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瑩,馬利節(jié),侯靜月,黨中勤(.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
情志病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中醫(yī)學認為:人的形和神是相應的,情志受傷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研究[1]表明:人的各種身心疾病中胃腸消化疾病占據首位,人們在抑郁、焦慮、狂躁的同時還伴隨一系列的消化癥狀。筆者從脾胃入手,探討其與情志之間的關系。
《靈樞·平人絕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敝赋隽饲橹净顒拥漠a生以五臟化生的氣血精液為基礎。脾主運化,胃主受納。飲食入胃,脾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并將其轉化的水谷精微運輸至各個臟腑,臟腑才得以濡養(yǎng),從而滋養(yǎng)各自所主的情志,使情志活動得以正常運行[2]。脾胃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端貑枴ち⒅即笳撈吩疲骸俺鋈霃U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敝赋錾駲C與氣的正常與否全得于脾胃氣機升降是否正常[3]。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脾……在志為思。”《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云:“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盵4]均指出思為脾的思維活動,包括兩個方面:①思維意識活動;②七情。
《靈樞·本神》曰:“脾藏營,營舍意?!备叨雀爬似⒅髑橹尽!捌⒉貭I”主要指脾主運化,產生氣血,脾藏血。“意”主要指記憶、思維,屬于五神。只有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氣血生成足夠,能夠濡養(yǎng)五臟,使神有所養(yǎng),情志方可調暢。
《素問·經脈別論篇》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逼⒁陨秊榻?,胃以降為和,中焦脾胃納運功能正常,脾升胃降。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清陽得升,腦髓得養(yǎng),九竅通利,則反應靈敏,思維敏捷,精神、情志活動正常[5]。
五臟應四時,脾與長夏相應[6]。《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比说纳聿±碜兓c自然界的變化密不可分。長夏為夏至秋的過渡,是多濕之候,濕性極易阻滯氣機,中焦轉樞失衡,氣機不暢,導致情志不遂,發(fā)為情志病。
《脾胃論》云:“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逼⑽柑撊鮿t“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萎軟”。脾胃虛弱,氣血生成乏源,心神失養(yǎng)則精神抑郁;脾土匱乏,導致心神功能失常,心腎不交,陰陽失衡,則不寐、心悸等;脾胃虛弱,運化失權,水濕不化,聚而成痰,痰氣內結,則精神抑郁、神情淡漠;痰濕內蘊,久而化火,上擾心神,則出現精神亢奮、暴躁、易怒、棄衣奔走等狂躁癥狀。陳正等[7]通過對510例脾胃病與情志關系的觀察,發(fā)現脾胃病往往伴隨不同程度的情志改變。
《素問·疏五過論篇》曰:“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闭f明情志的異常導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李東垣言:“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后胃氣不行,勞逸飲食不節(jié)繼之,元氣乃傷?!鼻橹静≈饕奂案巍⑵膳K,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情志變化最終導致脾胃功能異常。朱丹溪言:“中焦者,脾胃所屬。凡六淫七情、勞逸太過,必使所屬臟器功能失調,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終日犯及脾胃,中氣必為之先郁。”強調情志病導致氣機郁結不暢,最終導致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功能紊亂,脾不升清,水谷布散失常,則出現納差、脘腹脹滿、胃脘部疼痛、反酸等癥狀。
由于情志與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歷代醫(yī)家均注重從脾胃著手調理情志?!督饏T要略》記載了比較著名的甘麥大棗湯,曰:“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本方主要治療因思慮過度、情志不遂導致的氣機阻滯,郁而化火傷及津液,臟腑失其濡養(yǎng)的病證。方中甘草片、大棗、小麥入脾經,以甘緩補脾氣,養(yǎng)脾精,從而布散余臟,滋養(yǎng)一身陰陽。臨床上對于脾胃虛弱導致的神情淡漠、少氣懶言者,治宜健脾和胃、調理氣血,方藥常用黨參、黃芪、當歸、白術、山藥、焦三仙、大棗等;對于脾氣虛弱、痰濕內蘊者,治宜健脾理氣、化痰祛濕,方藥常用陳皮、枳實、厚樸、蒼術、白術、豆蔻等;對于痰火內蘊、性格暴躁者,常加疏肝理氣的藥物,同時配以清熱化痰或收斂潛陽的藥物,如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青皮、黃連、焦三仙、龍骨、牡蠣等;因積食而夜寐欠安者,在消積導滯的基礎上佐以安神藥,如山楂、陳皮、枳實、建曲、夜交藤、龍骨、牡蠣等;因脾神兩虛而致的情志病者,治以溫補先天、強壯后天為主,在黨參、白術、山藥、人參、大棗等溫補脾胃藥的基礎上加用補骨脂、五味子、枸杞子、淫羊藿、炒杜仲等補腎藥;因心脾兩虛引起的情志病者,治宜補益心脾,在健脾藥的基礎上加養(yǎng)心安神的藥物,如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夜交藤等。
3.2.1 針 灸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鹅`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逼⑽甘芗{、運化食物,并把所生成的氣血精液、精微通過經絡周流全身,從而滋養(yǎng)臟腑百骸。在此過程中,脾經和胃經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直接向鄰近的經絡輸送營養(yǎng)物質,發(fā)揮“以灌四旁”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經脈的循行交接規(guī)律,通過“經氣”的循行影響經脈所絡屬的臟腑[8]。因此,通過針刺經絡上的穴位,可以調動氣血的流注,常用方法是在胃經的足三里穴位上艾灸,每次30 min,同時在胃經募穴中脘穴和脾經上的陰陵泉、地機、三陰交等穴位上艾灸,使脾胃功能健壯起來。艾灸的同時也可配合針刺,通過補瀉手法,調理人的整體氣血,從而使各臟所養(yǎng)之神得到滋潤,使情志舒暢。
3.2.2 穴位貼敷
臨床中,有的患者不喜歡艾灸的氣味,有的懼怕針刺,對于這些患者可以選擇穴位貼敷的方法,主要選擇脾、胃兩條經絡上的穴位,同時配合其他經絡之穴,如心經、心包經,根據患者癥狀選擇化痰、健脾、安神的藥物制成膏藥,貼敷于足三里、中脘、三陰交、內關、神門、神闕等穴位上,臨床取得了較好療效。
3.2.3 耳朵貼敷
中醫(yī)學認為:耳朵上有對應的相關臟腑穴位,通過對耳穴的按摩、點壓、針刺,也可以達到調理疾病的目的。臨床中,耳貼通常用于對穴位貼敷過敏且又不喜歡針刺的患者,一般用王不留行籽放置粘布上,剪成一個一個的小方塊,粘在患者耳朵的穴位上,囑患者自己每隔一段時間點按刺激穴位,從而刺激相對應的臟腑,調理相對應的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筆者對情志與脾胃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分析,強調把情志疏導與脾胃調理兼顧起來,重視除了湯藥之外的針灸、穴位貼敷、耳針等治療方法,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獨特的治療優(yōu)勢,對身心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 參考文獻
[1]薛紅莉.從脾腦相關理論分析脾胃與情志間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14):261-262.
[2]張嘉鑫,郭宇,顧然.根據脾腦相關性從脾胃論治情志病[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3(5):726-727.
[3]鄧月娥,紀立金.中醫(yī)脾與腦相關的理論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15(2):48-49.
[4]朱佳杰,蘇曉蘭,郭宇.魏瑋教授調理情志治療脾胃病經驗介紹[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6, 24(8): 627.
[5]于曉雯,李國強,李中琳.從脾胃探討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J].四川中醫(yī),2017,35(6):33-34.
[6]黃文彬,鄭賢輝,黃蘇萍.探析脾胃與情志病[J].福建中醫(yī)藥,2017,48(6):49-50.
[7]陳正,王慶其.510例脾胃病與情志關系調研[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8,14(6):439-440,444.
[8]馬桂琴.“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皮膚科的應用[J].北京中醫(yī)藥,2009,28(10):8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