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終身教育理念主張將終身教育融入人生的每一階段,并以延續(xù)性的態(tài)勢促進人的全面開發(fā)及其綜合能力的提升。然而,身處于應試教育陰影之下的我國教育一直唯高分成績論,奉行的是“高考考什么就學什么”,所以作為高考之外的體育課基本上都讓位于主要課程,尤其是高中生升入高三后體育課成為了一種奢侈。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是對其缺失的體育教育的一種彌補,但由于部分學生的體育基礎太弱或者體育意識淡薄使得其在進入大學后對體育課程持一種不甚重視的態(tài)度,更遑論樹立終身體育教育的理念。
終身教育是人在各階段中所受教育之和,提倡在需要之時給被教育者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社會大眾的全面發(fā)展。終身教育突破了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束縛,第一次將教育作為一個終身不斷的連續(xù)學習過程,并貫穿于人嬰幼兒以及青壯年與老年整個人生階段,具有終身的可連續(xù)性。另外,終身教育的對象并不具有特殊性,其是針對全民所有人而言的,任何人無論男女老幼均可以成為被教育者,其在接受終身教育時沒有身份之差也無貧富之高低。因而,從這一層面來說,終身教育又具有全民性特點,其不只是針對精英階層而言同時也面向全體公民。此外,終身教育也具有廣泛性,通常來說終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時也包括社會教育,實質上人在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的全部,即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以及什么內容的教育都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因為終身教育并不是一個具體有形的實體,而是某種泛指的思想或者原則,因此其可以無限延伸為被教育者提供廣闊的學習天地,進而為教育事業(yè)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終身教育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其所教授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習者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
信息技術的迅速革新使得社會巨變,生產、流通以及消費一切都處于未知之中,為了安然地應付生活人們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以增強其適應能力。于是,在此背景下終身教育理念便應運而生,學習者通過持續(xù)不斷地充電學習來提升自己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終身教育理念對“教育”進行了又一次新的定義,其所倡導的終身學習思想是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延伸,主張人應該不分場合不分時機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并將其融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進而社會化教育的形成與建立。另外,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沒有什么處于永恒不變之中,學校教育模式對于個人自身的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而宣稱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終身教育理念則能有效地彌補學校教育的局限性滿足個人學習的需要,進而使其能繼續(xù)增強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終身教育理念也引發(fā)了教育內容和師生關系的全面變革,其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突出的是學習者的中心地位一改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習者積極性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建立的是一種新型的民主開放式關系。終身教育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其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學習者的完善與發(fā)展。
課程改革之前我國的教育模式一直深受“應試理念”的影響,所有的課程設置都以高考為基準,高考所考的科目是學生所要學習的課程,否則不考則不學。因此,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較為畸形,甚至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淺嘗輒止階段,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亦是如此。一方面,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目標不是過低就是過高,忽視了學生參差不齊的體育基礎。由于部分學生是來自于偏遠的地區(qū),體育教學資源較少體育素質也相對較弱;還有部分學生是體育特長生,其所接受的體育教育相對較為完整,因此在體育課程上的學習也較為輕松。然而,有些高校則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沒有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反而制訂了不切實際的體育教學目標,使得體育素質差的學生對體育產生了厭煩心理之時也使得體育素質好的學生對體育教育產生了無聊之感。另一方面,高校對于終身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不透徹,僵硬地按照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體育授課,完全扼殺了學生對于體育課的興趣與熱情,使其只能被動地以模式化的形式完成考試,一旦考試結束其就會將所學知識內容拋之腦后,完全背離了終身教育的宗旨。
我國的體育教學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才開始建立,初衷是通過規(guī)范的動作以及專業(yè)的技術傳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并熟悉運動技能模式。當前,全民健身的興起,終身體育思想也逐漸為人所知曉。然而,高校卻依然停留在原始的體育教學階段,其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依然囿于傳統(tǒng)的牢籠之中,而且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學生的體育意識越來越淡薄體育素質也越來越差身體健康也愈發(fā)堪憂,這一切都與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息息相關。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都過于單調。高校的體育課大多是以公共課程的形式而存在,其雖然是一種必修課程但是由于課程設置的不科學使得大部分學生對于體育課持一種反感的心理。據了解,在一項課程評價的調查評估中發(fā)現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評價最低,普遍反映體育課程的難度過大甚至比專業(yè)課還有壓力。再者,由于資源有限每一門體育課程所招收的學生數目有限,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如愿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課程甚至還被調劑成自己最不擅長的科目,極大地增加了其學習的負擔??傊?,高校不合理的課程設置壓制了其體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也降低了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高校體育是終身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對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的體公共體育教學必須以終身教育理念為導向,轉變教學觀念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首先,廣大體育工作者應該以終身學習思想為指導加強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創(chuàng)新之路,通過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與素質來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革新。體育的目的是強身健體旨在促進人的身體的均衡化發(fā)展,而終身體育則是使人們樹立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而不是使學生隨著課程的結束而結束體育鍛煉。所以,高校的公共體 育課應該從追求量變到質變思想轉變,不再以學生所學習的體育課程種 類的多少為標準而是應該以較長周期為尺度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于某一體 育課程的興趣。例如,高??梢詫⒁粚W期制的體育課模式調整為一年 制,延長學生對于該體育課程的熟悉度與依賴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 學生喜歡此運動也能以更長久地熱情堅持進行該項體育運動。其次,高 校也應該從素質教育著手對公共體育課程進行合理化設置,將考試變?yōu)?考核完善評價體系,使學生能輕松自如地享受體育課而不是懷著沉重的 心情上體育課,從而使其從壓抑中解放出來發(fā)現體育課的另一些樂趣, 進而于無形中樹立終身體育的學習理念。
終身教育理念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習者額主體地位被無限放大。因此,高校的公共體育課也應該以學生為核心,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設置豐富多元的體育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需要的學習者。高校則應該率先打破教師主導地位的框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性作用不僅指導學生學習系統(tǒng)的體育課程也使其能在課后積極地參加該項體育活動,從而在無意識中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再者,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也應該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普通的體育課程到進階的體育課程全都進行多元化的分割設置,使學生能自主選擇與其特長以及興趣相契合的體育課程,從而真正使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體育課程的學習之中進而實現終身教育的全民性。繼而,高校應該不斷開辟新的體育課程,將傳統(tǒng)的民間體育項目與世界前列的體育運動悉數納進其課程之列,從而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將終身教育的廣泛性貫徹到底,進而以五彩斑斕的體育項目吸引學生的目光培養(yǎng)其終身體育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