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偉+梁玉柱
【摘 要】現在的語文中職教學內容傳承與基礎教育,無論是教學內容編纂還是教學重點,都和傳統(tǒng)基礎語文教學一脈相承,在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職業(yè)教育環(huán)境中,這種教育內容的選定已經不合時宜,在長春職業(yè)技術的摸索實踐中為中職語文教學開發(fā)了多種形式的附加內容,文化傳承元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以文化傳承元素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為中心,探索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成果。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語文教學;文化傳承;長春職業(yè)技術學校
受基礎語文教學的影響,中職語文教材在制定時依然按照傳統(tǒng)思想進行修訂,這就造成了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和具體需要嚴重脫節(jié)。現在許多學校都在采用根據自身需要編訂的校本教材,所修訂的校本教材也具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特色,這是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以長春職業(yè)技術學校為例,在中職語文教學當中,學校注重按照學生需求定制教學內容,在校本教材的基礎上添加多種教學方式,如開設語文類選修課,課外活動、古文賞析等內容,利用現有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積極性,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當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
1 在中職語文課程中添加文化傳承元素的初衷
文化傳承是唯一一個國家穩(wěn)定、一個民族興衰的內在因素,讓學生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從歷史上來說,文化沒有斷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僅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更是所有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通過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國家自豪感、也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對語文課程也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語文教學作為基礎學科中最主要的學科之一,延續(xù)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每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對中華文化的解讀力度不夠,造成人為的文化傳承缺失,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日益依賴虛擬空間來進行精神寄托,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興趣寥寥,這一方面是現在的社會環(huán)境使然,另一方面是語文教學中“照本宣科”現象嚴重,按教學進度授課的同時只關注“知識點”。種種問題讓學生在根本上就忽視了一系列傳統(tǒng)文化習俗、禮儀的了解和體會。所以,在語文課程里適當添加文化傳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2 對文化傳承元素的選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要讓學生在短暫的學業(yè)當中全盤接受是無法達成的,所以如何在眾多需要學生了解的傳統(tǒng)文化中選擇文化傳承元素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的頭等要務。在選定文化傳承元素時應該提前考慮授課的群體特點、接受能力、辨識能力,切實將課程準備工作做實、做牢,將課程內容盡量細化隨課堂發(fā)展而有目的的展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當中。
(1)選擇文化傳承作為主題,主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可以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接近的主題,比如以“二十四節(jié)氣的由來”、“姓氏的來歷”為例:在講解二十四節(jié)氣的課程中會涉及到古代歷法、制定的地域、誤差的由來等等都需要授課教師有一定的知識面,并提前做儲備工作,在授課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廣泛參與,通過課堂引導和學生自我擴展學習相結合,將主題教學從興趣引導到自主學習層面。姓氏來歷一課涉及到中國古代的歷史、古代移民、分封及郡縣制度等,可以加深學生對自身的認識,強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選擇文化傳承作為主題,要做到去蕪存菁。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的存在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積淀厚重,同時也存在一些舊思想、舊理念不適合當今社會,“三從四德”、“三綱五?!币活惖膯栴}應該作為歷史問題來讓學生自愿查詢了解,而不適合在課堂中詳細為學生解讀此類男尊女卑、階級分明的歷史,避免學生盲目崇拜模仿。
(3)選擇文化傳承作為主題,要做到務求甚解。授課教師在選擇課程主題時應該充分考慮主題本身的現實意義和傳統(tǒng)示意是否相同,比如如果以“七夕”主題,需要知道這一天的起源和本意才能合理解讀。
(4)選擇文化傳承作為主題,要找準對應人群。主題講解的開展是與學生群體的特性分不開的,在以男生為主的班級開展“蘇武牧羊”、“勒石燕然”為主題的課程是十分合適的,但在以女生為主的班級就會讓課堂氣氛顯得乏味無趣。所以,授課教師在選擇主題時還應該考慮學生群體是否會對當日主題課程產生興趣。
3 文化傳承元素的授課展開方法
合理的設計是工作的前提,但工作的方法也是工作能夠成功的必備條件,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如何合理的掌控教學節(jié)奏,合理的借助各種工具來推進問題的展開也是課程能否被學生接受的重點所在,所以,合理設計課程的展開方法也尤為重要:
(1)借助智能化工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智能化設備逐漸實現小型化、網絡化,校園內基本已經普及,與其讓學生只通過智能工具來看小說、玩游戲、聊天交友,不如讓這些設備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讓其成為課程展開的有效渠道,通過網絡來不斷完善主題內容和構建。
(2)讓課程設置更生活化。讓語文課成為引導學生思想發(fā)展、啟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重新審視自身的思想歷程: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規(guī)范。通過主題課程的教學培育學生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準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chuàng)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3)讓課程延伸到網絡。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絡技術結合起來,使網絡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逐漸完善和強化校園網絡宣傳體系,讓網絡成為語文教學的倍增器,讓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喜愛傳統(tǒng)文化,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fā)展,核心是文化傳承。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參考文獻】
[1]孫玉琴.讓生活之水激活語文課堂——中職語文教學生活化芻議[J].語文學刊.2014(23).
[2]崔爽.生活化語文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探究與實踐[J].職業(yè)技術.2011(03).
[3]邱紅杰.回歸“生活化”培養(yǎng)中職學生語文素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4(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