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 衢州 324000)
近年來,衢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衢州中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拓展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助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共建共治共享相互打通、高度融合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2018年1~7月,全市法院一審服判息訴率94.82%,申訴率1.04%,訴前化解率27.45%,民事調撤率64.92%,均居全省前列。
一是緊緊依靠黨委統(tǒng)一領導。衢州中院逐一上門走訪市、縣(市、區(qū))委書記,通報法院“大調解“工作開展情況和面臨的問題困難,積極爭取工作支持。衢江區(qū)委將法院“大調解”納入2018年度全區(qū)工作重點,成立“無訟衢江”創(chuàng)建工作領導小組,由政法委書記擔任組長,公檢法司負責人任副組長,21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任成員,下設工作專班,從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高度,制定“大調解“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構建整體協(xié)調、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柯城區(qū)成立以區(qū)政法委書記為組長的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領導小組,設立工作專班,制定實施方案,并將平臺推廣應用工作納入平安綜治考核,形成了政法委牽頭、法院落實、司法局保障的工作機制。
二是健全訴調對接工作機制。衢州中院走訪市司法局、市婦聯(lián)、團市委、市律協(xié)等10余家單位,促成全市兩級法院與行政機關等部門建立廣泛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化解協(xié)同機制,已聯(lián)合26家單位出臺訴調對接工作意見18個,涵蓋道路交通、勞動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物業(yè)管理和婚姻家庭等重點領域。發(fā)揮行政訴訟案件集中管轄制度優(yōu)勢,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衢州中院在柯城法院成立行政爭議調解中心,與市法制辦共同指派或聘任專職調解員負責行政爭議協(xié)調調解、引導、溝通、銜接等工作,并在市、縣兩級法制辦設立7個行政爭議調解點,形成“1 7”的行政爭議協(xié)調調解工作格局。該中心成立以來,共引調行政爭議175件,協(xié)調撤訴率達46.29%,邀請地方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參與協(xié)調39次。啟動司法拘留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市中院、常山法院分別與公安機關在拘留所聯(lián)合成立“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室“,按照“司法聯(lián)動、資源共享、矛盾同調“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司法職能優(yōu)勢,建立健全有機銜接、協(xié)調聯(lián)動、高效便捷的矛盾化解工作機制。常山法院與縣公安局自2017年9月建立“拘調銜接”機制以來,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1起,累計達成經濟賠償600多萬元。
三是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加強與基層組織聯(lián)動合作,堅持地域優(yōu)勢和聯(lián)動綜治相結合,不斷夯實城鄉(xiāng)社區(qū)群眾自治組織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基礎性作用。衢江法院與區(qū)綜治辦出臺實施意見,將法院“大調解”工作納入全科網格,柯城法院2個人民法庭與轄區(qū)派出所建立庭所聯(lián)調機制,提前介入輕微治安案件和民事糾紛,2018年以來共推動達成調解協(xié)議案件414件,自動履行率100%,法庭受理的侵權糾紛同比下降37.81%。江山法院為轄區(qū)每個調解組織指派1名對接法官,開化法院與轄區(qū)15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全覆蓋的法官聯(lián)系鄉(xiāng)鎮(zhèn)制度,有效提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實現(xiàn)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首先,實行糾紛分層遞進式化解。按照“糾紛解決分層遞進“思路,構建訴前調解、立案調解、簡案速裁——“三道過濾網”。對適宜先行調解的案件,實行訴前調解程序前置,引導當事人選擇調解或者由法院委派特邀調解組織、特邀調解員進行調解,2017年以來,全市法院立案前調解成功率達55.49%。對已立案登記的案件,通過訴訟引導對案件進行分流,對適宜調解的交由法院專職調解員進行立案調解,充分發(fā)揮調解的糾紛過濾功能;對不適宜調解或者經訴前調解、立案調解不成的,依據(jù)糾紛的性質進行繁簡分流,從而實現(xiàn)簡案速裁、繁案精審,推動案件高效流轉。2018年1~7月,全市法院訴前化解率為27.45%,同比上升14.85個百分點,居浙江省第一位。
其次,集聚多元化調解力量資源。堅持“尊重群眾、為了群眾、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工作思路,充分吸納各類社會力量參與糾紛化解。健全特邀調解制度,聘請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全國文明家庭”胡金鳳家庭等社會各界賢達組成一支扎根基層、分布廣泛、品德高尚的特邀調解員隊伍。制定特邀調解管理規(guī)定和特邀調解工作手冊,提升工作規(guī)范化水平,全市法院現(xiàn)有在冊特邀調解員394人。積極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建立律師調解員和設立律師調解室的律所名冊,已納入律師211名、律所48家,2018年3月啟動以來,共接受法院委托、委派調解案件536件。
最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衢州中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審判執(zhí)行工作的責任分工方案》,將法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與當前市委、市政府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創(chuàng)建中國基層治理最優(yōu)城市的決策部署相結合,以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努力營造依法行事、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社會氛圍。從衢州南孔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將“和”“仁”理念融入調解工作,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人民法院姓“人民”,人民法院為人民。衢州法院始終堅持辦民事、謀民利、暖民心,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到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第一,建設新型訴訟服務中心。將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與訴訟服務中心建設深度融合,構建完善網上、窗口、12368訴訟服務熱線、自助立案終端一體機、跨域立案、巡回審判“六位一體”訴訟服務體系,讓群眾訴訟、辦事更加舒心、便捷。在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場所建設、服務流程規(guī)范、信息化智能化配套等,全面提檔升級、整體推進。
第二,提升司法服務能力水平。衢州法院一直強調,處理案件化解糾紛、維護群眾權益,必須“用真心、傾真情”,密切關注當事人對公平正義的切身感受,堅持做到“五個一”,當事人來了,一聲親切問候、一把椅子請坐、一杯熱茶接待、一顆誠心辦事、一流態(tài)度服務,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院訴訟服務的溫度,進而消弭內心的愁結,讓當事人糾結而來、釋負而歸,憂心而來、舒心而回,用法官的辛苦指數(shù)換取老百姓的便利指數(shù)和幸福指數(shù)。在全省率先推行專職調解法官制度,選派業(yè)務能力強、調解經驗豐富、熱愛群眾工作的未入額法官23名、員額法官14名聯(lián)合組建調解團隊,經驗做法得到省高級人民法院肯定推廣。
第三,健全便民利民工作機制。在全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實行律師輪崗值班,2015年8月以來,已為2 385名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注重多元解紛網絡延伸,完善以巡回審判站為點、車載法庭為線、人民法庭為面的全覆蓋巡回審判網絡。法官進村入社、深入田間地頭,近5年來開展巡回審判2 953次,以案釋法,用真情化解糾紛,努力讓法官多跑腿、群眾少跑路。實行“一卡通”式網上案款管理,確保一人一案一賬號,當事人交退費更加安全便捷高效。
一是不斷深化“互聯(lián)網”訴訟服務平臺。堅持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優(yōu)化提供線上線下、便捷高效的訴訟服務。創(chuàng)新立案方式,健全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和延伸立案,基本實現(xiàn)當事人起訴立案“最多跑一次”。推動訴訟服務中心轉型升級,有效集成網上查詢、網上閱卷、網上信訪、網上繳退費等智能服務,在全省率先出臺訴訟項目“最多跑一次”實施意見和辦事項目清單,真正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二是推廣應用在線矛盾化解平臺。以柯城法院為試點,在全市法院推廣運用“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實行網上統(tǒng)一管理分流,破除糾紛解決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和數(shù)據(jù)壁壘,推動糾紛處理模式從事后處理向源頭預防轉變。2018年1月試點以來,平臺注冊上線調解機構166家、調解員1 674名,成功調解糾紛1 272件,成功率為71.14%。全面上線道交糾紛“網上數(shù)據(jù)一體化“處理、電子商務網上法庭、微法院等平臺,實現(xiàn)糾紛的在線咨詢、在線評估、在線調解、在線仲裁和在線訴訟等功能,切實減輕群眾訴累,讓人民群眾在法院信息化發(fā)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2017年以來,全市法院通過道交糾紛“網上數(shù)據(jù)一體化處理平臺”成功調解919件,調解成功率84.98%,調解涉案金額9 000余萬元。主動推進與黨委政府“雪亮工程”、綜治“四個平臺”對接互聯(lián),龍游法院充分利用該縣基層治理信息化平臺“村情通”覆蓋262個行政村、注冊用戶18萬人的強大網絡優(yōu)勢,在平臺中嵌入“法院”模塊,集成在線送達、在線調解和上網繳費等20余項功能和服務,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