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
?
構建適應當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建設的譯者知識體系——以黨的十九大文件翻譯為例
李鐵軍
(中共中央編譯局 中央文獻翻譯部,北京 100032)
中國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工作是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全國黨代會文件翻譯成外文已成為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根據政治文獻翻譯的工作內容和基本功能,中國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工作者要構建適應職業(yè)需求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形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專業(yè)背景知識體系。
話語體系建設;黨政文獻翻譯;譯者的知識結構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寬廣國際視野的執(zhí)政黨,歷來重視對外宣介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基本理論和大政方針。中央文獻翻譯也就是將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著作、黨和國家重要會議(包括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等)文件以及中央其他重要黨政文獻翻譯成多種語言對外傳播,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形成的工作傳統(tǒng),并已成為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塑造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和關心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工作。新中國成立伊始,考慮到世界各國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經驗的廣泛關注,中央開始系統(tǒng)組織毛澤東著作的對外翻譯工作。起初是從外交部、中聯部、中央編譯局、新華社、外文局、國際廣播電臺、北京外國語學院等外事、外宣單位和外語院校選調優(yōu)秀外語干部組建臨時翻譯班子。1962年,中央正式批準設立負責從事對外翻譯中央重要文獻的常設機構,以掌握中國政治話語對外翻譯的主動權,向世界提供具有較高權威性、準確性的譯本。鑒于該機構當時主要承擔《毛澤東選集》的翻譯,故定名為毛澤東著作翻譯室,隸屬于中共中央編譯局。因工作內容不斷拓展,毛澤東著作翻譯室于1982年經中央同意更名為中央文獻翻譯室,1995年機構改革時更名為中央文獻翻譯部。作為中央直屬的對外翻譯機構,該部門目前能夠提供黨和國家重要政治文件英、法、西、俄、日、德、阿等七種外文譯本,還負責將中共中央理論刊物《求是》雜志譯成英文版供全球發(fā)行。
數十年來幾代中央文獻翻譯工作者默默耕耘,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重要著作譯成多種外文,系統(tǒng)地向全世界宣傳、介紹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在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使國際社會能夠及時了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和大政方針。中央文獻翻譯部還負責將中國共產黨歷屆全國代表大會主要文件、中央全會通過的重要文件、每年一次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要文件及時準確地譯成多種外文,第一時間向全世界發(fā)布。按照中央安排或者受中央有關部委委托,中央文獻翻譯部還組織翻譯了大量具有重要外宣意義的黨政文獻,如《中國共產黨的國際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等。
按照中央統(tǒng)一部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秘書處新聞組統(tǒng)籌安排大會文件的翻譯工作,中共中央編譯局牽頭負責大會重要文件的外國語言翻譯任務。中央編譯局參照以往組織全國黨代會文件翻譯工作的做法和經驗,責成中央文獻翻譯部具體組織落實。以中央文獻翻譯部人員為基本班底,并從外交部、中聯部、新華社、外文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等單位選調了部分優(yōu)秀翻譯人才組建了政治素質過硬、業(yè)務水平精湛的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團隊。
十九大重要文件外文翻譯任務是將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黨章修改說明、大會各項決議、大會閉幕詞等重要文件翻譯為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越、老撾語等十種外語,以及將十九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軍委組成人員的簡歷譯成英文。
十九大文件翻譯的第一步要全體翻譯工作人員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領導同志有關指示精神,深刻領會大會文件的基本精神和思想要求,確保從政治上總體把握原文文本,明確基本的翻譯原則;第二步要明確各語言組和職能組工作職責,結合本次大會的新情況、新要求制訂科學合理的工作計劃和翻譯流程,科學統(tǒng)籌整體翻譯進度和初譯、改稿、核稿、定稿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第三步要發(fā)揮政治過硬、團結協(xié)作、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的中央文獻翻譯精神,積極有序開展工作,在規(guī)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各項翻譯任務。
十九大文件外文譯本發(fā)布的第一步是大會臨開幕前將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完成的譯本優(yōu)先提供給中央電視臺各外語頻道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各外語頻道作大會現場直播同聲傳譯的工作人員;第二步是大會開幕時發(fā)放給受邀旁聽大會的各國駐華使領館外交官員、現場報道大會的各國媒體記者、特邀外國嘉賓等;第三步是大會閉幕時中央授權新華社正式對外發(fā)布,新華網、中國網、人民網等中央網絡媒體各外語頻道同步推送;第四步是大會閉幕后由外文出版社對外出版大會報告、新修訂的黨章各語種單行本和大會主要文件各語種匯編本。
十九大文件各外文譯本的翻譯質量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已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共十九大精神的權威版本。與往屆大會相比,本次大會文件翻譯工作具有一些新的時代特點。第一,中央高度重視大會文件外文翻譯和國際傳播工作。習總書記親自批示關于做好大會文件翻譯的調研報告,中央有關領導具體指導和關心增加對外翻譯語種。本次大會文件翻譯有英、法、西、俄、日、德、阿、葡、越、老撾等十個語種,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黨代會文件翻譯語種最多的一次。從目前反饋來看,國際傳播效果良好。第二,大會文件起草組為文件翻譯組提供強大支持,原文本生產者與外文譯本生產者形成良好互動。根據大會秘書處的安排,大會報告起草組在翻譯期間為各語言組業(yè)務骨干作輔導報告,提升了譯者對文件精神、基本內容、最新表述、重點難點的認識和把握。翻譯組充分利用答疑機制及時向文件起草組上報翻譯中遇到的重要疑難問題。文件起草組高度負責,耐心專業(yè)解答,幫助譯者深刻領會文件內涵,形成更準確的翻譯方案。第三,運用中外合作翻譯模式,發(fā)揮中外譯者各自優(yōu)勢。外國語言專家參與中央文獻翻譯對于保證翻譯質量,增強國際傳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大會專門邀請了部分外國語言專家參與大會報告翻譯稿的潤色工作,在譯文潤色、改進重要概念譯法、提升譯文受眾影響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安排外籍語言專家接受境內外媒體訪談活動,拓展了十九大精神的國際傳播渠道,更加生動地講述了中國故事,傳播了中國理念。第四,與時俱進,推廣使用現代技術手段。本次大會翻譯工作首次運用翻譯輔助技術,中央文獻翻譯團隊長期積累的多語種數據庫和資料庫在提高翻譯效率及改進譯文質量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知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按照不同的范疇知識可以分為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等。數千年人類文明史積累了浩如煙海的知識,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或者物化為勞動產品的形式進行代際傳承,構成了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知識是內在的整體,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普朗克(1934:104-105)曾說:“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成單獨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弊鳛橐幻g工作者首先要認識到面對的任何翻譯對象均不是孤立存在的語言或者符號現象,每個原文本都有完整的文化背景和知識系統(tǒng)作為支撐。譯者的任何一個翻譯方案選擇都是由其本身所掌握的知識背景決定的。譯者的知識結構越完備,文化修養(yǎng)越深厚,尋求翻譯方案時的參照系就越寬廣,思考的視角和維度就越多元,制定翻譯方案決策時就越從容。
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1990:18)把世間的知識比喻為金字塔的三個側面:一個面是自然科學和技術,一個面是哲學和社會科學,一個面是人文科學和藝術。當人在低層次活動的時候就像在金字塔的一條底邊,與另外兩個側面距離很遠?;顒拥膶哟斡?,距相鄰的兩個側面就愈近,接近頂端時三個側面就很難區(qū)分了。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最終會融為一體。自然科學反映人類對宇宙理解的程度,社會科學反映人類對自身活動規(guī)律理解的程度,人文藝術則體現對美與和諧的感受,每個人都同時需要這三種感受和理解。譯者理想的知識結構就是專精與博曉的有機結合。所謂專精,就是要做到專業(yè)精深,熟練掌握兩種互譯語言的系統(tǒng)知識,能夠深刻體察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謂博曉,就是要做到既有知又有識,見聞廣博,人情練達,對各行各業(yè)、世相百態(tài)的基本常識均有所涉獵,養(yǎng)成廣泛的興趣,形成良好的通識,成為百曉生和萬金油。按照西方譯界的說法,譯者要Try to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做學問講究心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子思,2016:200),這是《中庸·第二十章》記錄的子思的名言,講的就是如何獲取知識,并做到知行合一?,F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帶來教育和知識傳播的革命性變化,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隨著信息檢索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越來越易得,有網民曾戲稱“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谷歌”。但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提供的知識多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信息繁雜冗余,譯者需要根據自身興趣和從業(yè)領域構建個性化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定制個人專屬的有效信息。
黨政文獻的譯者構建專業(yè)知識結構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圍繞工作任務積累知識。黨政文獻外文翻譯的核心功能是對外傳播治國理政思想,對外發(fā)布關于國家政治生活領域各項政策措施的信息。黨政文獻外文譯本的讀者群主要包括各國駐華使領館的外交官員、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工作人員、各國負責報道有關中國新聞信息的媒體記者、各國政界商界關心中國問題的人士以及智庫和學術機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等,也就是說,讀者群相對比較小眾,通常都屬于專業(yè)人士。譯者要根據譯本功能和受眾水平,以讓我國黨政文獻被外國受眾讀懂、理解為中心,不斷提升中外文能力。中文知識要保證能夠準確理解黨政文獻原文本,深入把握文獻的本質內涵;外文知識則要能保證譯文專業(yè)順暢,可讀性強,特別是要注重功能對等。比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是十四個“堅持”,翻譯時就要充分考慮到中英文不同的修辭特點。為增強英文譯本的可讀性,對中文“堅持”一詞進行了多種不同的翻譯處理,將“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譯成ensuring Party leadership over all work,“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譯成committing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譯成continuing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堅持新發(fā)展理念”譯成adopting a new vision for development,“堅持人民當家作主”譯成seeing that the people run the country,“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譯成uphold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譯成pursuing a holistic approach to national security,“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譯成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譯成exercising full and rigorous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第二,夯實語言功底的途徑是常讀精品。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為了構筑扎實的語言功底,譯者需要常讀值得信賴的文字,如各領域經過時間長河淘洗而不褪色的經典著作及各專業(yè)舉世公認的權威報刊雜志等。專業(yè)之道,唯精唯一。只有通過終身不懈地閱讀積累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語感和文字理解力、鑒賞力,才能夠恰如其分地把握兩種對譯文字的內在氣韻和外在風格,譯出有品位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之所以能振奮精神,啟迪思想,讓群眾喜聽樂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運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智慧,對中華文化經典運用自如,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深刻,生動傳神,引人入勝。要翻譯這樣的文字,沒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是不可能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化用經典、文氣磅礴之處就很多,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A just cause should be pursued for the common good. Rooted in a land of more than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nourished by a culture of more than 5 000 years, and blessed with the strength of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 we have an infinitely vast stage of our era, a heritage of unmatched depth, and incomparable resolve that enable us to forge ahead o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第三,積累翻譯素材的訣竅是訓練雙向思維。雙向思維是譯者必須建立的重要職業(yè)習慣,就是經常有意識地雙向對比兩種互譯語言,尋找意義相同、相近或者功能對等、近似的表述。譯者的職業(yè)閱讀行為有其特殊性,在閱讀外文文獻時更關注同一種思想和情感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表述方式的異同,從事從中文向西方語言譯出工作的譯者在這方面的感覺會更加明顯。由于社會生活場景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限定,東西方在用語言表述思想情感時采用的外部形象和遵循的內在邏輯經常會有明顯的差異。比如,為了表達謹慎行事,謀定而后動的意思,中文通常講“三思而行”,英語的習慣表述則是“二思”(think twice),俄語的表述最為謹慎,要“七思而行”(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要想在翻譯中做到文思泉涌,譯筆生花,譯者就要在日常的閱讀中充分運用雙向思維,積累大量的雙語對等素材,這樣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除了各專業(yè)學術領域里的術語在不同語言里有意義和形式均對等的情況之外,多數時候譯者需要努力克服兩種語言不同語法、修辭、形象、邏輯的障礙,慧眼識別出不同語言中具有同等或近似功能的表述,并在翻譯記憶中建立習慣性聯結。黨政文獻翻譯工作者平時要注意閱讀權威的外語文獻,如譯出語國家元首的年度國情咨文、政府發(fā)布的年度工作報告和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聯合國等大型國際組織發(fā)布的全球發(fā)展報告及業(yè)界公認的外文專業(yè)期刊等,通過雙向思維方法積累翻譯素材。
第四,譯者的看家本領是資料檢索。查資料的本領是譯者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要項。很多資深的翻譯家都分享過類似的心得體會,上乘的譯作不僅是譯出來的,更是查出來的。根據具體工作條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識資源(互聯網、工具書、專業(yè)數據庫、專業(yè)咨詢)迅速獲取所需要的參考信息是譯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面對一個需要查證可靠信息的翻譯任務,譯者首先要迅速調動既有知識找出關鍵線索,再根據經驗確定可能的檢索手段和路徑,有的放矢。比如,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更廣泛地參與全球治理,中國政府文件里面提到的很多公共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全球化背景,可持續(xù)發(fā)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等諸多概念都是由聯合國等大型國際政治或經濟組織提出或發(fā)起的,各種語言都有規(guī)范的表述,譯者只需要訪問相關組織的官方網站就能得到需要的信息。
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廣大黨員干部的要求,也是對黨政文獻翻譯工作者的要求。黨和國家精心組織中央重要政治文獻的對外翻譯工作是為了向國際社會精準傳遞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重大戰(zhàn)略理念和重要政策措施信息。從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角度來說,面對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局面,我們主動提供國家重要文件的外文權威譯本,在國際輿論場上正本清源,能夠豐富國家意志的國際表達形式,有助于增強中國政治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對黨政文獻譯者的政治素質要求是不言而喻的。政治文獻對外翻譯持有鮮明的國家立場,不存在學術中立一說。對于一些代表中國立場,具有中國特色的獨創(chuàng)性政治表述,翻譯上不能一味迎合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政治文獻翻譯的這一特征是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學翻譯、科學技術翻譯以及商業(yè)文件翻譯的。作為黨政文獻譯者必須堅定政治站位和國家立場,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一份極其典型的中央重要政治文件,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tǒng)一、統(tǒng)一戰(zhàn)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翻譯好這樣的文件,譯者必須積累扎實的知識儲備,構建相應的知識結構。黨的十九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黨政文獻譯者也要相應構建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各領域的“五位一體”專業(yè)背景知識結構。
治黨、治國、治軍與內政、外交、國防都屬于國家政治建設的范疇。黨政文獻譯者首先要熟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黨史文獻,熟知黨章和黨綱,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組織制度(中央、地方、基層)、黨的紀律(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及黨的建設基本內容(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一些直接或間接引用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經典論述,或者沿用往屆黨代會的重要論斷。熟悉這些黨史文獻和經典著作的譯者就能迅速作出判斷,選擇翻譯方案時會充分考慮到經典政治話語的傳承和延續(xù),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The salvoes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brought Marxism-Leninism to China.),“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It is in the movement of contradictions that a society advances; where there is contradiction there is struggle.),“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Only with socialism can we save China; only with reform and opening can we develop China, develop socialism, and develop Marxism.),“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We must neither retrace our steps to the rigidity and isolation of the past, nor take the wrong turn by changing our nature and abandoning our system.)。
黨政文獻譯者要熟悉國史和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國家在外交、民族、宗教、港澳臺僑、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領域的基本政策。我國政治建設的總體部署包括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依法治國實踐,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鞏固和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保障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等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jiān)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jiān)察全覆蓋”,要準確理解合署辦公(to work together as one office while keeping their own identity)、公職人員監(jiān)察全覆蓋(supervision covers everyone work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who exercises public power)等關鍵概念,就必須了解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相關背景知識。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中國80%的公務員以及95%以上的領導干部是共產黨員,黨內監(jiān)督和國家監(jiān)察具有高度內在的一致性。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和黨的紀委合署辦公是對1993年以來實行的紀檢監(jiān)察合署辦公體制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代表黨和國家行使監(jiān)察權,依法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jiān)督,包括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xié)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工商聯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管理人員、群眾自治組織管理人員等。
黨政文獻譯者要有一定的軍事常識,熟悉軍史和我國的國防政策,弄懂習近平新時代強軍思想的基本內涵,了解我軍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形成軍委管總、戰(zhàn)區(qū)主戰(zhàn)、軍種主建新格局”(a new military structure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exercising overall leadership, the theater commands responsible for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the services focusing on developing capabilities),如果對軍隊改革的情況和軍隊組織架構的變化沒有深入了解,是不可能拿出一個表意簡明清晰的譯文處理方案的。
黨政文獻譯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常識,熟悉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系、財政制度、預算制度、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戰(zhàn)略等,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主要任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大舉措以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熟悉我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消費政策、投融資政策、產業(yè)政策、區(qū)域政策),了解現代財政制度的主要內容。
除了基本的文化常識外,黨政文獻譯者要重點熟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包括弘揚文化自信,發(fā)展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國內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堅持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cultural programs and industries)等內容。
社會建設領域涵蓋教育事業(yè)、就業(yè)、居民收入、社會保障體系、脫貧攻堅、健康中國、社會治理等多方面內容。黨政文獻譯者要對這些領域有一些基本的常識。中國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譯者要熟悉我國的各項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參保計劃、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體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對于中國特色的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譯者要對我國目前正在推進中的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y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yī)療保障制度、藥品供應制度、綜合監(jiān)管制度都有所了解,在翻譯相關表述時才能抓住政策本質,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的基本方略,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中國全體人民的共識。黨政文獻譯者要熟悉生態(tài)領域的基本常識,對我國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領域的政策設計以及當前面臨的重點任務等有所了解。要熟悉我國堅持的綠色發(fā)展理念,對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技術、綠色金融(gr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green technology,green finance)、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qū)、綠色出行(eco-friendly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transport services)等概念要有一定的認知。了解我國面臨的突出環(huán)境問題,包括藍天保衛(wèi)戰(zhàn)(to make our skies blue again)、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環(huán)境治理體系、參與全球環(huán)境治理等方面,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態(tài)補償機制等政策內涵以及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管體制等。
中國黨政文獻翻譯在增強中國政治話語國際傳播力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作為翻譯過程操作者的譯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知識結構決定了能否準確理解和傳達中國政治話語。本文提出了黨政文獻譯者應該構建的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各領域的“五位一體”專業(yè)背景知識結構,不僅要有廣度,還應有一定的深度。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知識結構,才能保證中國聲音的準確傳達。
[1] 普朗克. 1934. 科學到何處去[M]. 上海: 辛肯書店.
[2] 薩頓. 1989. 科學史與新人文主義[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3] 子思. 2016. 中庸全鑒[M]. 東籬子解譯.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8-02-12;
2018-02-27
李鐵軍,譯審,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央文獻翻譯、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H315.9
A
1008-665X(2018)2-0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