重的口音,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將自己的口音教給了學生。這種現(xiàn)象在鄉(xiāng)村教學中并不少見。比如有的同學將“鮮花”讀作“鮮發(fā)”,將“刮風下雨”讀作“刮轟下雨”,這種錯誤的讀法,表面上可以一笑而之,但實際卻表現(xiàn)出教師教學過程中不規(guī)范導致的錯誤影響,不正視這個語言特點,這種錯誤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語言中的四聲發(fā)音都有嚴格的要求,以及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即使現(xiàn)存很多教師都沒有重視教學中語言的發(fā)音特點,在課堂上使用標準普通話教學,是語言規(guī)范性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今后的學生和生活中能夠正確運用語言,不致鬧出笑話。
二、科學性
語文這門學科從最初以來,就顯示出其科學性,它不是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相反是很嚴謹?shù)膶W科。小學生在生活中在父母身邊都不一定對父母說的話深信不疑,但對較之老師而言,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就是知識的代表,老師的話就是真理,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必須嚴謹科學。語文教學就是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學生進行傳遞的過程,這種過程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準解的表達,含糊的,不清楚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產生歧義,起到不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作者喜歡用的明喻暗喻,都要跟學生講清楚,比如在“麻雀”這一課時,有學生會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讓教師非常意外,或者還會問“倒”教師,有的學生會說“那到底獵狗博斗的是麻雀媽媽還是爸爸”,甚至還有更活躍的思維說出“也許是麻雀爺爺”的話來,面對一雙雙未知若渴的眼睛,教師能回避這樣的問題嗎,是含糊的吱唔過去,還是科學性的來解答?即便不能立即作答,也不能錯解問題。語言的科學性不僅僅體現(xiàn)了教師的知識量,還會將這個知識帶到孩子的未來去。語言的科學性更是開啟孩子學習思維的鑰匙。
三、生動性
不同于其他學習階段,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和專注力差都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如果一堂課講得嚴肅而呆板,很可能有的只能堅持二十分鐘的孩子已經在開小差了。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握好語言教學中的生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性的方法之一,掌握語言的生動性,將教材以小學生能理解,能喜歡,能提高興趣的方式講出來,較之呆板的教學效果就要好很多,并且經常運用生動語言,能夠激發(fā)小學的學習熱情,生活的講解,甚至將課程以教師作為動畫片那樣的形式展示出來,很難不受到小學生的喜歡,甚至能讓小學生增加互動性,寓教于樂,讓小學生在歡樂中學習知識又有何不可呢,而且這種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靈活運用,達到教學目的。比如在講修辭手法中,太陽出來了和紅臉蛋的太陽公公出來的區(qū)別,沒有應用修辭手法的太陽出來了就很平淡了,但是加上比喻和擬人手法的句子是不是很生動,而且可以請兩個同學進行示范,這樣不僅說明了修辭手法的作用和用法,更活躍氣氛,更有抓住小學生專注力的作用。
四、精確性
現(xiàn)在的教學時間普通定為四十五分鐘,如何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把知識準確的灌輸給學生們,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語言的精確性。用精華而準確的語言將教材講清楚,而不是廢話占半堂課,一個知識點反復說。這樣不但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態(tài),更不能全面鋪開各個知識點。甚至學生連老師要講的重點都沒有抓住,合理的安排教學階段,還有留下時間給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最后的總結,才是教師的語言的重點展現(xiàn)。比如《古朗月行》這首古詩,有的教師也能從第一句開始講解時,到下課了,還在講月亮為什么會被作者小時候認為是白玉盤,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完全可以一筆帶過的講解,為什么會要長篇大論的鋪開呢?結果導致一節(jié)課可以完成的教學,要兩三節(jié)課才能講完,這樣的“細致”會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教師思考。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不僅僅是針對學習語文這門學科需要用到。更是每個人一生都必須的基本交流工具,語言的精確性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表達能力,教師一定要重視這個語言的這個特點,把細講和精確性一定要區(qū)分開來,否則,拖堂教學不僅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這就是得不償失了。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什么方法,如何取舍如何處理,要根據(jù)學生的基本情況而定。語言的特點,能將平面的文字從理性到感性,從抽象到形象生活的呈現(xiàn)出來,敘事、寫景到抒情等等多方面的表現(xiàn)方面都可以通過語言特點可接受性的展示給學生,一個教師受歡迎與否,從她教學的語言特點就可以看出,教育者對小學業(yè)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進行研究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