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沈明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山西 太原030027)
時政文獻主要是指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講話與著作,黨和政府的文件、工作報告、外文出版社的白皮書有關(guān)的對外聲明以及各個政府部門涉外的表態(tài)。 時政文獻文本外譯是中國政府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其執(zhí)政理念、施政方針和內(nèi)外立場的重要途徑,是中國外宣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譯《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XiJinping:TheGovernanceofChina[1])是世界了解當(dāng)今中國,同時本身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2]的重要思想的范本,該英譯本代表目前中國對外傳播翻譯的最高水準,譯文質(zhì)量也能代表國內(nèi)譯界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權(quán)威。 自《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于2014 年9月出版發(fā)行以來,已在全球發(fā)行660多萬冊[3],在國內(nèi)外引起熱烈反響。 本文通過對比《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以下簡稱《治國理政》)原著和英譯本,從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視角,分析英譯本中的語言層面和文化層面下不同翻譯取向所體現(xiàn)出的翻譯技巧,旨在為時政文獻的英譯提供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借鑒。
異化和歸化作為翻譯策略中兩種公認的提法源自 Lawrence Venuti在其1995年的所著的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作者提出異化和歸化理論原本是批判過去翻譯中占主導(dǎo)地位的、以目的語文化為主導(dǎo)的歸化翻譯是一種殖民主義的傾向,認為異化翻譯才是對源語文化的尊重,之后異化和歸化理論引入國內(nèi)后許多學(xué)者將其類比于直譯和異譯。國內(nèi)著名學(xué)者郭建中對異化和歸化的含義理解是前者主張譯文應(yīng)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 后者則認為譯文應(yīng)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4]105, 從譯文風(fēng)格上看以原作者或譯出語風(fēng)格為主即異化,以譯文讀者或譯入語風(fēng)格為主即歸化,從語言文化層面看異化著重于民族文化之差異,堅持文化的真實性,在譯入語中保留原語言文化,歸化則主張采用目標(biāo)語受眾的習(xí)慣表達法。 英譯本《治國理政》譯文實例分析著重于兩個層面:文化層面和語言層面。 文化層面:通過直譯、直譯加注釋或譯者注而體現(xiàn)出了異化的融通翻譯理念; 從語言層面:采用的是歸化的翻譯取向,是以目的語為依歸的翻譯策略,即通過對原文在詞語結(jié)構(gòu)、邏輯連貫、語言表達風(fēng)格等語言層面的內(nèi)容進行一定的調(diào)整、簡化等使譯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達方式。
《治國理政》英譯本屬于政治文本的英譯。 萊斯提出過三種文本類型: “信息文本”“表情文本”“感染文本”,并指出文本功能通常并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文本功能可能同時存在,或在文本的不同階段出現(xiàn),復(fù)合型文本也總以某一種功能為主導(dǎo)。[5]《治國理政》英譯本對外闡釋了具體問題的觀點立場、中國道路和外交政策發(fā)展理念,是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混合型文本,因此準確性和嚴肅性是這類文獻文本翻譯的基本要求。 英譯本中的異化翻譯策略能夠準確傳遞原文,同時也較好地保留了源語語言風(fēng)貌與文化特征,體現(xiàn)在通過對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關(guān)鍵詞的“直譯”或者通過“直譯加注釋”的翻譯方式。《治國理政》英譯本屬時政文獻翻譯范疇,準確性是這類文獻翻譯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為了準確傳遞原文,同時也較好地保留了源語語言風(fēng)貌與文化特征。 在遇到與文化相關(guān)內(nèi)容時,應(yīng)優(yōu)先考慮文化認同的直譯翻譯策略,即異化策略,要“以我為準”[6],因為這些中國關(guān)鍵詞屬于中國文化特有,時政文獻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解釋中華思想、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同時習(xí)近平的治國理政理念中有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話語,可以形象化再現(xiàn)習(xí)近平作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創(chuàng)新表述和語言特色。 例如:
例 1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 中俄雙方把握這美好的早春時節(jié),為兩國關(guān)系和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辛勤耕耘,必將收獲新的成果,造福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1]271
譯文:AsanoldChinesesayinggoes, “hewhohopesforagoodyearstartsplanninginspring.”ChinaandRussia,havingtakenadvantageofthisseasontoploughandhoenotonlyforourbilateralrelationsbutalsoforpeaceanddevelopmentintheworld,willsurelyreapabumperharvesttothebenefitofourtwopeopleandthoseofothercountries.[2]297
本例引自習(xí)近平在2013年莫斯科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的演講,演講中習(xí)近平引用了中國家喻戶曉的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道出了中俄傳統(tǒng)友好關(guān)系的重要意義以及訪俄在時間節(jié)點的重要性。譯者將其直譯為“he who hopes for a good year starts planning in spring ”,原文和譯句平實易懂,比喻形象,因為無論對于哪國人民而言,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都是春天,都是一年的開始,因此不管譯入語所在國是否有類似的表達都能使讀者所理解并產(chǎn)生共鳴,這樣既能獲得譯入語文化中的認同并且保留中國語言文化特征。
例 2 只有理想信念堅定,用堅定理想信念煉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1]413
譯文:Onlythosewhoarefirmintheiridealsandconvictionswilladoptanunequivocalapproachtowardsmajorissuesofprinciple,build“diamond-hardbodies”towithstandanycorrosion.[2]463
例 3 從小做起,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yǎng)成好思想、好品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183
譯文:Third,startingfromchildhoodmeansthatchildrenneedtostartwiththemselves,andmakeeverypossibleefforttocultivategoodmorality.“Ayoungidler,anoldbeggar.”and“Ajourneyofonethousandmilesbeginswiththefirststep.”[1]203
例2中“金剛不壞之身”,和例3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英譯并非英語固有,譯者用符合英語表達習(xí)慣的方式解釋出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為目標(biāo)語讀者所共鳴。
當(dāng)遇到原語文化的特殊性時,翻譯采取“直譯加注解”或者“直譯加譯者注”的方式,例如:
例 4 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1]388
譯文:Weshouldcontinuetocatch“tigers”aswellas“flies”*whendealingwithcasesofleadingofficialsinviolationofPartydisciplineandstatelawsaswellasmisconductandcorruptionproblemsthatdirectlyaffectthepeople’slivelihood. (*Referringtohigh-rankingoffendersaswellaspettyones. -Tr.)[2]429
例4為近年來中國反腐形象語的概括,老虎和高官、蒼蠅和普通官員的比喻采取了“直譯加譯者注”法,這種譯法國際上很多媒體也采用,例如:
美國 《大西洋月刊》數(shù)字媒體Quartz:“strike tigers and flies at the same time,” a metaphor for both high-ranking corrupt officials and those at the local levels.[8]
英國《衛(wèi)報》The Guardian: to crack down on both “tigers” and “flies”—powerful leaders and lowly bureaucrats.[9]
Quartz和 The Guardian的譯法是直譯加解釋,相比之下《治國理政》英譯本選用的動詞 catch要比 strike和 crack down更為具體化,也不顯生硬,與 tiger搭配并加以解釋可消除中西不同文化差異,賈毓玲認為這樣的翻譯能讓目標(biāo)語讀者更易于理解,基于文化差異的考慮,實際上《求是》英文版早在2013年翻譯中紀委有關(guān)文章時,把“老虎” “蒼蠅”一起打,譯為 not only cage the tigers but also swat the flies,意思是“既關(guān)老虎又拍蒼蠅,”這個譯文保留了“老虎”和“蒼蠅”的意象,但避開了“打”字,cage the tigers作為一個比喻,讀者經(jīng)過聯(lián)想可了解其意而不致產(chǎn)生誤解,把貪污腐化分子都關(guān)起來也符合事實。[10]又如在談到世界上熱點問題層出不窮的時候,英譯本對“按下葫蘆起了瓢”的翻譯給出了譯者注:A traditional Chinese saying that means “tackling one problem only to find another emerging”,葫蘆和瓢雖不存在文化差異,但譯者注的內(nèi)容恰恰是我們時政文獻英譯中所大量需要的。 另外這種“直譯加注釋”或“直譯加譯者注”的方式也用于對背景知識如歷史文化典故的說明,如:
例 5 ……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見光、囊螢映雪的勁頭……[1]59
譯文: …asrelatedinstoriesofConfucius,SunJingandSuQin,KuangHeng,andcheYinandSunKang…
Notes:ConfuciusissaidtohavereadTheBookofChanges(YiJing)somanytimesthattheleatherstringsbindingthebambooslipsuponwhichthebookwaswrittenbrokethreetimes.[2]46
例5的英譯者在注釋中對成語“韋編三絕”做了介紹,本句中“懸梁刺股” “鑿壁見光”和“囊螢映雪”等幾個典故的譯例也以同樣的方式對歷史人物的時代和故事做了生動闡述,但也要注意譯者不可倚仗文化的相近性和共通性,過多使用異化策略,不能用中國特色來解釋所有的翻譯現(xiàn)象。[11]
時政文獻的英譯如果僅從外在形式轉(zhuǎn)變成了英文,但在句子結(jié)構(gòu)、邏輯關(guān)系等層面上仍保留著漢語的特征,目標(biāo)語讀者對這種譯文往往看不明白。 這實際上也是翻譯的“忠實性”與“可讀性”之間的關(guān)系,原文內(nèi)容如果不涉及意識形態(tài),同時兩種語言文化在外在上差異較大時,譯者呈現(xiàn)歸化的翻譯取向,使譯文在篇章結(jié)構(gòu)、句法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和寫作風(fēng)格等方面符合目標(biāo)受眾讀者的習(xí)慣,通過改寫,包括對句子的省略刪減和重組調(diào)整等,雖然異化和歸化的策略在譯界有不同的表述,如“作者取向”和“讀者取向”,“忠實性”與“可讀性”,“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與“讓作者向讀者靠攏”等,這些不同表述的內(nèi)涵其實與黃友義的“ 外宣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xí)慣[12]完全相同。
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風(fēng)格差異性較大:漢語為渲染氣氛,強調(diào)語氣,行文講究對仗、押韻和重疊; 英語講究簡潔明快、邏輯嚴謹。 漢語喜歡反復(fù)使用排比等修辭方式而凸顯某種現(xiàn)象,這在漢語中極其常見,但對于英文而言,就顯得信息冗余,在互譯兩種語言時,就要根據(jù)英文的語言簡潔性這一特點的表達風(fēng)格,作適當(dāng)?shù)膭h減和調(diào)整。
例 6 讓他們……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趨勢,以后能夠擔(dān)當(dāng)起開拓兩岸關(guān)系前景、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fù)興的責(zé)任。[1]243
譯文: …sothattheycanhavemorecontactsandcommunication,perceivethetrendofpeacefuldevelopmentofcross-StraitsrelationsandthatofthegreatrenewaloftheChinesenation,soastoenablethemtoassumetheresponsibilitiesofexpandingcross-Straitsrelationsandachievingthe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inthefuture.[2]267
原文“偉大復(fù)興”重復(fù)兩次,譯者選renewal和rejuvenation,再用great修飾renewal,而rejuvenation這個詞本身已包含“偉大”之意,前面再加great則顯重復(fù)。
《治國理政》文章中標(biāo)題是對整篇文章高度概括,而簡潔、明了是其特征,所以對標(biāo)題的翻譯同樣要做恰當(dāng)?shù)倪m當(dāng)?shù)暮喕幚?,保留和突出其中關(guān)鍵核心詞。
例 7 毫不動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23
譯文:UpholdandDevelop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1]104
本句中“毫不動搖”省略未譯。 英文中uphold這個詞本身含有“不動搖”之意。
例 8 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1]104
譯文:ImproveGovernanceCapacityThroughtheSocialist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2]116
例8中譯文保留關(guān)鍵詞“治理國家能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用動詞improve表示“不斷提高運用”。 這里譯者根據(jù)原文的含義進行調(diào)整使譯文體現(xiàn)出英文的簡潔表達特點,又如:
例 9 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目標(biāo)的自信和自覺[1]264
譯文:China’sCommitmenttoPeacefulDevelopemnt[2]290
例9譯句采取簡化技巧,抓住了關(guān)鍵核心部分,緊湊又不失原意。
例 10 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zhí)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1]386
譯文:Wemustpreventor,ifnecessary,rectifydepartmentalandlocalprotectionismandparochialism,andneverallowlocalpoliciestotrumpcentralpolicies,thesideliningofgovernmentdecreesorprohibition,orperfunctoryorselectiveenforcementoforaccommodationsintheenforcementofthecentralleadership’spolicydecisionsandplans.[2]427
例10中原文的三個“決不允許”簡譯為一個never allow…;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簡譯為一句,同樣 “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也采用簡化的譯法,這種簡化法可以使譯文簡潔、流暢,同時也是為了消除在時政文獻中的漢語表達習(xí)慣而出現(xiàn)的“信息冗余”現(xiàn)象。
例 11 然而,由于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fēng)的影響,由于一些地方選出來的干部素質(zhì)和能力明顯不合格,甚至出了一些“帶病提拔”、違規(guī)提拔的干部,致使不少同志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模糊了。[1]412
譯文:However,somepeopleareconfusedwhentheyseemisconductintheselectionandappointmentofofficials,whenunqualifiedofficialsareselectedatsomelocalities,andwhenunqualifiedofficialsarestillpromoted,evenagainstregulations.[2]461
例11中的“帶病提拔”沒有譯,因它實際上是對“違規(guī)提拔”的比喻,略去不譯可使英譯文句子不顯冗余,從而達到簡練易懂的目的。
例 12 有的身居其位不謀其政,遇到矛盾繞著走,遇到群眾訴求躲著行,推諉扯皮、敷衍塞責(zé)……[1]415
譯文:Someofficialsarenotfulfillingtheirdutiesproperly.Theysidestepdifficultproblemsandmattersofpublicconcern,argueandpassthebuck,andtackletheirresponsibilitiesinaperfunctorymanner…[2]467
例12原文中“繞著走”和“躲著走”意思相近,譯文用sidestep來表達,沒有重復(fù),讀起來流暢而地道。
異化與歸化兩種翻譯策略不可能是對立的,翻譯實踐中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 同一句話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采取不同的的意譯方式而有所側(cè)重,也可以采用保留原文化痕跡的直譯手法,如:
例 13 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們歡迎更多臺灣同胞參與到推動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的行列中來,大家一起努力。[1]239
譯文: “Wheneverybodyaddswoodtothefire,theflamesrisehigh.”WeinvitemoreofourcompatriotsinTaiwantoworktogetherwithus.[2]264
例13是習(xí)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一行時談到臺灣海峽兩岸中國人應(yīng)該共同努力推動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時所講,使用了臺灣民眾熟悉而親近的語言,譯文在譯“眾人拾柴火焰高”時采取的是保留原文化痕跡的直譯方式,體現(xiàn)的是一種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價值取向及觀念認同。
例 14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有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協(xié)作的中央領(lǐng)導(dǎo)集體,有一套比較有效的工作機制,大家各負其責(zé),共同把工作做好。[1]409
譯文:“Manyhandsmakelightwork.”Wehavewithinthecentralleadershipaneffectivemechanismfeaturingbothdivisionoflaborandcoordination.[2]458
與例13相比,“眾人拾柴火焰高”在例(15)中沒有直譯,而是在目標(biāo)語中找一個類似的表達,譯為“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非常傳神的再現(xiàn)了原文要表達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習(xí)近平集體領(lǐng)導(dǎo)制的優(yōu)越性以及團結(jié)的力量。 兩種譯法說明了其實只要譯文滿足目標(biāo)語讀者的語言文化和習(xí)俗,其譯句就是好的歸化作品。 反之,如果譯文仍然保持著原語語言文化的特點,則可視其為異化的作品,兩種譯法體現(xiàn)出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策略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原文的含義。 同時兩種譯法也說明時政文獻中的英譯是可以不斷精雕細琢的,反復(fù)對譯文質(zhì)量的精益求精和不斷推敲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打虎” “拍蠅” “獵狐”新的譯法為“take out tigers,” “swat flies,” and “hunt down foxes”[13],動詞選用take out(去掉、消滅)、swat(猛擊)和hunt down(窮追不舍)分別和tigers、flies和foxes搭配,使得譯句更加傳神,生動和具體。
例 15 行百里者半九十[1]167
譯文:Athingisyettobedoneuntilitisdone.[2]185
例15“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英文中沒有直接的對應(yīng)表達方式,英譯中用…unitil it is done這樣地道的英文短句使中文格言譯文既能“達意”,又顯“漂亮”,做到了在翻譯古典引語時既講究簡潔,保持原文特色,又兼顧與正文語境的一致[14],“行百里者半九十”這條古典格言的英譯在十九大報告中采取了更為歸化的譯法: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很明顯這同樣是一種體現(xiàn)原文風(fēng)格漂亮完美的譯句,本句英譯出自英籍專家之筆,更能引起與目標(biāo)語讀者共鳴。 在本次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英譯中,中共首次邀請外籍專家參與黨代會報告外文版譯校工作[15],顯然外籍專家對時政文獻外譯的指導(dǎo)與幫助我們外宣翻譯的準確性與推進對外話語體系建設(shè)起著極其重要作用。
《治國理政》是中國形象在國際舞臺的自我表述,英譯本從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上提供了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對構(gòu)建對外話語體系下的時政文獻英譯策略研究中起著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長期以來時政文獻的外宣英譯一直是一個難點,因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轉(zhuǎn)化過程。 本文所述無論翻譯策略中的異化還是歸化都不可能有唯一的標(biāo)準,其翻譯的最終目的都離不開目標(biāo)語讀者的可接受性,離不開讓國外讀者接受和理解中國獨具特色的政治話語體系,離不開符合目標(biāo)語讀者的習(xí)慣。