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香
在教學中,對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心靈碰撞。對話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師生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交往關(guān)系,更是一種平等溝通。
【片段一】《三袋麥子》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小豬、小牛和小猴收到土地爺爺送給他們的麥子后,處理方式各不相同。對此,你們的看法如何?
生:我喜歡小豬的處理方式,他先過好日子,而且手巧……
生:我欣賞小牛的處理方式,他過日子精打細算……
生:小猴的處理方式最好,他聰明、勤勞、能干……
生:我有比小猴、小牛和小豬更好的處理方式……
生:我的看法是把麥子賣掉,有了錢,想買啥就買啥,想啥時買就啥時買。
……
師:好!很好!老師為你們的看法點贊。
片段一中的師生對話,既喚起了學生的聯(lián)想,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又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促進了學生的智慧生成。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有效的師生對話,能拉近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以生活經(jīng)驗為中介,進行“經(jīng)驗兌現(xiàn)”。有效的師生對話,還能助推學生分析、探討和研究問題,讓學生獲得獨特的體驗、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的言行,與學生平等溝通,變知識的占有者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變知識的闡釋者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師生共創(chuàng)精彩課堂,共享快樂的教學生活。
【片段二】《天鵝的故事》教學片段
投影對話提示:
“一次、兩次、三次,老天鵝不停地撞擊著冰面。老天鵝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為了探究老天鵝的內(nèi)心世界,請同學們扮演老天鵝,與老師對話?!?/p>
(生瀏覽對話提示)
師:老天鵝啊老天鵝,冰面上的白羽片片、血跡斑斑,難道你沒看到嗎?
生:我看到了,為了能讓大家得到食物,我甘愿犧牲自己。
生:謝謝你!我看到了,為了大伙兒有吃的,破冰有我,我自豪!
生:大家的生存是大事,這白羽,這血跡,對我來說是小事。
師:老天鵝啊老天鵝,你如此撲打冰面,難道不疼得鉆心、冷得刺骨嗎?難道你是鋼鐵之軀嗎?
生:我的心想在破冰上,勁用在破冰上,什么疼啊,冷啊,都拋到腦后去了。
生:怎么不疼呢?怎么不冷呢?但是為了大家,我必須這樣做。
生:我也是血肉之軀,肯定疼,當然冷,可大伙沒食物,就會餓死,我怎能怕疼怕冷呢!
師:老天鵝啊老天鵝,你可以指派別的天鵝破冰,何必自討苦吃呢?
生:我年老骨硬,冷啊,疼啊,苦啊,算不了什么。
生:我是老天鵝,要給小天鵝做榜樣呀!
師:老天鵝勇敢頑強,心中只有大伙,唯獨沒有自己。下面請大家閱讀課文,把老天鵝的內(nèi)心世界讀出來。
(生自由讀)
師:好!同學們,如果我們視老天鵝的心聲為一支歌,那么它的旋律最動人;如果我們視老天鵝的行動為一首詩,那么它的篇章最壯麗。
片段二中的師生對話,雙方的心靈都受到了震撼,雙方的情感都得到了升華,并在震撼和升華中,走進了老天鵝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了老天鵝的奮不顧身。語文教學中的對話,通常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多重交叉。在這些對話中,平等是關(guān)鍵,師生對話是重點。需要強調(diào)的是:師生間的對話,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教師應當傾聽學生的表述,尊重學生的表述,善待學生的表述,和學生平等溝通,做內(nèi)在的引導者,不做外在的專制者。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師生間生成性的對話關(guān)系,才能使學生主動投入,才能使課堂精彩紛呈。
【片段三】《船泊瓜洲》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在“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中,你們覺得哪個字用得最好?
生:“綠”字用得最好。
師:可以把“綠”字換成其他字嗎?
生:如果換成“過”字的話,只能說明春風吹過大江南岸,卻沒有春天的景色,不能換。
生:如果換成“進”字、“到”字、“入”字,也只能說明春風“吹進”“吹到”“吹入”大江南岸,也不能體現(xiàn)春天的景色,所以不能換。
生:“綠”字寫出了江南的春色美景,“綠”字不能換,換成其他字就表現(xiàn)不出春色美景。
師:是的,有道理,“綠”字寫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機勃勃,“綠”得可愛,“綠”得傳神,“綠”得讓作者眷戀家鄉(xiāng)。
生:我覺得,不是“綠”字用得最好,而是“又”字用得最好。
師: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接著表述)詩人奉召回京,離開家鄉(xiāng)。這一去,吉兇莫測,不知何時“又”能回到家鄉(xiāng)。作者思前想后,覺得自己還不如一年一度“又”回江南的春風。這是詩人的眷戀和感嘆,眷戀自己的家鄉(xiāng),感嘆當官身不由己。
師:(追問)請問,你怎么有如此的見解?
生:(輕聲應答)我到網(wǎng)上查閱王安石寫這首詩的背景時獲得的啟發(fā)。
片段三中的師生對話,猶如一首優(yōu)美的交響曲。在這首交響曲中,每位演奏人員都是平等的,他們保持著各自的獨特存在和獨特聲音。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允許不同的學生對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讀,師生對話更應自由開放、無拘無束,努力讓各種表述彼此融合、和諧共振、相得益彰。每位學生不應只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應是知識的發(fā)生器和擴大器,讓語文課堂閃爍師生生命的智慧,洋溢師生的激情,就可以使師生的對話在沖突、融合和外化中多元互補。
師生對話并非簡單的老師問、學生答,并非都要達成一致的看法,也并非越多越好,關(guān)鍵是不脫離所教的內(nèi)容,應有效對話,以便讓平等溝通成為精彩課堂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