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些英語口語中的音變現(xiàn)象與發(fā)音規(guī)則,以及在英文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這篇文章我們將進一步了解英文歌曲中所存在的其他音變現(xiàn)象,重點解讀英語口語中的非正式用語在歌曲中的應用及演唱規(guī)則。
[關鍵詞]音變;風格;規(guī)則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7-0109-03
[收稿日期]2018-04-10
[作者簡介]胡競文(1997—),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學生。(長春130000)常聽英文歌曲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英文歌詞中往往有些單詞的讀音、書寫方式并不是平時書本中所接觸到的,它的含義不變,而拼寫和讀音卻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這就是英語的口語化現(xiàn)象。在這種非正式語言環(huán)境下的非正式口語中,單詞的拼寫和讀音會有別于正式用語。而從語法的角度出發(fā),口語的單詞拼寫一般都比較簡單,這些單詞也大多樸實直白;正式用語相對來說更加書面化,也比較復雜嚴謹,常保留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詞語和術語。但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流行歌曲具有一種語言文化的共享性,從流行音樂在美國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英語的音樂文化屬性必定面向世界。而英文歌曲的演唱也并非全部體現(xiàn)一種情感的表達,它更是一種歌者與聽者的交流、歌曲創(chuàng)作者與大眾的交流,乃至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
一、“wanna”“gonna”與“gotta”的使用與分析
在英語的口語化現(xiàn)象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單詞就是wanna/′wn/,這個單詞的含義是“想要,有意愿的”,是want to的縮寫。最早是因為美國人語速較快,為了方便發(fā)音和書寫而出現(xiàn)的一種類似我們當下流行的網(wǎng)絡詞匯,如同wanna這一類詞一般都不會出現(xiàn)在正式的場合及書面之上。相比于want to這個詞,wanna則更廣泛地應用于日常的生活對話與交流當中,而在歌曲中,口語化單詞的加入給原本“不食人間煙火”的歌曲增添了幾分“地氣兒”,也給一些原本曲風輕快的歌曲注入更多的活力。用美國南方的鄉(xiāng)村歌曲舉例,珠兒原名Jewel Kilcher,美國著名鄉(xiāng)村音樂歌手,活躍于鄉(xiāng)村音樂樂壇近三十年,多次攬獲格萊美、全美音樂獎以及公告牌前三名的成績。(Jewel)在2010年6月8日發(fā)行的專輯《Sweet and Wild》中的《Stay Here Forever》。毫不夸張地說,這首歌曲能夠給予人們純凈心靈的力量,前奏部分班卓琴的單旋律線條依然奠定了歌曲浪漫舒適的基調(diào),當珠兒用甜美的嗓音一開口便立刻抓住了聽者的耳朵,讓人從喧囂的世界中平靜下來。我們知道,鄉(xiāng)村歌曲需要保持旋律段落的一致,才能確保歌曲曲式的大結構穩(wěn)定和情感主題的統(tǒng)一,副歌部分在歌曲中反復了四次,也就意味著必須保持每次出現(xiàn)的旋律歌詞大方向一致。副歌部分第一句“Cause if you wanna go baby lets go, if you wanna rock on ready to roll, and if you wanna slow down ”連續(xù)出現(xiàn)了wanna這個單詞,試想一下,如果把副歌部分這三句中的wanna都換成want to,歌曲又會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除了生硬、死板還有什么能夠描述?更何況這首歌曲中所有出現(xiàn)的變現(xiàn)這一含義的單詞都是口語化的用法——wanna。鄉(xiāng)村歌曲的歌詞一般都反映真實生活,往往歌詞會有很多,但絕不會復雜。在歌曲演唱方面,wanna雖然與連讀后的want to都是同樣由兩個音節(jié)構成,但它的讀音要比want to連讀聽起來更加自然輕快,同時節(jié)省歌唱氣息。“Cause if you wanna go”這句的重音落在單詞“go”上,前面“Cause if you wanna”不需要過多送氣,也不需要用過多的力氣表達,尤其“if you wanna”這三個單詞所匹配的是相同的音,在保證氣息均勻的情況下輕輕帶過即可??谡Z化在歌曲中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比如這第一句歌詞“Cause if you wanna go”,把句中的wanna換成want to連續(xù)唱上幾遍,便會自然而然地變化成wanna,因為人們在口語發(fā)音的同一狀態(tài)反復情況下,會無意識地尋找一種更加省力與流暢的方式表達,恰恰是因為口語化單詞的使用,讓這首原本就輕快的歌曲更添了一抹活潑靈動的色彩。
同樣是這種口語化現(xiàn)象的歌曲還有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的經(jīng)典之作《Beat It》,這是一首反對社會暴力的作品,相比于輕快浪漫的鄉(xiāng)村歌曲而言,這一硬式搖滾風格的舞曲十足多了幾分強硬的色彩。歌詞“Dont wanna see no blood dont be a macho man, you wanna be tough better do what you can, so beat it but you wanna be bad”中,也是反復出現(xiàn)了wanna。歌曲也達到了告誡年輕人暴力不能解決一切的初衷,可以說這種思想借助歌曲傳播,也可以說歌曲用反對暴力這種正能量的題材傳播至全世界。口語化單詞的出現(xiàn)可以縮短語言文化的差距,更具有大眾性,所以像wanna這一口語化單詞的加入無疑給歌曲的大范圍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更加接近于大眾。
同樣比較常見的口語化單詞還有gonna,一般用在將來時表示“將要”,是going to的縮寫形式。在英文流行音樂作品中,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也很高,如蕾哈娜(Rihanna)、埃米納姆(Eminem)2010年6月21日合作發(fā)行的單曲《Love The Way You Lie》第一句歌詞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曲一經(jīng)發(fā)行就拿下了全球20多個國家音樂排行榜冠軍,屬于抒情歌曲、硬核說唱,歌曲談論的是家庭暴力的問題。“Just gonna stand there and watch me burn, well thats all right because I love the way it hurts.” 其中的gonna的使用就突出口語環(huán)境下對于歌詞與旋律時值對照的省略關系變化,如將原歌詞讀成了“Just going to stand...”那么在節(jié)奏時值問題上就會出現(xiàn)讀音錯位的情況。還有一個例子便是由Gerry Goffin和Michael Masser創(chuàng)作,由美國黑人爵士樂歌手George Benson于1984年演唱的《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這首作品在英國、法國和美國都有出色的成績,其中“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you ought to know by now how much I love you” 也和上面舉例相似,都是因為旋律的時值關系而使用,包括西域男(Westlife)的翻唱版本都如出一轍,既保證了旋律的完整性,又體現(xiàn)了英語口語中這一單詞使用那親切流暢的感覺。
gotta是got to的縮寫,意為“不得不,必須”,這個單詞也是英文歌曲中常出現(xiàn)的一個音變單詞,特別容易讓中國人對這個單詞產(chǎn)生拼寫上的疑惑,甚至在很多的詞典中都無從查詢該單詞,有些在線翻譯軟件能夠識別的通常是錯別單詞,但在英文歌詞的標注上卻長期存在,如很多人都熟悉的由Maroon5演唱的《Suger》“And I gotta get one little taste”,這首作品的演唱速度非常之快,在快速的旋律進行下完成每一句歌詞的準確性,也不難讓我們把got to音變成gotta,雖然這是一首表現(xiàn)甜蜜愛情情景的歌曲,但基于這樣接近120速度的歌曲,Maroon5通過合成器的音色控制與其中亞當·萊文的假聲歌唱讓它副歌部分展現(xiàn)出的王子般的語氣與其感性的主歌部分相互映襯,同時他的聲音中流露出了些許的失落感。而gotta的音變使用正是迎合了快速唱詞而附帶濃厚情感的表達方式。所以,如果經(jīng)常聆聽速度偏快的英文流行歌曲,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got to的使用并非如慢歌中讀得那么清晰,而幾乎都音變成了gotta的發(fā)音,這也是我們在學習演唱英文歌曲中特別注意與學習的一個音變例子。
二、“′bout”“′coz”與“c′mon”的使用與分析
在一些非重讀音節(jié)中的元音一般會被弱化成//,而在一些不正式的口語對話中,由于語速較快,//會被省略。舉個例子,about的縮寫形式就是'bout /baut/,在音標中能發(fā)現(xiàn)省略了//。如梅根·特瑞娜(Meghan Trainor)的單曲《All About That Bass》中的“Im all bout that bass bout that bass no treble”和擁有“鄉(xiāng)村音樂之王”之稱的喬治·斯特雷特(George Strait)的《How 'Bout Them Cowgirls》中的“How bout them cowgirls, boys aint they something”都是體現(xiàn)了“'bout”的典型省略特征,尤其是在美國南方鄉(xiāng)村音樂風格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這和美國南方農(nóng)業(yè)省份的語言發(fā)音特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由于美國南部和西部在戰(zhàn)后才發(fā)展起來,所以,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前,相對落后的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不繁榮導致了一些山區(qū)交通不便利,而這種情況恰恰保留了早期英國和愛爾蘭歌謠中的一些讀音習慣,所以在我們能夠聆聽的很多這種地區(qū)或是這種風格的作品時經(jīng)常能夠發(fā)現(xiàn)“′bout”的省略式讀音。
“′coz”是because的縮寫,在很多歌曲中because多用于句首,而以連詞的詞性多連接于前一句的多音節(jié)單詞,所以也經(jīng)常會因為句法結構的不能省略性關系而在旋律上占據(jù)過多的時值,所以“′coz”的省略讀法不僅能夠準確地表達because的意思,而且在省略音節(jié)的同時也能夠起到緊湊結構,增加歌詞語音的連續(xù)性,如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的《Like A Child》中“Girl would you promise not to say goodbye, ′coz Im holding on with a love so strong” 就是一個反映上述現(xiàn)象典型的例子。
三、“l(fā)emme”和“gimme”的使用與分析
lemme即為let me的縮寫,通常解釋為“讓我”的意思。在我們中國人都熟悉的《Bang Bang》Jessie J部分的歌詞中出現(xiàn)了幾次,如歌詞“Wait a minute lemme take you there, wait a minute till you” 中就清晰地將let me讀成了lemme,字母t完全省略,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Bang Bang》,它本身就是具有強節(jié)奏的附帶Rap特征的一首作品,是突出表現(xiàn)現(xiàn)在女權主義的一種社會背景,尤其是欣賞過這首作品MV的人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歌詞的晦意讓人對描述的內(nèi)容浮想聯(lián)翩,歌者在首句便以吶喊似的聲音將演唱情緒直接步入主題,讓很多聽者“措手不及”,快速的音樂進行讓聽者實難有歇息之感,高亢的人聲和音樂中打擊樂的跌宕使用,讓人們更多地從歌詞中體會腎上腺素飆升的激昂感覺。那么我們可以看到lemme的使用不僅是對歌曲速度的一種音變附和,更是在突出力度上有著絕妙之用。很多強力度的英文歌曲都在let me音變上讀成lemme。gimme是give me的縮寫,意為“給我”,“v”的省略讓這個雙音節(jié)詞組成了一個單音節(jié)的連詞,gimme的表達不如lemme表達得清晰,但不僅在音樂作品中,在美國南方鄉(xiāng)村很多白人的口語甚至是俚語中都有這樣的呈現(xiàn)。用五美(Fifth Harmony)在《Worth It》中的歌詞“Gimme gimme, Im worth it”舉例,這首作品本身就是具有RB風格,所以如同《Bang Bang》一樣,作品更突出的是音樂的力度使用,其音樂中配器手段使用大膽,運用了薩克斯加入其中,而速度上也突破了 100速度,這個單詞也是我們在學習英文歌曲發(fā)音上需要重視的一個常用單詞。
四、“ing”后綴產(chǎn)生的音變與使用分析
一些單詞以ing作為結尾,在口語中常常弱讀,/i/就弱化讀成了/in/,為了表達清晰,便用一個“′”來表示省音。
布蘭妮·斯皮爾斯(Britney Spears)在《Do Somethin′》的歌詞“I see you lookinat me, like I got what you need, get up out of your seat, why dont you do somethin′” 就連續(xù)使用了兩次省音,就單詞本身弱化功用來說這更符合了口語表達中的連貫作用,與音樂相結合下便更能體現(xiàn)出一種頓挫之感。在英語口語中尤其以美式口語為多,弱讀現(xiàn)象通常是為了貼合語氣,通常在美式口語中成為了一個常見語音音變現(xiàn)象,但就其書面表達上卻不易用一個“′”來表示,為此,在學習英文歌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的規(guī)范性區(qū)別與使用。ing后綴在演唱中形成一種特殊的鼻音發(fā)音,應用于歌曲當中就是一個短暫時值的“哼鳴”。哼鳴練習在歌唱前的發(fā)聲練習中是一個幫助我們找到頭腔共鳴從而減少嗓子用力,更容易演唱高音的練習。布蘭妮的聲線性感甜美,中低音壓低聲線出現(xiàn)的氣泡音具有很強的識別性,高音域多采用鼻音哼唱,具有令人愉悅的音色,這也形成了獨特的布蘭妮風格。在演唱這首歌時,“l(fā)ookin′”“somethin′”尾音省略,模仿布蘭妮用鼻音哼唱的演唱方式會更加容易保持高音域的音準。這首《Do Somethin'》是布蘭妮2005年發(fā)行的歌曲,這首歌將電子音樂融入舊式搖滾,形成了一種更為自在的曲風,并帶有典型的Dance-pop(流行舞曲)特點。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流行舞蹈明星陸陸續(xù)續(xù)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流行舞曲潮流正火熱,而那時的嘻哈也逐漸變得流行起來,走在潮流最前沿的布蘭妮在歌曲中加入了嘻哈元素,使得這首融合多種元素的歌曲成為當時澳大利亞和比利時最為暢銷的單曲。
[參 考 文 獻]
[1]張卓宏.突破聽說要塞——連讀與音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劉影等.英文歌曲與文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