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璐
摘 要: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fā)育階段,在道德提升的同時提高法治意識,可以促使中學生養(yǎng)成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能夠幫助中學生學法、知法、守法,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教師
一、是需要,亦是責任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意義就在于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建立理性思維,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完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理念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鞍嘀魅问侵行W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彼裕鳛榻逃虒W第一線的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遵紀守法,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是一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亦是一名班主任,深刻地意識到我所肩負的責任——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出有法治意識、法律信仰的新一代青少年。
二、是挑戰(zhàn),亦是收獲
初中學生,充滿熱情,富有朝氣,但是自控能力較差,易沖動,給別人起綽號是初中生樂此不疲的一大“愛好”。如果對這種現(xiàn)象不重視、處理不得法,勢必會給班級管理帶來極大的危害,而班主任老師也會疲于奔命,窮于應付。
【互不相讓】某天課間,我剛回到辦公室,就得知小磊和小峻兩名男生在班里打架。小峻平時個性格外向,今天課間他當著大家的面,大聲喊個子矮小的小磊“小侏儒”。我把兩人請到了辦公室,問小峻:“你覺得你做錯了嗎?”他氣憤地說:“我沒錯,那綽號又不是我給他起的,也不是我一個人這么喊,大家都這樣喊!他憑什么扔我東西!”原本以為他挨打后會有些悔意,沒想到是這番態(tài)度。我接著問小磊:“你覺得你有錯嗎?”他說:“我也沒錯,他先喊我綽號的,扔他東西也不算什么大事!”我有點窩火,接著我從個人、集體的角度跟他們好好分析了一番道理,指出了他們各自的錯誤,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依舊互不相讓,不肯認錯,更不肯向對方道歉。
【欣然接受】白費了半天勁,沒有預想的收效,冷靜下來的我開始深思:為什么老師的說教那么蒼白無力?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老師,我想起最近剛好在講授“憲法中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相關知識,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對全班同學來一次生動的法治教育。
我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了幾行字:憲法、人格尊嚴權、生命健康權、財產(chǎn)權、違法行為、犯罪行為……學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我請小峻從法律的角度分析,給別人起侮辱性綽號、隨意喊別人侮辱性綽號的行為性質。他說:“這是違法行為,違反了憲法,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嚴權?!蔽依^續(xù)追問:“那把別人推倒受傷的行為呢?”他說:“這也是違法行為,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權?!蔽依^續(xù)問:“你知道我國法律對侵犯公民人格尊嚴權和生命健康權的行為是如何處罰的嗎?”我又轉而問小磊:“你知道公民的財產(chǎn)權嗎?”小磊低頭不語。我告訴全班同學: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青少年違法犯罪也一樣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班會至此,全班鴉雀無聲,從小磊和小峻的臉上我看到了釋然和羞愧,我在講臺上深切地感受到了法治的震撼力。
三、是方法,亦是藝術
班主任和道德與法治課老師一樣,在教育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培養(yǎng)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責任重大,下面我將結合班主任工作實踐經(jīng)驗談談班級管理中滲透法治教育的一些粗淺做法。
1.法治教育與班級常規(guī)管理相結合
不以規(guī)矩,難成方圓。班級的常規(guī)管理至關重要,要努力做到“以法治班”。所謂“以法治班”,就是讓學生了解班規(guī)的重要性,讓學生參與進來,根據(jù)本班情況,制定自己的行為約束規(guī)則。學生獲得制定規(guī)則的主動權,成為“立法者”,他們的參與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被喚起,從而保證班規(guī)的約束力。作為班規(guī)的制定者,學生還應該承擔管理者的責任。在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規(guī)范了行為,受到了自我教育。
2.法治教育與主題活動教育相結合
法律知識本身較為枯燥,甚至對于中學生來講晦澀難懂,所以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和水平,靈活地運用一些方法設計一些別開生面的班級主題活動,針對學生的實際,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平時生活中多關注報紙和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傳媒,搜集法律案例和時政新聞,定期舉行新聞播報展示;利用主題班會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法治文藝節(jié)目;帶領學生進行“模擬法庭”審判活動等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法律的學習中來,切實提高學生學法、用法的興趣,通過自身的實踐去感受和體驗法律的嚴肅性,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
3.法治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法治教育的過程重視實踐,而青少年的成長實踐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孩子養(yǎng)成遵紀守法觀念和習慣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可以積極通過多種方式與家長溝通,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如,請家長積極與學校老師保持溝通,及時匯報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同時,班主任也應提醒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法治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興趣愛好,注重言傳身教,創(chuàng)建良好的家庭氛圍。班主任也可以積極發(fā)動家長資源,在平時的寒暑假或周六日時策劃班級活動,如帶領學生參加法治教育宣傳講座,并利用機會去法院進行聽審等,使家長、家庭在孩子法治意識培養(yǎng)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