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燕妮,范 晴,杜凌波,朱瑞政,龐艷花,張 彤,汪五清
(1. 上海市閔行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 201199;2.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南院,上海 201499)
慢性蕁麻疹是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fā)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病程超過6周,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不定時地在軀干、面部或四肢發(fā)生風團和斑塊,發(fā)作從每日數(shù)次到數(shù)日1次不等。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不明確,治療較困難,療程長。目前臨床上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式有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非特異性抗過敏治療等[1]。氯雷他定是常見的治療慢性蕁麻疹的H1受體拮抗劑藥物,近期療效理想,但停藥后易復發(fā),且可引起疲乏、嗜睡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2]。甘草鋅顆粒是甘草提取的有效成分與鋅結合獲得的有機鋅制劑,含鋅量約為5%,具有抗炎、抗過敏、免疫調節(jié)及類皮質激素的功效。本研究對比分析了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上海市閔行區(qū)中心醫(yī)院皮膚科門診確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皮膚性病學》中有關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3]。近1個月內未服用抗組胺藥物及糖皮質激素藥物;近3個月內未服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或免疫抑制劑;知情并同意本研究內容。排除年齡<18周歲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婦女,嚴重的系統(tǒng)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肝、腎臟器官病變、惡性血液病、重度糖尿病等,其他特殊類型的蕁麻疹如膽堿能性蕁麻疹、藥物性蕁麻疹等,甘草鋅顆粒、地氯雷他定過敏者,拒絕本研究內容者。按照入組先后順序采用單雙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19~58(36.9±8.4)歲,病程(1.9±1.6)年(2個月~6年);觀察組中男24例,女14例,年齡21~60(37.5±8.9)歲,病程(2.1±1.8)年(4個月~7年)。2組年齡、性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氯雷他定片(廣東逸舒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214,規(guī)格:10 mg/片)口服,10 mg/次,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甘草鋅顆粒(江蘇瑞年前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2277,規(guī)格:5 g/包)口服,1包/次,2次/d。2組均以8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3評價指標
1.3.1療效 依據(jù) EAACI/GA2LEN/EDF/WAO 蕁麻疹指南(2009 版)[4],根據(jù)患者風團數(shù)量、持續(xù)時間、最大直徑、發(fā)作頻率及瘙癢程度計算癥狀積分,積分為0~18分,癥狀越嚴重積分越高。根據(jù)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評價臨床療效。SSRI=(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無效:治療后SSRI<20%;有效:治療后20%≤SSRI<60%;顯效:治療后60 %≤SSRI<80%;痊愈:治療后SSRI≥9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評價時間為治療第8周后及停藥3個月。
1.3.2細胞因子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8周、停藥3個月后測量2組患者血清干擾素γ(IFN-γ)、白細胞介素-2(IL-2)、IL-4、IL-10水平。試劑盒由英國 Randox 實驗試劑盒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雙抗體夾心 ELISA 法在羅氏全自化學發(fā)光分析儀上測量。
2.1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8周及停藥3個月后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8周后及3個月后的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組治療前血清IFN-γ、IL-2、IL-4、IL-10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研究組治療8周、停藥3個月后IFN-γ、IL-2水平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IL-4、IL-10水平均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治療第8周及停藥3個月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2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未有癥狀惡化。對照組2例出現(xiàn)輕度嗜睡、惡心、乏力,1例出現(xiàn)頭痛癥狀;觀察組3例出現(xiàn)嗜睡、乏力。
慢性蕁麻疹是反復發(fā)作的風團,伴有劇烈瘙癢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發(fā)病后瘙癢強烈、病情頑固,手抓、熱水燙洗將刺激皮膚的水腫反應,加重瘙癢感。目前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主要以H1受體拮抗劑為主,如苯海拉明、賽庚啶、撲爾敏、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和地氯雷他定等,部分患者采用H1受體拮抗劑聯(lián)合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治療[5]。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其可通過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及炎癥介質發(fā)揮抗變態(tài)反應的功效。文獻報道顯示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好,風團發(fā)作控制理想,但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遠期療效并不理想,停藥后易復發(fā)[6-7]。本研究中對照組連續(xù)治療8周后,有效率為73.7%,停藥3個月后,有效率為65.8%,提示停藥后部分患者存在復發(fā)。氯雷他定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嗜睡、口干、惡性及乏力等,無心臟毒性及胃腸道反應,不影響治療的連續(xù)性,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中藥甘草鋅顆粒是甘草提取的有效成分與鋅結合而制得的有機鋅制劑,最早由解放軍空軍總醫(yī)院研發(fā)成功后推廣上市。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的有效成為甘草酸物質,具有抗過敏、免疫調節(jié)、類皮質激素及抗炎的功效,其可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增強輔助T淋巴細胞的活性及功能;其次甘草酸可抑制人體補體的活性,其可抑制補體系統(tǒng)激活的途徑充分發(fā)揮抗炎的功效,實現(xiàn)改善皮膚瘙癢難耐癥狀,降低瘙癢的發(fā)作頻率。中藥甘草鋅顆粒的有機鋅與人體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關聯(lián)密切[8-9]。Mocchegiani等[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鋅的缺乏可引發(fā)淋巴、脾臟及胸腺等器官的功能異常,引發(fā)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途徑受阻,使免疫功能降低。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蕁麻疹后,觀察組治療8周及停藥3個月的療效及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療效顯著優(yōu)于氯雷他定片,且停藥后病情復發(fā)輕于氯雷他定片。
慢性蕁麻疹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以往的研究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是變應原與致敏靶細胞表面的IgE結合,導致細胞釋放活性介質,如白三烯、組胺等引發(fā)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腺體分泌功能增強有關[11]。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細胞分子學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與Th1/Th2細胞失衡有關[12-13]。Th細胞依據(jù)分泌細胞因子種類的不同,可分為Th1及Th2兩個亞群。Th1主要分泌IL-2、IFN-γ及TNF(β腫瘤壞死因子)等,Th2主要分泌IL-4、IL-5及IL-10等,Th1與Th2細胞亞群之間互相調節(jié),互相制約,共同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維持機體的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徐晶晶等[14]的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蕁麻疹患者存在明顯的Th1/Th2細胞失衡,表現(xiàn)為以Th1細胞亞群為代表的IL-2、IFN-γ明顯降低,以Th2細胞為代表的IL-5及IL-10水平明顯升高。陽忠輝等[15]的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蕁麻疹的T淋巴細胞總數(shù)明顯降低,CD+T細胞明顯下降,而IL-4水平明顯增加,細胞因子呈現(xiàn)Th2型。IFN-γ的分泌增加,可促使Th細胞主要向Th1細胞轉變,并抑制Th細胞轉向Th2。IL-10的分泌增加可抑制Th1細胞的增殖及合成分泌IFN-γ、IL-2,抑制Th1細胞的功能,并進一步刺激B細胞產生更多的IgE,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活化,炎癥介質釋放增加,誘導變態(tài)反應性的慢性炎癥。因此,Th1、Th2細胞的失衡可引發(fā)機體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引發(fā)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亦可引發(fā)B細胞產生大量的IgE,引發(fā)變態(tài)反應,組胺水平升高,導致慢性蕁麻疹治療后病情遷延不愈。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蕁麻疹后,研究組治療第8周、停藥3個月的IFN-γ、IL-2水平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IL-4、IL-10水平均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提示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可更好地糾正慢性蕁麻疹患者的Th1/Th2失衡狀態(tài),促進蕁麻疹患者Th2向Th1漂移,這可能是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療效更為顯著,且停藥后復發(fā)程度更低的主要原因。
綜上,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理想,停藥后復發(fā)程度低,其原因可能與中藥甘草鋅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可更好地、持久性地糾正慢性蕁麻疹Th1/Th2失衡狀態(tài)有關。
[1] 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 蕁麻疹診療指南(2007版)[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10):591-593
[2] 楊勤萍,陳連軍,徐金華,等. 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93例臨床療效觀察[J]. 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33(1):50
[3] 張學軍. 皮膚性病學[M]. 8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15-118
[4] 賴維,謝小元,龔子鑒,等. 蕁麻疹:歐洲2009年指南和2006年指南的比較[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3):176-177
[5] 梁碧華,李潤祥,林路洋,等. 抗組胺藥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漿TAT與FIX水平的影響[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3,29(7):444-446
[6] 向耘,紀青,蔡宏為,等. 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氯雷他定及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12):1173-1175
[7] 王小琴,溫馨,趙鵬,等. 自血穴位注射療法聯(lián)合氯雷他定治療ASST陽性的慢性蕁麻疹120例療效觀察[J]. 重慶醫(yī)學,2015,44(4):490-491
[8] 田慶來,官月平,張波,等. 甘草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6,18(2):343-347
[9] 朱葛馨,郭宇,徐立鵬,等. 甘草臨床用量研究[J]. 中國臨床醫(yī)生,2014,42(4):78-81
[10] Mocchegiani E,Romeo J,Malavolta M,et al. Zinc:dietary intake and impact of supplementation on immune function in elderly[J]. Age,2013,35(3):839-860
[11] Maurer M,Rosén K,Hsieh HJ,et al. Oma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or spontaneous urticaria[J]. N Engl J Med,2013,368(10):924-935
[12] Daschner A,Fernández-Fígares V,Valls A,et al. Different fish-eating habits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chronic urticaria with and without sensitization against the fish-parasite Anisakis simplex[J]. Allergol Int,2013,62(2):191-201
[13] Vasagar K,Vonakis BM,Gober LM,et al. Evidence of in vivo basophil activation i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 Clin Experim Allergy,2006,36(6):770-776
[14] 徐晶晶,藍善輝,葉進,等. 膚癢顆粒聯(lián)合氯雷他定治療小兒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及對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J]. 中醫(yī)兒科雜志,2014,10(1):45-47
[15] 陽忠輝,任小紅,譚金華,等. 粉塵螨舌下含服對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Th1/Th2細胞因子平衡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