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教師認為,中高年級小學生的心智逐漸走向成熟,也完全適應了小學教育生活,所以數學課堂應回歸到常規(guī)教學之中,導致中高年級的數學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小學生面臨著難度日益增加的數學學習任務,最終會喪失學習數學的樂趣,而這也必將導致數學教學處于低效狀態(tài)。為此,教師必須要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構建趣味課堂,如增加智力游戲、開展實踐活動、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本文便對此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高年級;趣味課堂;構建方式
許多教師認為,數學知識抽象度高、邏輯性強,這就很難在數學學科中展開趣味教學。但是,數學學科也有自身獨特的魅力,比如形象多變、組合多樣的幾何圖形,十分規(guī)律、規(guī)范的函數知識,應用廣泛的統(tǒng)計內容等,只要解放學生天性,以有趣、多樣的教學手段還原數學學科本身的魅力,便可實現趣味教學。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秉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理念,發(fā)現智力游戲、實踐活動以及多媒體教學是最受小學生歡迎的三種學習方式,下面,筆者將對教師應如何應用這三種方法構建趣味課堂進行分析。
一、 增加智力游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便是成年人也無法抗拒游戲的魅力,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更是喜歡利用游戲來完成各類數學學習任務。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數學教師都在強調數學與游戲之間的聯系,提倡教師應設計出緊密聯系數學教學內容的智力游戲,讓學生在教育游戲中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
計算是小學數學最為基礎的一項教學內容,要想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就必須使其從事大量的計算練習,如果以常規(guī)的“題海戰(zhàn)術”來進行計算訓練,會讓小學生產生厭學、反感心理。因此,在運算教學中,教師可適當設計智力游戲,增加運算教學的趣味性。如在“加法運算律”一課中,筆者以“數字衣服抱團”這一游戲來組織小學生學習加法的交換律。這個游戲是這樣的:筆者提前設計“數字衣服”,在每輪游戲開始之前,游戲參與者可領取一件“數字衣服”,當筆者出示具體數字之時,如“45”,那么學生需根據“數字衣服”上的數字,自行組成一個加法算式,每個算式的最終加法結果應等于45,否則,則代表游戲失敗,失敗的學生需接受游戲懲罰。在游戲的帶動下,絕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數學游戲之中。如此一來,便可實現趣味教學。
二、 開展實踐活動
中高年級小學生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求知欲愈加旺盛,單一的理論教學無法滿足小學生日益增加的學習需求。只有結合實踐活動,讓中高年級小學生親自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成,才能夠真正完成解疑活動。因此,在構建趣味性課堂之時,教師可設計相應的實踐任務,實現知行統(tǒng)一。
在“升與毫升”一課中,為了讓小學生掌握生活中的物質容量單位,筆者準備以綜合實踐活動來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使其獲得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筆者將本輪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定為“生活中的升與毫升”,學生可結伴而行,到超市、小賣部等地尋找以升或毫升來表示體積單位的物質,如牛奶、礦泉水、各類飲料等。不僅如此,小學生還應在家中尋找家中的“升與毫升”,如媽媽的護膚品、爸爸的剃須水等。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中,筆者將本單元的課后作業(yè)設置為“繪制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以期讓小學生在繪畫過程中把握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幾何特征。在本輪游戲中,小學生需觀察校園、社區(qū)生活中的各類圖形,從中選取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以繪畫方式予以呈現。
三、 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中高年級小學生處于摸索、探究、發(fā)現的思維階段,他們喜歡一切新奇的、未知的事物,并對現代科技抱有濃厚的探究興趣。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死板的文字知識轉化成生動的、多變的視聽資料,以多媒體技術來展示數學知識,更易于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小學生需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其中,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演變而來的,如果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水平較低,便無法探究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利用多媒體動畫進行動態(tài)演示,利用輔助線、輔助面等將基本的平行四邊形切割為三角形、梯形。這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建立具象認識,降低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的學習難度,還可讓小學生欣賞平面圖形的幾何美,使其建立數學欣賞意識。
總而言之,數學對教師、學生的邏輯性要求更高,要想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要開動自己的腦筋,結合中高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置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讓小學生重新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進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曉潔.小學數學中高年級數學趣味課堂的構建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5):28.
[2]雷少飛.趣味與探究同行,打造小學數學魅力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1):68.
作者簡介:
成高峰,江蘇省泰州市,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合陳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