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延紅
【關鍵詞】 政治探究課;師友互助;操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3—0124—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被谶@一理念,初中政治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探究課的模式,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解決特定情境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等,無疑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有益嘗試。
探究課的核心是改變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探究、發(fā)現、參與。在整個探究學習過程中,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進行調查、探究,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逐漸使這種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成為一種習慣。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fā)現,將“師友互助模式運用于探究課型,更能達到上述目的?!皫熡鸦ブ蹦J降膶嵤荚诩せ钫n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上課激情,使師生真正享受到教學的樂趣,能讓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快樂地去學習、有效地去學習。
一、“師友互助”模式的操作
在初一新生入校后,筆者會對他們進行觀察、摸底,并與之交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興趣特長。到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則根據摸底情況及學生幾次考試的成績等組建師友互助小組,要求小組成員之間有一定的互補性,一個“師傅”可以帶一個或多個“學友”,二者為亦師亦友關系,形成小組內師友互助、小組間相互競爭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并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具體操作如下:
1.產生原則。師友互助小組的產生,要遵循公平性原則、競爭性原則、合作性原則、互補性原則、前后搭配原則、相對穩(wěn)定和動態(tài)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等。
2.產生方式。(1)指定法:師友互助小組中誰是師傅、誰當學友,不是單憑學生入學成績來確定的。首先,筆者通過觀察、交流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性格品行等方面逐一進行了了解,把學生粗略地劃分為四大類——優(yōu)秀、良好、一般、較弱。然后,進行個別談話,以指定的方式來確定互助小組中的師傅與學友。(2)自由組合法:即讓學生在考慮自身基礎的前提下,自由進行師友搭配組合。
3.調整方式。在實踐過程中,師友的組合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實行動態(tài)管理。(1)結合學生課堂學習、探究中的默契程度和平時的診斷測試情況,對師友組合適時進行調整。(2)在互助小組中,有些師友由于性格、脾氣不合,經常產生摩擦,影響學習效果,這就需要及時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在盡量不影響其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進行調整。
4.培訓方式。在“師友互助”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可采用集體培訓和個別培訓相結合的方法。集體培訓是指教師通過講解互助學習的職責分工、具體規(guī)則,并予以示范,讓學生進行模仿,使其明確如何進行互助;個別培訓則是指教師對個體學生或小組進行的一對一的培訓。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不停巡視,仔細觀察每一個師友互助小組的學習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指點,適時培訓。
二、“師友互助”模式的具體應用
下面,筆者以《道德與法治》(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相關內容為例,談一談如何應用“師友互助”模式上好初中政治探究課。
1.課前,明確探究主題——集體生活邀約我,制定探究方案。(1)根據探究主題,師友互助小組自主選擇探究方向。師傅根據小組選定的探究方向和學友意見,劃分各自負責的板塊,并提出要求和任務完成程度;學友分頭收集資料,整合資料,形成書面總結。(2)教師設定探究情境:七年級某班建班一年以來,仍然沒有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班集體成員中的小團體主義現象日趨嚴重,老師無心上課,學生無心學習,校方很是頭疼。你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師友互助小組進行活動探究。
2.課中,師友互助小組開展活動。(1)學友分別向本小組匯報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其他學友對其觀點進行反思批判;(2)師傅對小組內各學友的結論進行歸納整合,與學友一起形成本組的探究成果;(3)由小組匯報員向全班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4)接受其他師友互助小組的點評、提問、質疑,并作出解答;(5)師傅代表本組進行自評(包括學友表現、此次探究的收獲以及情感體驗等);(6)教師點評(包括對師友互助小組的整體評價、個人評價、探究成果的評價等)。
3.課后,各師友互助小組根據探究成果形成PPT形式和文本形式的探究報告,發(fā)到班級群共享,以便大家查閱、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